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51

第51章 改写北魏历史的女人——冯有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的政权。开始称代国,旋即改称“魏”,史称“北魏”。两年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珪庙号道武帝。到了北魏的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即太武帝时,先后灭了北燕、北凉等小国后,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与南朝的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北魏的建立,改变了我国政权一直由汉族为正统的局面,在历史上开了一代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称皇称帝的先河。而汉族女人冯有,又为北魏撰写了一部辉煌而又兼具特色的历史。

北魏太武帝于公元452年,被侍从官宗爱谋杀。他的儿子拓跋濬于是年继承帝位,当时他只有十三岁。不久,纳汉族女子冯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

冯有,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2)生于长安。她的家世也曾显赫,伯父冯跋和祖父冯弘曾为北燕国王。公元436年北燕为北魏所灭,她的父亲冯朗投降了北魏,并官至秦州(今甘肃天水)、雍州(今陕西西安)刺史。她的姑母嫁给了太武帝拓跋焘为左昭仪(妃嫔之首),颇得太武帝重视。冯有很小的时候,父亲冯朗又获罪被杀。当时孤苦无靠的她,便投靠姑母到了宫中。这小姑娘生来聪慧,对宫中大小事情都留意观察。姑母生长在帝王之家,饱读诗书,经常教导她学习汉之传统文化。冯有到了十多岁时,已经是一个很有知识的成熟女孩了。姑父太武帝被杀时,她才只有十一岁,自己家境的大起大落和这北魏宫中的血腥斗争,都使她懂得了许多一个平民女孩不可能懂得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在政治漩涡中立身并力争成功。

十一岁的冯贵人深得十三岁的文成帝的宠爱,这不仅因为这汉家小姑娘长相俊美,更因为她明达事理,恪守宫中规矩,又通经史,对拓跋濬很有帮助,不久就晋封她为皇后了。此前,李贵人为文成帝生了儿子拓跋弘,两岁时封为太子,按照鲜卑族“立子杀母”的陈腐规矩,李贵人被赐死。失去了生母的太子拓跋弘便由冯皇后抚养。冯皇后觉得这小太子和他的母亲都很可怜,便格外痛爱他,视他为己出,精心照顾。拓跋弘也一直把她当做亲生母亲,母子关系十分密切。

文成帝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文成帝拓跋濬,英年早逝,冯皇后二十四岁就成了寡妇。十三年的夫妻感情突然断绝,她痛不欲生。在国葬火化时,她大哭着扑向烈火,决心殉情。人们把她从火中救起时,她已昏迷不醒。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见父皇早亡,母后又是如此痴情,也是悲痛万分,泪流不止。冯皇后清醒后见太子正在痛哭,便搂过他说:“孩子,别哭了。你是太子,今后的治国重任得由你来承担,哭坏了身子,母亲没法向你的父皇交待。”说完,母子两人相抱得更紧,分不清是谁的泪水浸湿了谁的衣衫。

很快,十二岁的拓跋弘即皇帝位,即北魏献文帝,年纪轻轻的冯有被尊为皇太后。

面对年幼的皇帝和年轻的皇太后,一些心怀叵测的臣僚们便生二心,打算制造机会夺权。其中最为疯狂的是丞相太原王乙浑,他抢先动手诛杀了几名忠于皇室的大臣,擅权揽政,胡作非为。献文帝看了徒自担心,毫无遏制他的办法,便对太后说:“母后,乙浑欺我们孤儿寡母,横行霸道,长此下去,他会不会?”冯太后知道小皇帝要说什么,便又搂过他安慰说:“你是北魏的皇帝,天之骄子,他乙浑再霸道,也不能把你怎么样。你不用担心,我有办法对付他的。”其实,她在说这些话时,并没有想出对付乙浑的办法,只是为了宽慰儿子而已。

但即已对皇帝做出了这样的许诺,便不能自食所言,一定要把乙浑的叛逆野心打压下去。于是,她首先召见乙浑说:“丞相,皇帝年幼,我虽为太后,但又没有治国经验,所以,北魏的朝政大事就得仰仗你多费心了。你的功劳,我们母子不会忘记的。”乙浑听了,心里特别舒服,暗想:“等不到皇帝长大,他的位子就得让给我了。谁还在意你们记不记住我的功劳。”但表面上装的还是很恭顺,说了几句应酬的话,便退下去了。太后把他稳住以后,便秘密召集拓跋氏的近亲元丕、元贺和汉将牛益等人商定,趁乙浑正陶醉在大权在握之际,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是日,三人亲率大军,夜闯相府,先让他的人头落地,然后又将他的同党扫除干净。

