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70

第70章 贫苦出身的有为皇后刘娥(1)

刘娥是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她生于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1年),祖籍山西太原,成长于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县)。她的祖父刘延庆曾为“五代”时晋、汉间的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为宋初虎捷都指挥使,兼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是一位立有战功的军事高官,后死于征战太原途中。当时刘娥尚在襁褓之中。父亲死后,因家无积蓄,便随寡母回到外祖父庞家。庞家也不富裕,在刘娥十三、四岁时,便将她嫁给了一个年轻银匠龚美。

刘娥毕竟是刺史之女,家教不同于一般,母亲很重视对她的教育,希望她长大后有自谋生路的能力。除了敦促她读书识字,还让她学会了当时流行的击鼗(即用手摇动的拨郎鼓)技艺。这个成长在贫困生活中的女孩,因为貌美和富有才华,做事又肯下功夫,不仅学得了许多知识,还练出了超群的击鼗本领。这种小鼓,经她的手一拨弄,便会奏出清脆悦耳、抑扬有序的动人之声。每逢她击鼗时,周围都要靠拢不少人,有的人听得入神,有的不断赞叹。连她本人也很欣赏自己一双纤细的巧手。心里常常想,这手艺不只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赡养母亲了。嫁给龚美以后,二十岁的丈夫便带她远离家乡,到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卖艺谋生。

一个貌美倾城、性格活泼开朗,又善拨鼗的小女孩经常在闹市抛头露面,自然会引起众人的议论,而且很快传进宫里,同样引了起宫中一些人的关注。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恒,正值青春年少、风流倜傥之际,已受封为襄王,常住襄王府。王府有一名官员叫张耆,与龚美素有交往。他见龚美的妻子相貌奇俊又擅长拨鼗,便有了深刻印象。一天,襄王赵恒对他说:“听说川蜀一代的女孩才貌出众,我很想有一名蜀地美女侍于左右。”张耆听了大喜,立刻笑着说:“王爷真是命中有幸,我正好有一位蜀地朋友,他的妹妹便是一位貌若天仙、才比斑、蔡,又与王爷同庚的女孩(两人都生于公元969年,当时年不满十五岁),您是否想见见她?”赵恒听了他的介绍,迫不及待地说:“你快快把他们兄妹请进宫来。”

赵恒见了刘娥,真的眼前一亮,暗想:她就是我想要的女人。于是未经皇上恩准,自己便做主让她留在了王府。刘娥虽已为人妇,但王命难违,而且自己也愿意嫁给这位小王爷。便与龚美商定,两人断绝夫妻关系,龚美改姓为刘,王宫上下都认定他是刘娥的哥哥。

赵恒与刘娥相互爱慕,几乎片刻不离。这位卖艺女孩除了姿色迷人,其拨鼗之技也常使赵恒听得入迷。

襄王赵恒毕竟年少,身体和精力未达成熟,与刘娥如胶似漆地生活了几个月以后,便显出了精神萎顿,面色憔枯。他的父皇见了心生疑虑,便把赵恒的乳娘秦国夫人叫过去盘问。秦国夫人知道刘娥出身卑微,从心眼里看不起她。对于她与赵恒的亲密关系也极不赞成,所以,便对宋太宗赵光义说:“陛下明察秋毫,什么事也瞒不过皇上的眼睛,襄王原来是个极为本分的人,可自从一个名叫刘娥卖艺女子进府以后,便被她的妖媚摆弄得昼夜不宁。一个尚未成年的男孩子,哪里经得起那种折腾,所以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太宗听了大怒,立即召见儿子赵恒,严厉责怪他说:“年少贪色,危及前程。”不容儿子分辨,命令她马上把刘娥逐出王府。

赵恒无奈,紧紧抱着刘娥说:“我本想纳你为王妃,厮守终生。但父皇不准,我们只好暂且忍让。你先住到张耆家里,我即命他为你建造新的房舍,我们仍然可以经常相见的。”刘娥哭着挣脱身子跪地说:“妾身永远属于王爷,今后无论发生多大变化,我刘娥至死不会负于王爷给予的真挚感情。”

