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71

第71章 贫苦出身的有为皇后刘娥(2)

真宗皇帝自从有了儿子,又册封了自己深爱了近三十年的女人为皇后以后,心情舒畅,精神大振,对皇后更为倚重,几乎处理所有重大问题,都要征得她的意见。刘皇后也就大胆问政,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引经据典,说的条条是理。大臣们虽然不同意“事多决于后”,但对她的见识和能力却不得不佩服。

真宗天禧四年(1020),皇帝患病,后逐渐失语,不能处理政务,便把临朝理政的大权全部交给了皇后。当时的著名良相寇准极力反对“后宫干政”,打算请出刚满十岁的太子赵祯监国,夺回皇后理政的权利。但此计划很快败露,寇准的职务被罢黜,擢刘皇后势力集团内的丁谓为宰相。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宦官周怀政又秘密联络一些大臣,谋划废掉刘娥,另立他们认可的妃子为皇后。而这时的宰相丁谓,自恃位高权重,专横跋扈,遭到朝野的反对。副相李迪与他更是水火不容,刘娥自然偏向丁谓,李迪被赶下台。丁谓便与冯拯、曹利用三人共领宰相之位,并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成了刘皇后的群体帮手。

刘娥天生是个政治才俊,她深谙“后宫干政,会招致“萧墙之祸”,觉得大臣王曾所说:“太子年幼,非皇后不能立;皇后非依太子,则人心不能附”很有道理,便立即决定太子参政。设“资善堂”,吸引大臣们共议国事。众人意见不一的,最后由刘皇后定夺。这种辅政办法,为她以后临朝执政,打下了较好基础。

过了两年,即到了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逝,太子赵祯继位,死后谥为仁宗,尊刘皇后为皇太后,杨淑妃为太妃。十三岁的宋仁宗遵真宗遗诏,宣布皇太后亲掌朝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太后裁决。他自己做为幼帝,每隔五天上朝一次,“帝位左,太后位右”,母子君臣,共御赵宋。刘皇太后亲临朝政以后,首先考虑的是整肃官吏。她学习古人,任人唯贤,不搞私党乱政。丁谓曾是她势力集团中的主要成员,为她出了不少力,替代寇准做了宰相及太子少师后,野心膨胀,与大宦官雷允恭相勾结,恣意妄为,横行霸道。对皇太后也是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并极力阻挠她与其他大臣单独接触议事,处处掣肘。恰好,大臣王曾揭发丁谓与雷允恭曾擅自迁移真宗陵寝,“包藏祸心,欲置皇堂于绝地”一事,刘太后闻知大怒,先罢了他的官职,贬到崖州(今海南)当了一名小官。她这样做,大得民心。原来人们早就对丁谓不满,曾将他与良相寇准比较,编出歌谣说:“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刘太后把丁去了,为宋王朝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稳定和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

除掉了佞臣丁谓以后,“天下惕然畏之”。朝廷内外正气上升,一些贤臣良吏又揭发宦官罗崇勋、江德明等培植私人势力,致“姻亲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仗势为恶,“权倾中外”。刘太后又果断罢免了他们,逐出宫外。同时,提拔了一批贤德之人。从此朝廷上下,一片清明。

为了维护清明政治,为百官做出榜样,刘太后率先勤俭执政,从不讲究排场。她的侍婢见皇帝身边的宫女都有珍贵的衣服首饰,便要求太后为她们也置买一些。太后拒绝说:“你们不要攀比皇帝身边女人的穿戴,要学会俭朴。将来嫁人也会过日子”,说完,扯扯自己的衣衫让她们看,她的服饰的确很一般。

有一次,水道运粮官刘绰自京西回朝,禀奏刘太后说:“一处粮库里存有余粮千余斛(古时量器,一斛为十斗,约300斤),臣打算拨给三司(指朝廷高官太尉、司徒、司空)”,这是明显的贿赂行为,企图以此得到擢升。刘太后听了很反感,严厉批评他说:“当朝的良相贤臣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难道是靠着搜刮民财,收受贿赂,以后再以钱财去贿买高官的吗?不是,他们是凭着对大宋的忠贞不二、凭着自己的贤德品行和卓越才干,才担当重任的。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刘绰面对刘太后的责问,羞愧得抬不起头来,只好弓着腰退下去了。此事一经传开,大小百官便再不敢私加赋税、盘剥百姓了。

刘太后体恤民众疾苦,几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光是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在江淮一带,就减少漕米(也称漕粮,通过水运送往京城的官粮)五十万石。此举受到百姓们的普遍称赞。

