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42

第42章 断发延宾的陶母

陶母是东晋初年朝中重臣陶侃的母亲。她因“断发延宾”和“退还封鲊”而闻名朝野,流芳于世。

陶侃,字士行,于公元259年生于三国时代的鄱阳。父亲陶丹曾为吴国阳武将军。吴国被司马氏灭亡之后,陶丹成了亡国之臣、败军之将。便携眷居住泸州浔阳(今江西九江),过上了贫病交加的日子,不久便病逝于外乡。陶侃便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更为穷困。

陶侃的母亲姓湛,祖籍豫州(今江西)新淦。她嫁给陶丹后,因战火不断,没过上几天安闲舒适生活。西晋统一中国以后不久,因为朝廷过多分封司马氏家族为王,很快形成了“诸侯割据”,世族豪强争权夺势的纷乱局面。社会两极分化加剧,贫富悬殊。陶丹去世以后,陶家很快成为赤贫。湛氏靠自己纺纱织布,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在温饱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这位贤德母亲,仍在呕心沥血培养儿子,希望他出人头地,成为国之栋梁。一面设法让儿子读书,一面身体力行,训育他如何做人。她自己没有高深文化,却懂得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乐羊子妻断杼劝夫”,以及个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如,战国时曾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为了坚持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等。她用这些约束自己和勉励儿子。所以,陶侃从小就养成了生活节俭、读书刻苦、做事认真、待人诚恳的良好习性。陶侃有一位被举为“孝廉”的好友叫范逵,在一个冬季的下雪天,带着仆人乘坐马车到庐江去。天晚了需要投宿,恰好陶侃家就在附近,便与众人叫开了陶家的柴门借宿。他只知道陶侃博学多才,热情好客,却没想到他家贫如洗,根本无力招待他们。进得屋内才发现母子两人的困窘。暗想看来是不能在这里吃喝了,休息一夜,赶快赶路吧。

陶母湛氏见来了这么多客人,开始也很发愁,这些人吃马嚼之事。但当她抬手搔头时,却开心地笑了:待客的资金有办法解决了。

原来湛氏有一头又长又密的黑发,这是她拥有的最大财富。有人说“妇人爱青鬓,金珠不为珍”,湛氏同样把自己的浓发看得比金银珠宝还贵重。当时为了款待儿子的好友,她决定剪掉长发,换些银两,用以待客。他叫过儿子说:“你要热情陪伴客人,我去操办酒席。”陶侃听了大惊,便问母亲用什么去买酒肉,她只挥挥手,快步走了。

她把长发剪掉后,很快卖掉,用这笔钱购买了足够的鸡鱼蛋肉。缺少柴草,她便悄悄拆下茅屋的几根梁柱,作为燃料,烹饪佳肴。很快,一桌丰盛的酒席办成了。客人们吃得尽兴,她在一旁笑的很从容。

她又考虑到马匹也得喂养,便把铺用的草垫子拆开,把草弄碎,用以喂马。就这样,一位家徒四壁的母亲,却把儿子的朋友招待的轰轰烈烈,周到细致。从此,史书上便多了一则“截发延宾”的故事。

范逵得知这些情况以后,深为感动。也为陶侃有这样一位慷慨大方的母亲而庆幸。他想报答朋友和他的母亲,便找到陶侃说:“你满腹诗书,人品正直,理应入朝为官,为国家效力。”陶侃听了长叹说:“现下要想入仕为官,阻力太大,实在不易,尚望吾兄助一臂之力。”

范逵连连点头应允。待他见到泸江太守张夔时,便极力夸奖陶侃的才华和人品。连陶母“断发待客”的事,也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最后说:“这样的母亲,教养出来的儿子,如果为官一定会廉洁自守,宽待他人。”

张夔觉得,一个被举为庐江郡孝廉的人,所说的话,应当是可信的,他所推荐的人,也一定错不了,便认真考虑他的意见。

陶侃所说,入仕为官,阻力太大、困难太多是实话。当时的用人制度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度。所谓察举,是由丞相、列侯、刺史、太守等高官推举,经过吏部的严格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任用为官。

被郡国举为孝廉的人,称为“郎”,郎已经是固定的官职了。陶侃被孝廉推荐,这条件很过硬,再经过太守张夔面试、提问,觉得陶侃不只才学出众,人也诚实可信。便决定留他在自己身边为督邮(太守的下属助手),兼任枞阳(今属安徽)县令。

陶侃在担任太守督邮和县令期间,克勤克俭,忠于职守,深得左右赞扬和爱戴。张夔也很赏识他的能力和政绩,便又提升他做了郡府主薄。得到提拔重用以后,他不仅更为恪尽职守,对有“知遇之恩”的太守张夔,也越发尊重和感激。

一次,太守的妻子患了重病,需要到数百里之外去请名医。当时正值深冬,又下着大雪,路途遥远坎坷,没有人愿意担负这个苦差事。陶侃对大家说:“太守和夫人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又是我们的上司。上司如同父母,难道父母有了重病,儿女不肯去请医生的吗。”说完,自己抬脚走上了那条坎坷的长路。太守妻子得以治愈后,人们对陶侃这种尊重老人、重视情谊得作法都大加赞扬。

因为陶侃的才华过人、为官清正、做事认真,仕途一路高升。后来竟到了京都洛阳,也成了“郎”。由郎又外任荆州、广州刺史。后又加封征西大将军,都督八州诸军事。

陶侃,身为文官,廉洁自律;作为武官,治军有方。身居高位,不骄不奢,始终保持不变,成为司马氏政权一位名臣、重臣。

每当有人问到他的成功之术时,他总是满含深情地说:“功归母教也。”有时还会追忆讲述,关于母亲如何教他为官的旧事。

年轻时,他曾在浔阳县做过专管渔业的小吏,吃鱼比较方便。每逢吃鱼,他便想到母亲,她一辈子艰辛,直到那时生活依然艰苦。为了让母亲也吃到美味,他便弄了一罐浔阳特产——糟鱼,托人带给了母亲。湛氏见了糟鱼,很生气,认为儿子是借职务之便,据公为私。便把那罐糟鱼退了回去,还附短信斥责儿子说:“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为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她忧什么呢?陶侃说:“母亲担心我由多占一罐糟鱼,而贪欲渐大,成为一个贪官污吏。”接着说:“母亲退回去的不只是一罐鱼,是一颗晶莹剔透、贵比珍宝的心哪。”

对于母亲这次教导,他终生牢记。为官四十年,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明的作风。即使是在领兵作战的日子里,他“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他爱兵如子,深为士兵敬佩。

陶侃在仕途中也曾遇到坎坷。在朝廷任侍中(仅次于宰相、皇帝的近臣)时,因受奸相王敦排挤,调任广州刺史,无事可做,他担心长此下去,养成懒惰恶习。便在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面,晚上再搬回来。如此往返不息,无一日懈怠。一次他饮酒过量,醉了。母亲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他,说他:“丑态百出,不能服众。”他面对母亲的怒斥,发誓永不贪酒。果然,从此以后,滴酒不进。

陶母湛氏的“断发延宾”,曾为当地美谈。官府特将她的住所,命名为“延宾坊”,她的宅旁之桥命为“德化桥”,表彰她的贤良。到了北宋,范仲淹因“朋党”罪被贬为饶州知州时,又曾下令在“德化桥”头,树“延宾坊”巨碑,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