刘娥搬出襄王府以后,她与赵恒都恪守许诺,经常私下幽会,两人感情更加深厚。就这样,这对有情人的地下苦恋竟坚持了十五年之久。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即宋真宗,建元咸平。这时赵恒与刘娥都已近“而立”之年,不只相爱如初,而且感情更为成熟。第二年,即咸平元年,刘娥公开进宫,受封为美人,正是加入了嫔妃行列。不久,升为修仪,进而封为德妃。当时真宗的皇后姓郭,为人贤淑有德,皇上很敬重她,但真正宠爱的还是刘娥。

刘娥在居于王府以外的十五年中,读了不少古典史籍,心胸开阔、知识大增,特别是对历代帝王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更是熟稔于心。进宫受封以后,除了对真宗的挚爱不变,还多了一层政治上的关注。真宗即位后,常把朝臣的奏章带回后宫,在夜间审批。这时刘娥不只照顾他的餐饮冷暖,更关心他对一些国事的处理。每当真宗对一些事情犹豫不决时,她便从旁以古代掌故启发他,或婉转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她的意见真宗总是认真考虑,或取或舍。她成了他政治上的得力助手。两人之间除了积累多年的爱情,还多了一层在治理国家上的相知和信任。

赵恒称帝十年后,即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仅三十一岁的郭皇后,因九岁的儿子赵佑夭亡,悲伤过度,积悲成疾,很快逝世。皇后之位出缺,真宗皇帝打算立即让德妃刘娥填补,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翰林学士直言说:“刘娥出身卑微,不得母仪天下。”于是有人建议皇帝册立别的妃子为后。真宗一时不好决定,便把立后之事暂时搁置下来。

刘娥不是皇后,却发挥着比皇后还要重要的作用。她聪明颖悟,记忆力强,处事果断,经常帮助真宗处理朝政要事。史书称赞她:“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她不是六宫之主,但把后宫的诸般事宜治理的井然有序。她对于真宗已是须臾不可离开的贤内助。

到了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刘娥已经四十三岁,不只貌美如故,在处理朝中大事上,还多了不少干练和成熟。皇帝不想再拖下去了,遂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果断诏告天下,册立刘德妃为皇后。

刘娥在册立为皇后之前,还曾有一件对于赵宋功德无量、了却了真宗“无嗣之忧”的大事。真宗曾有五个儿子(光是郭皇后就生了三个),但都没能成活。当郭后所生的赵佑,于景德四年(1007)夭亡时,皇帝已经四十一岁,对于“后宫无儿啼”的情景十分忧虑。刘娥是她的心腹知己,对他的了解透彻无遗,便对他说:“臣妾与陛下相伴已有二十六个春秋,却未能为赵家生下子嗣,实在愧对陛下的宠爱和列祖列宗的护佑。如今陛下与臣妾均已逾‘不惑’之年,应当认真考虑后嗣之事了。”真宗问:“依爱妃之见,当如何?”她接着说:“臣妾的侍女李氏,体健貌美,正值青春年华,人也忠厚老实。陛下不妨临幸此女人,她肯定可以生养一个建康的孩子。陛下洪福齐天,还一定是个皇子。”真宗依此意见行事,刘娥果然一语成谶,李氏怀胎期满,生下一子,这时已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大喜,为儿子取名受益,后又改名赵祯。

刘娥怂恿皇上使李氏生子,表面上看是为大宋皇位后继有人,实则有她自己的打算。封建社会一向“母以子贵”,她欲登皇后尊位,为皇上生个儿子是最有说服力的条件。而自己生育无望,便想“借腹生子”。所以,当目的达到后,便亲对李氏说:“你多年侍我左右,我待你不薄,说不上亲如姐妹,但我从未鄙视过你。圣上本来无意宠幸于你,是我见你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长期独守空房,太孤苦,劝促皇上去你房中的。现在你虽生了儿子,但圣上无意晋封你为妃。为了儿子将来能够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可对外宣称此子系我所生,如此,则可名正言顺的作为皇储了。”李氏深知刘娥在皇上心目中的的地位,和她必将受封为皇后的前程,不敢违拗她的意思,便同意了自己与儿子没有任何关系。刘娥对赵祯非常关爱,视为己出。特别命贤德温厚的杨淑妃抚育皇子。从此宫中上下便都承认了这一伪造事实。

后世有人据此编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把刘皇后描绘成了一个权利欲极强、自私凶残、欺凌嫔妃,采用卑鄙手段偷换霸占皇子的坏女人,与历史上真实的刘皇后相距很远,演绎的太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