为了提高朝廷命官的为政素质和道德水准,在天圣、明道年间,她曾六次降旨严惩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同时,还在宫内搭建棚帐,延请名儒为朝中众臣“讲习经史”,让他们增长历史知识和如何为政做人。刘娥虽贵为行天子之职的皇太后,但很注重自己的修养,宽厚仁慈,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于皇帝赵祯,既关心他的衣食冷暖,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为他延师授业,特别让他认真阅读唐太宗的《帝苑》、唐人谢偃的《惟皇诫德赋》、唐玄宗的《圣典》、《君臣致理论》和《孝经》等,学习如何为人君为人子。

对于赵祯的生母李宸妃,虽未给她优越待遇,但也让她平安一生。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李氏病故,依刘太后意见,装殓要从俭,宰相吕夷简反对说:“太后难道不想保全刘家吗,要想保全刘家,宸妃丧礼就应一切从厚。她乃当今皇帝生母,死后应穿戴皇后衣冠。棺内还应注满水银,以防身体腐败。太后若坚持己见,丧不成礼,后果一定对太后不利。”刘太后听了他这番话,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而后郑重说:“你的话有道理,赵祯早晚会知道生身真相,到那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母亲葬服同一般宫女,肯定会怨恨我的。”于是诏令“治丧用一等礼,殡洪福院”。

人们对权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如刘太后这样“权可倾国”、“言出法随”的人,再加上她“晓书史”,尤谙唐代之兴衰,也曾不满足只做个摄政的皇太后,想学习武则天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一天问大臣鲁宗道说:“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曾为大唐君主,后人如何评说她?”说完,两眼紧盯着鲁道宗,希望他夸奖她。而鲁道宗却说:“唐人罪人也,几危社稷。”这两句话,犹如一瓢凉水泼在她的头上,使她很快清醒,并打消了称帝的念头。从此,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言行,力求不被后人责之为“宋之罪人”。曾有名叫方仲弓和程琳的官员向她进献一幅“武后临朝图”,想讨刘太后的喜欢。而刘太后见了却“愤而将其图掷于地”,并回绝说:“我不做此负祖宗事”。

宋初,四川境内通货为铁钱,体重值小,携带不便,因此,有些富商便联合发行一种纸币,名“交子”,可以在川蜀境内外流通,两年换一次,可以兑换铁钱。但因系私商发行,有时不能兑现。刘太后主政时,把发行权收归朝廷,这就大大方便了市场交易,对繁荣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减少水患,早在真宗年间,辅政的刘皇后就力主兴修水利,疏通黄河滑州(今河南滑县)段河道,终于在仁宗天圣五年竣工,杜绝了历年决口之患。

刘太后执政的天圣年间,山东兖州、青州一带有学人办起了州学,她闻知大为称赞,即诏令赐予“学田”,用以办学;赐予《九经》(九部儒家经典,含“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和《易》、《书》、《诗》)以作教材。并进一步扩大科考取士名额,增设了考试科目(宋代武举就始于这一时期);严格考试制度,为选拔优秀官吏提供了条件。对北宋的文化繁荣、名人辈出也有重要作用。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良相赵普、以“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而名扬四海的忠直之士范仲淹、才与韩愈“并辔绝驰”的散文大家欧阳修,都会萃这一时期。

宋仁宗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罹患重疾,皇帝赵祯直到这时还以为自己是太后亲生,十分关心母亲的安危,为尽快医治好太后的病,遍召天下名医,赶来京师为其诊治。同时大赦天下,祈求上苍保佑母后。但这一切都没能够挽留年已六十五岁的刘太后。临终前,她特别嘱咐仁宗立杨淑妃为皇太后。

刘太后刚刚离世,大臣们便纷纷向仁宗说明他的身世,开始他不相信。后来竟有人说,李宸妃是刘太后毒死的。为了澄清这一谜团,他才决定打开李宸妃的棺木看个究竟。当赵祯亲眼看到棺内之人,全身浸泡在水银之中,神态安详,面色如生,穿戴皇后衣冠,雍容华贵,高雅庄重。他才相信她是生母。刘太后如此厚葬她,使得他越发感恩太后。即下令太后谥号为庄献明肃(后改帝献明肃)。为表孝心,皇帝“亲行执绋(牵引棺木的绳索)之礼”,将灵柩送出皇仪殿门外,葬于永定陵。

刘太后作为一位平民出身的女子,能够辅政、执政十几年,最后得到了“太后承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的评说,这是很公允和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