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92

第92章 苗家女民族魂(1)

——抗清英雄秦良玉传略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秦良玉如一道耀眼长虹,以其璀璨夺目之光彩,划过了祖国上空。人们记住了她的英姿风韵,史籍记述了她的忠贞英勇,她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更是巾帼的光荣。

秦良玉,字贞素,苗族,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生于四川忠州鸣玉溪(今重庆忠县境内)。秦家远祖本不富庶,曾为佃农。后由石柱(今重庆东部)土官招至忠州垦荒,经几代人的勤劳节俭,终成当地名门大户。这秦家祖训严格,教导有方,代代遵循“穷不足惧,耕读为上,习文练武,男女皆当”的训词健康成长。到了秦葵这一代,便不再专事农耕,而是以读书为业,直至成了岁贡生(被选拔到国子监读书,享受朝廷供给,并有望晋升为官的学生)。他饱读经史,以博学多才而远近闻名。他育有三儿一女,女儿就是秦良玉。她一兄邦屏,弟弟邦翰和民屏。在重男轻女的明朝末年,秦葵却独得开明,他偏爱女儿,主张女孩也要学得深厚的知识和练出一身好武艺,文以处世,武则可于乱世中“徒为寇鱼肉”。这位父亲可谓英明,他的女儿岂止不为贼寇所鱼肉,而是一位面对强敌不言败,驰骋沙场的真英雄。

秦良玉自幼便是乖女儿,对于父亲惟命是听,深得父亲真传,饱读经史,武艺超群。才只十几岁的小姑娘,便胸藏大志,膜拜历代英雄。熟稔兵法,深谙古代战争之胜败原因。她聪颖过人,勤于思考,爱国爱家,关心平民百姓。注重操守,友爱弟兄。到了及笄之年,其文之妙、其武之精,已令父兄击掌称奇。

一次,父亲要儿女们赋诗比武,三兄弟很快轻松完成。独良玉沉吟许久,后择李清照之《点绛唇》,缓缓唱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祗是无情绪。人河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唱罢,她显出一脸的沉重。这本不是她的性格,父亲很诧异,忙问:“玉儿,今天怎怎么了,为何如此忧心忡忡,难道有什么心事?”

“父亲,您不见朝廷日见衰腐。塞北边关常有犯我之敌,虎视眈眈,觊觎中原。国无长久之宁,民无经年之安。女儿虽然还没有像李清照那样因失北国而‘柔肠一寸愁千缕’,但手握此剑‘祗是无情绪’啊。”秦葵听了,感慨万端,遂说道:“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面对父亲的惋惜,她却转变了态度,竟然豪迈而自信地回答说:“古之英雄豪杰,有男有女,而且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您的女儿早已立志,要与男儿比肩,共驰疆场,保境安民,报效国家。一不辱家门,二不负朝廷。您以为如何?”秦葵听后大悦,连声说好。并鼓励说:“汝既有志,则须饯行。到那时,执干戈,以卫社稷。”他虽然这么说了,但没有料到,这些话,竟成了女儿的座右铭,终生不渝。

到了秦良玉十七八岁时,她带着深厚的知识和超群的武艺嫁给了石柱的宣抚使(地方的军事长官)马千乘。这门亲事是因马家慕名向秦家主动提出的。秦葵知道马千乘也是出身名门。其先祖马援曾为东汉名将。他承袭了将们之风,不只有强悍严毅之性格,还有玉树临风、气宇轩昂之相貌。他为官清正,治军整肃,善待平民,从不鱼肉百姓。是时,秦良玉正植花季,既有苗家少女的阿娜多姿、文雅妩媚,又有刚健崇武、昂然不屈的先祖遗风。夫妻两人旗鼓相当,不辨高低。相互敬慕,知趣相投。新婚蜜月,很少卿卿我我、耳鬓厮磨。而多为挑灯畅谈治军用兵之道,探讨战争胜负原因。

马千乘虽为石柱军事将领,但因地处偏僻,拥重兵而无用武之地。虽然没有到了“马放南山”的地步,但官兵都很闲适。秦良玉是一位手脑勤快,居安思危,常有御敌之未犯,不肯荒废时日的人。她对丈夫及其属下的懒散不备,极不赞赏,便在新婚不久勉励马千乘说:“男儿当求树勋万里,焉能坐守无为。况石柱地处川黔交界,虽偏远,但战事一起,兵家必争。所以,不可松懈大意,而应早做准备。而这准备,除了加紧练兵,还要考虑到战时的粮秣供应。因此,还有大力发展生产,充盈国库民仓。只有兵强民富,才可以说胜卷在握。”马千乘听了妻子的话,如梦初醒,这才振奋精神,按照妻子的开导,一面加紧练兵,一面发动广大苗族同胞发展生产。很快,这里便由原来的冷清寂寥,变的热火朝天。练兵缺少武器,秦良玉便和丈夫一起到处寻找。当地盛产质地细腻、坚硬如铁的白木,树干高耸挺拔,树围合抱。秦良玉见了大喜。建议说:“我们这里具有如此优越的条件,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武器呀。”原来她想“就地取材”“削木为矛”。她很快设计出“矛”的式样:矛端置钩,矛尾配环。钩可穿筋入肉,伤其骨髓;环则可以拉扯,便于生俘敌寇。当她把这想法说给大家后,得到了广泛支持。在她的指导带领下,众人动手,很快制成了大量白杆长矛。官兵们手中都有了方便的武器,操练起来得心应手。秦良玉与丈夫一起指导众官兵练习,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不得丝毫马虎。她经常对大家说:“多练一份本领,就可以多杀一个敌人。对自己也就多了一份保护。”时间久了,石柱手持白木长矛、勇于拼杀的官兵竟远近有名,史书说:“白杆兵为远近惮。”