消灭了乙浑这个政敌以后,冯太后临朝听政,有条不紊地处理军国要事。初登政治舞台,便显出了她的为政才华。史书说:“太后性聪达,自入掖庭,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一个女人,在尊极之位,审查决断诸般事宜,实在难能可贵。

冯太后是一位懂得进退的人,临朝理政一年后,便把大权交还了献文帝。也就在这一年,献文帝得子拓跋宏,即立为太子。二十五岁的冯太后又以祖母身份抚育孙子。年轻的祖母对这个小皇储,更是倍加关爱。尽心竭力的培养他将来做一代明君。这拓跋宏不负祖母所望,他天资好、肯用功,小小年纪便懂得许多道理。冯太后与儿子献文帝政见不同,她又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两人矛盾日益加深。朝中有一个相貌英俊的小伙子名叫李奕,深得冯太后的宠信。献文帝觉得母后这样做,有失皇家尊严,便找了一个借口,把李奕杀了。这当然触怒了冯太后,她要报复他,便也找出种种借口逼迫他退位让国。十八岁的献文帝到底缺乏老练,便于皇兴五年(471),把帝位让给了五岁的儿子拓跋宏,即北魏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孝文帝,冯太后被称为太皇太后,又称文明太后。

心爱的孙儿登上了极位,文明太后心里舒坦多了。但孙子太小,任他怎么聪明,面对复杂的朝政大事,也是无能为力。文明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位年不及“而立”的太皇太后,一旦皇权再握,便雄心勃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革除弊政、建章立制、强国富民等大事上。历史上著名的“孝文改革”,实际上是自文明太后始。孝文帝是在祖母逝世以后,把“改革”继续推行并加以深化罢了。

北魏立国之初,不论朝野,都有许多不合理的规章和习俗。在朝中,“官不给禄”,但官员们并不困顿。因为他们大多是奴隶主贵族,从来都是靠着征战抢掠财物和人畜,用来壮大自己的势力,朝廷给不给俸禄,乃微不足道的事。文明太后认识到这是“吏治”上的大弊端。这样做,便面上看是免除了朝廷的经济负担,实际上是嫁祸于百姓,并且掠获的财富多寡悬殊,极不公平。经过几年的酝酿、商议,最终于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朝廷做出规定,文武百官均按官位品第高低,按月分别给予固定薪俸,即所谓“班禄制”。同时禁止官吏贪污,谁敢破坏禁制,则予严惩:“赃满一匹者死”(布帛四丈为一匹),这是够严格的了。实行这一制度后,有的官员竟胆敢试法,文明太后则毫不手软,在当年九月,就处死贪官四十多名。“班禄制”的实行,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拥护,是北魏政权向封建化过渡的重要标志。

鲜卑族一直存在着同姓为婚,和父子兄弟共娶一妻的陋习,这与汉人在婚姻上的伦理观念和习俗差异很大。文明太后熟知和赞赏汉人的婚姻制度和习俗,便仿照汉家做法,在北魏进行了改革,并倡导鲜卑人与汉人联姻,使得两族文化逐渐融合,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孝文帝太和七年(483)朝廷诏令:“自今悉尽绝之(指同姓为婚)。有犯者,以无道论。”

孝文帝渐渐懂事以后,文明太后便把自己的想法、做法的道理讲给他听。这小皇帝听得十分认真,不断点头表示赞同。一次。文明太后对他说:“现在北魏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普通农牧民几乎无立锥之地,奴隶主们过着奢华无度的生后,而普通百姓却长年得不到温饱。你觉得这合适吗?”孝文帝天真地说:“这么说普通百姓太可怜了,太皇太后想办法帮帮他们吧。”文明太后听了,紧紧搂过他说:“现在你是个小皇帝,长大肯定是个好皇帝。祖母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大事,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做好的。如果到你长大我还没有做好,你就继续做下去。”孝文帝听了笑着说:“一定的,一定的。”文明太后的这种教育和灌输,对孝文帝影响极为深刻,为以后的重大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明太后的改革计划得到孙皇帝的支持后,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早在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6年)文明太后就主持颁布了:“一夫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的均田法令。到了太和九年(公元485年),朝廷又明令:“遣使者巡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科农桑,兴富民之本。”这道命令一方面是加强推行“均田制”的领导,朝廷官员与地方的父母官共同负责“均田”工作,均田后,还要给百姓立下生死契约,使他们放心。并督促百姓专心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他们尽快富足起来。

