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15

第15章 继母的榜样——孟阳氏之女

战国七雄的魏国,在公元前276年至公元前242年的三十四年间,魏安厘王为国君,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安厘王比较重视庶民的礼教,强调忠孝仁德。特别是他的同父异母弟弟信陵君,不仅以揽养食客三千人而与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还以窃符救赵而为人仰慕。当时魏国有个姓芒的大户人家,年轻的主人芒卯年少娶妻,妻子一连为他生了五个儿子,个个身体强壮,生龙活虎般的活跃。但没等孩子们长大,这位高产母亲便过早逝世了。芒卯很快“续弦”再娶,继妻也是魏国的望族孟阳氏的女儿。

芒卯的继妻还是个黄花姑娘,刚进夫家门便要以母亲的身份照顾五个儿子。新婚之初,芒卯便对继妻说:“由于我的前妻对五个儿子过于溺爱,使得这五个孩子性情都很倔强,有时可以说是有些野蛮,你这个继母难当啊。”

继妻却莞尔一笑说:“自古继母就多有恶名,所以前生子女对继母怀有成见,认为继母没有一个善良的。你的发妻娇惯儿子,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我有思想准备,一定努力当好继母,改变他们的成见。”

孟阳女果然遇到了麻烦,无论她怎么宽厚慈爱,这五个男孩就是不买她的账。对她的所作所为,横挑鼻子竖挑眼,总是不满意。当着她的面儿挑挑拣拣也就罢了,还经常背着她,在他们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谎说她的坏话。芒卯虽然不袒护支持他们,但也很烦恼。而继母面对五个“对手”更是狼狈。但她是个修养良好的女人,无论自己多么难堪,都不会发怒生气,对五个儿子仍是悉心照料。

后来继母也接连生了三个儿子,这芒家已经是十口之家,同父异母的八兄弟,衣食冷暖诸多事务都落在了这位母亲身上。五个继子已经长大懂得人情世故了,但对继母依然是冷眼相向。动辄就说“老六、老七、老八是你亲生的,你自然偏向他们了,我们五兄弟永远得不到你的恩惠”。

孟阳女听了,心里针扎般疼痛。但她不与之争辩,只是默默地用事实说话。每日三餐,她都要儿子们吃两样饭菜,细粮和鱼肉给五个继子吃,自己和三个亲生儿子,总是吃粗米淡菜;穿衣也是这样,五个继子穿戴整洁,三个小儿子都穿用哥哥们穿剩下的破衣烂衫。芒卯见此情形说:“你只需对八个儿子一视同仁就足够了,何必要亏待三个小儿子呢。”

她说:“你前妻的五个儿子,从小没有了母亲,心里受到了创伤,需要我去慢慢为之治愈;我所生的三个孩子,有亲生母亲呵护他们,吃穿差些,可心里感受完美,同样可以健康成长。”

五个继子都长大成人了,对继母的精心养育,仍然没有感恩之心。常常以恶言恶语顶撞她,对她缺少最起码的尊重。三个弟弟也渐渐懂事了,把这些都看在了眼里,心中愤愤不平,曾一起对五个哥哥说:“你们也就是芒家的男子汉了,芒家在魏国是很有名气的人家,你们五个都不懂得珍惜家族名望,没有道德修养,对已经年老的继母不尊,对年幼的弟弟不亲,反而动不动耍蛮,这是会遭人耻笑的。”

五个哥哥听了,不但不肯自省,反而大声呵斥三个小弟说:“你们三个小孩子懂得什么,我们对继母不尊,对你们三个不亲,是因为你们有生母宠爱,而你们的母亲有亲生儿子尊重,用不着别人尊爱了。”

三个小弟弟觉得他们简直是蛮不讲理,便反驳说:“继母对你们没有生育之恩,可她尽心竭力地养育了你们;我们三个是有亲生母亲,但手足之情与母爱是不一样的,难道我们也可以不亲爱你们五位哥哥吗?”

五个哥哥中的老三性情更为暴戾,许多坏事都是他唆使兄弟们干的。他听了三个小弟弟以教训的口吻与他们对话,火气又上来了,便横眉立目大声吼道:“一定是你们的母亲叫你们来与我们论战的吧,她这样做明明是在挑拨芒家的和睦,居心叵测。她是个面带笑容、心狠手辣的恶毒女人,我们永远不会尊敬她的。”三个小孩子,面对三哥的强悍无理,不敢再与之计较,伤心地哭了起来。母亲听到哭声,便来到这八兄弟面前,见五个继子都虎着脸、凶神恶煞的样子,便婉言问道:“这是怎么了?同父异母也是亲兄弟,不要闹翻脸,免得别人笑话。”