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今遵义地区)宣慰使(少数民族地区主管军政事务的长官)杨应龙拥兵自守,割地称雄。当时东南沿海屡遭倭寇进犯,朝廷命他率兵征讨,他非但抗命不往,反而乘机叛乱。其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涂炭百姓。石柱地区与之比邻,秦良玉深感不安。她对丈夫说:“杨应龙之祸不平,国无宁日。而遭受战乱之苦,石柱首当其冲。为家为国征讨杨应龙之叛,‘白杆兵’义不容辞。”正当夫妇两人筹划如何平叛的时候,朝廷发出大军征剿,同时诏令马千乘率部支援,要不惜长途奔袭之苦,力争与朝廷军队合力打击叛贼。因马千乘早有准备,当日即率兵三千赶赴播州。

秦良玉担心丈夫军力单薄,难以取胜。便迅速着装备马,亲率五百精兵和充足粮草,紧紧跟了上了先头大军。

平叛之战开始之后,秦良玉部立即投入战斗。她身先士卒,跃马挥刀。马背之上拼杀自如。或蹲或立,或仰或伏,手起刀落,人头滚滚。众士兵各个斗志昂扬,敢打敢拼。一时间,战马嘶叫,杀声阵阵。叛军素少训练,贪生怕死,不肯硬拼,面对大刀长矛,节节败退。马千乘与妻子趁胜追击,连破播州所属金筑等七个营寨,敌人死伤大半,只有杨应龙仍据守播州,秦良玉深知,此贼乃古鲁之庆父,他一日不死,则战乱一日不停。于是与丈夫商量,诚请临近的酉阳土司出兵配合,只有如此才有望一举消灭杨贼。酉阳土司慷慨答应出兵相助,两股大军合力共剿,终于取得了平叛的全胜。

在这次平叛战斗中,秦良玉部立了首功。川贵总都王象乾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曾对各路大军的战绩详加描述,当说到秦良玉时,他写道:“千乘之妻秦氏报效不支饷。兵五百,擒斩一百十七名颗……意不言功,何其忠且顺也。”

夫妻两人班师回到田州后,当地官民热诚欢迎,盛赞苗家女儿初次领兵即获大胜,更为“白杆兵”的忠勇善战而自豪。

誉满朝野的秦良玉,没有陶醉和自满,头脑反而更加清醒。她认真总结和检点了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中她感触最深的是军费粮草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她不得不与丈夫商量这件事情。她说:“多么勇敢的战士,饿着肚子也打不了胜仗,多么剽悍的战马不吃粮草也上不了阵。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既可以增加官府收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军队供给充足,兵强马壮,所向披靡。”马千乘同意她的主张,立即以土官的身份下达了种种富国利民的政策。在开办矿业中,马千乘发现,朝廷竟允许太监管理旷业税收,其中弊端很多,他们从中渔利,而朝廷府库却日益空虚。马千乘上书指明了这些情况,直接得罪了主管太监丘乘云。丘为了扫清财源之障碍,便罗织罪名诬陷这位清廉将领,将其关押云阳(四川东部与湖北相邻)监狱,不久冤死狱中。

马千乘之死带给年仅二十五岁秦良玉的不只是丧夫之痛,更有孤身奋斗之忧。她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从此一切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一切战争谋划,再也没有人可以与之商量。她哭了,哭他含冤而死,哭他英年早逝,哭他带走了满腹韬略,更哭他带走了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她必须尽快走出悲哀,等待她的是千军万马,是众多百姓。她终于站起来了,而且更加忠勇刚毅。她是个杰出的女人,她的杰出之处,不仅仅是治军有方,杀敌勇猛,还在于她胸怀宽广,不以私仇负国恩。她埋葬了丈夫,也埋葬了一切怨恨。这时朝廷诏令由她继任田州宣慰使职。领职后,她立即剪掉了长发,卸去了头饰,换上了男装,霎时间,变得英姿勃勃,让人很难辨出男女。

为了壮大女人声威,她特地亲自挑选了体魄健壮、骁勇无惧、聪明灵巧的五百青年女子,组建了一支果敢飒爽的“娘子军”。公元1616年奴尔哈赤建国后金,他一直与大明为敌,觊觎中原,很不得一步迈进北京城,坐上金銮殿,这对大明的巨大威胁,国之大患。四年后,即泰昌元年(1620)冬,后金入侵,朝廷急忙征召川黔军旅东赴支援辽兵。秦良玉闻讯,万里请缨,愿率大军远征。她的哥哥邦屏、弟弟民屏均为石柱军之将领,奉她之命领五千名“白杆兵”先行。秦良玉和儿子马祥率精兵两千,昼夜兼程赶往辽东。

当邦屏、民屏到达辽西附近,即奉命不前,就地安营驻扎,负责保卫沈阳,不被金兵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