均田制的实行,是生产关系上的重大改革,看似专利与普通百姓,实际上也更加强了国家对土地、和得到土地的农民的直接控制,使劳动者和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解放了生产力,消弱了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方便和增加了国家税收,也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为了巩固“均田制”和强化地方政权建设,文明太后又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推行了“三长制”。平民百姓有了土地,不再受奴隶主的掌控,那就需要有另外一种管理办法,为了这种需要,三长制就应运而生了。这一制度的具体规定是:五家设一邻长。五邻一里长,五里一党长。从邻长开始逐级负责管理户籍,征赋税,派徭役。广大劳动人民由被奴隶主奴役,变为由政府管理。人身有了许多自由,个人尊严、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跃进。文明太后在与人议论这种制度时,以成熟的政治家的口吻说:“立三长制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苍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为何而不可?”她所说的苍荫之户和侥幸之人,是指奴隶主贵族们的手里均有“黑户”和“黑民”,这是他们财富上的“隐私”,三长制把它给抖搂出来了。

一位汉族女人,能在北魏那样一个边疆辽阔的大国,从土地占有、奴隶解放、社会基层管理到上层“吏治”,和对陈旧的民间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需要有卓越见识,以道理服人;需要有胆魄,以威力慑人,更需要有较多的贤德之人左右辅助。

在用人上,文明太后是独具慧眼的,并且能够量才使用。她所尊崇和重用的元丕、游明根、李冲等都有独到长处和卓越功勋。元丕曾帮助她杀了乙浑,又鼎力支持她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他功不可没;游明根是北魏众所仰慕的学宗,德高望重,他明确站在她一边,令许多反动派不敢轻举妄动;李冲是文明太后最为得力的帮手,许多改革诏文和条文规定,都是他执笔写成的。《魏书?李冲传》中曾有:“李冲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荐公卿议之”。这表明,实行三长制是他先拟好了文件,再呈文明太后,召集群臣讨论决定的。可以说,文明太后在执政上是懂得“近贤臣,远小人”的,即使是自己的亲信有过,“亦无所袒”。因此,才做出了那么显著的成就。

文明太后的生活俭朴,对待下人也很宽厚。《北史》中的《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曾记载“(太后)性俭素,不好华饬,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之八。”这对于一位掌管朝政的太皇太后来说,穿、吃都太简单,御服布料没有花纹,御膳用的桌子很小,饭食菜肴比以前临朝太后,减少了十分之八。难能可贵也。

到了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皇帝已经二十四岁,文明太后也年近半百了,还紧握着大权不放,但皇帝并不急于掌权,对太后依然毕恭毕敬,如他幼年无异。太后虽然没有及时还政于他,但对他还是寄予厚望。从幼年开始,就对他进行儒学教育,亲手为他做《劝诫歌》三百余章,“皇诰”十八篇。在这些辞章里,倾注了她的全部知识和精力,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她的心血。

文明太后没能活过五十岁,便于太和十四年病逝了。孝文帝亦步亦趋地随她生后了二十多年,却不知生母是谁,他只知道是祖母把他抚育成人。所以文明太后的逝世,使得他非常悲痛。为了表明自己的孝道曾“酌饮不入口五日”、“毁瘠绝酒肉不御者三年”。更为重要的是,不忘祖母早年教导,发誓要继承她的遗志和未竟事业,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

后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仅大力巩固祖母的改革成果,还在各个方面进一步汉化。提倡鲜卑人说汉化,穿汉族服装,与汉族大姓联姻,并改姓氏拓拔为元,他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孝文改革”著名于史,也著名于世。对此,文明太后冯有应领头等大功,是她,改变了北魏的发展轨迹,为由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撰写了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