五个继子听了这话,几乎齐声斥责说:“是你教唆三个亲儿子来和我们争辩,现在你又充当好人说这风凉话,真不配做母亲。”说完,都转身走了。

继母见他们如此无礼,也很生气。但她为了不使三个亲儿子,看到她的变态,还是把恼怒强咽了下去。

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芒家五子苛待继母的事,邻居们都知道了,许多人为她鸣不平。还有人对她说:“你这五个继子都太不懂得仁义道德了。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想让他们改正,恐怕很难了。趁着他们还没有娶妻成家,你让他们单独生活去吧,也省得你总为他们操心。”孟阳女听了他们这些话,微微一笑说:“我很感谢你们的好意,但我不能那么做。等到他们都有了妻室以后,在另立门户,那样我就放心了。”

芒卯的五个儿子越来越骄横,特别是老三,已经十几岁了,简直是无法无天,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一次,他犯了重罪,依法当被处死。孟阳女知道此事以后,心急如焚。她哭着自言自语说:“他到底没到弱冠之年,还是个孩子,如果朝廷真的定他死罪,那太可怜了。”她与丈夫商量拯救三儿子的办法,芒卯叹息说:“依法应当严惩的事,我也想不出办法。这么多年你对他们五兄弟费尽了心,谁让他们自己不争气呢。”此后,这位继母愁得茶饭不思,夜不成眠,整天不是唉声叹气,便是默默哭泣。没用几天她便瘦的形销骨立、弱不禁风了。邻人们看了,几乎都对她说:“平时他们兄弟不只不尊敬你为母亲,反而经常恶言相待。现在老三触犯了王法,罪该当死,你何必还愁成这个样子?倒是应当借此机会狠狠教训另外四兄弟,让他们端正品行,好好做人。”

孟阳女听了这些话,总是婉转反驳说:“他们五个虽然不是我的亲生,自从我进了芒家以后,他们对我一直怀有戒心,有时说话做事很少礼貌。但他们是失去了生母的孩子,见继母进门心理不平衡,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对我缺少礼貌,也许是在考验我的耐性和爱心。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转变的。现在三弟面临死难,若是他的生母在世,将会怎样?同样,如果是我所生的儿子犯了死罪,我又当怎样?凡事都应当换个位置想一想,这样就会处理得好一些。我不是他们的生母,但我却视他们为亲生儿子,如果在他们遇到危险时,坐视不管,他们会很伤心的,那我就将自己置于不仁不义了。”

孟阳女不想整日忧愁、消极等待了。为了挽救继子年轻的生命,她大着胆子给魏安厘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情意感人。把一位慈母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魏安厘王见了信,又听了一些人的议论,被这位继母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便对主管刑狱的大臣说:“这是一位值得褒奖的母亲。她品行高洁,对不孝继子竟肯‘以德报怨’,难得啊。既然她肯于以血泪之书拯救继子,我为何不可以赦免这个戴罪之子呢,免了他的死罪,让他回家吧。”

在老三入狱的日子里,他的同母四兄弟,也是日夜惴惴不安。一方面害怕王法的严惩,一方面担心继母“落井下石”,借此机会告发他们的忤逆不孝。后来,见继母也是忧心忡忡,日渐憔悴,四个人窃窃议论,疑惑不解。直到有的邻人对他们说了继母的好话,他们还是半信半疑,观望等待。

老三被放赦回来了,五兄弟喜极而泣。他们拥抱在一起,问长问短。最后才说到老三的死罪,为什么被赦免了呢。这时老三才无限感慨地说:“兄弟们,过去几年是我们错了。错待了咱们的继母。我之所以能够活着走出大狱,全靠继母的奔波努力。她亲自上书魏王,以一位母亲的殷殷之情,恳求免我一死。她还表示说,如果魏王答应了她的要求,她保证教育好她的八个儿子,个个奉公守法,认真读书,成为集仁、义、勇于一身的优秀之人。应当称她为我们的再生之母啊。”

四兄弟听了老三的话,终于解除了疑虑,并从心里感到内疚,自省说:“过去是我们错了,伤害了一位慈母的善心。”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去向继母谢恩赔罪。

孟阳女见五个继子终于幡然悔悟,心中大悦,用着一只骨瘦如柴的手逐个抚摸他们,微笑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改错,难能可贵。今后你们要苦读先贤之书,成为贤德之人,我在给魏王的信中,已经做了这种许诺。”

五个继子听了,个个惭愧,频频点头称是。

她对老三特别嘱咐说:“圣人云,‘知耻近乎勇’,你在做那触犯王法的事情时,显得很勇敢,现在要彻底改正错误,也很难的,因为那是在否认自己的过去,与自己的恶习诀别,需要更大的勇气啊!”

老三说:“请母亲放心,我做得到的。”其余四兄弟也紧跟着说:“母亲,我们都会从他身上接受教训的,不会再做错事了。”

这时这位继母第一次听到五个继子,唤自己为母亲。她高兴极了,也是喜极而泣,流着眼泪却笑得灿烂。

芒家八兄弟,都苦学成才了,先后入朝为卿、为大夫,成了国家之栋梁。

“魏王慈母”,流芳千古。她,成了继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