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2344000000091

第91章 她养育了一位千古奇人 催生了一部传世名著

中国古代贤良的母亲众多,收进本书的已有数篇。本文所记述的母亲和其他贤母一样,教育勉力儿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但一不为求官,二不为富贵,没有任何功利祈求。她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希望儿子献身于科学探求,做一番前人未就的事业,以奇特的成就献给国家和后人。她就是《徐霞客游记》一书作者的母亲王氏,人称王夫人。

王夫人的家世和名讳已无从查考。从她早年就熟稔织布,常年坐在织布机前穿梭引纬的情形判断,她的娘家既不是名门望族,也不是富贵人家。她出身平平,家境贫寒。

徐霞客是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省)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他名叫弘祖,侠客是他的号。江阴徐家曾为官僚地主,世家大户。但到了徐霞客父亲时,家境没落,变成了普通的富庶人家。王氏嫁进徐家以后,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她不改自幼养成的勤俭习惯,依然坚持农忙时下田耕作,农闲坐在织布机前。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七十多岁,仍不肯懈怠。

王夫人非常疼爱儿子,对他寄予莫大希望。儿子刚刚懂事,就对他说:“你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该有自己的志向了。你长大想干什么呢?”

儿子毕竟年幼,面对母亲的发问,一时不能回答,便反过来问母亲:“母亲想让我做什么呢?”王夫人笑了,笑得很甜润。儿子也乐了,扑进母亲怀里天真地说:“我知道母亲希望我做什么?”

王夫人很奇怪,心想,我并没有说什么,他真么会知道我的希望呢。便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我只希望你长大后,向我对待生活一样,不奢华,不懒惰,勤奋读书,做一番别人做不了的事业。”接着又对儿子说,江阴附近许多女人织布,由于自己苦于坚持、善于钻研,织出的布轻柔细软,平薄如蝉翼,拿到市上去买,人们一看便会说:“这是出于王夫人的手艺”,成了抢手货。读书作事也应一样。读书,一流成绩;做事,别人望尘莫及。

母亲的早期教育,对徐霞客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母亲的要求,他刻骨铭心。

明代的为官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形式和内容都很古板,还经常有舞弊现象发生。徐霞客不喜欢这种考试,特别不喜欢应试需要的经书。他喜欢历史地理和远游探险之类的古籍。在塾馆读书时,他常常把喜欢读的书,藏在经书下面,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地阅读。母亲知道这些情况后,非但没有斥责儿子,反而鼓励他说:“你既然喜欢那些书,便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是出于对历史故事和探险境遇的好奇才读它,要从中学习真知灼见,拓展见识,增长才干。”

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使少年徐霞客立志了,他的志向是“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其中奥秘”。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母亲说了,母亲高兴地说:“你的志向不俗,但这问奇于名山大川,可不比坐在考场应试,要吃苦,要冒险,你要思考清楚。”儿子频频点头,表情认真严肃。

徐霞客十九岁了,已经熟读了大量历史地理方面的书,“问奇名山大川”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决定开始自己的“破冰之旅”了。但天公不作美,正当他要启程时父亲患病,不久辞世。丧父之哀,使他远游的兴致一落千丈。母亲安慰他,劝勉他不要因失亲丧志,要他立即践行自己的计划。他说:“父亲刚刚逝去,我要为他守孝三年。到那时,我再离家也不迟。”母亲很满意他的孝道,便与他一同守孝,而就在守孝期将尽,他的妻子遗下不满三岁的儿子,又因病撒手人寰。这种接踵而至的打击,害得他十分消沉。母亲的悲痛,不仅在于失去了丈夫和儿媳,还为孙子幼年丧母泪流不止。但她知道,在这种时候,徐家的日子怎么过,儿子的路怎么走,她的态度关系重大。她沮丧,儿子便很难走出悲痛;她放弃勉力,儿子就很难重振雄风。于是他强抑酸楚,调整心态,除了更加勤俭地操持家务、精心照顾孙子,还佯作笑颜对儿子说:“你为父守孝已满三年,可以离家远去了。”徐霞客听了,沉重地说:“父亲走了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我的妻子走了,失去了侍奉您于左右的人。况且孩子太小,留下你们一老一幼,我实在下不了远走的决心。母亲,等孩子长大些再走吧。”

母亲也知道,儿子一走,自己的负担太重了。为了生计,要继续弄纱织布到市上出售,这是自己很难做的事;年幼的孙子,丧母离怙,置孩子于孤苦,她也觉得不忍。但为了成全儿子的“奇志”,她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了。与儿子的志向相比,自己所顾虑的都是“轻次”之事。她摇头摆手对儿子说:“你已二十二岁,是‘立业’的年龄了。既有大志就不要被琐事干扰。家中一切都交由我来承担。你若不肯离去,我倒会日夜不安。”

徐霞客非常感激母亲的督促和支持,便跪地拜谢了母亲。然后持杖而去,开始了山水跋涉、风餐露宿的艰难征途。在这以后长达近三十年的日子里,他徒步行走于高山之巅、深水之滨,风雨无阻,虎狼不惧。饿了,常食草木之实,乏了,睡于山水之间。每到夜晚,用松枝照明,笔记一天考察所得,从不间断。

他在跋山涉水,探索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壮年时期,直到五十三岁,当时已被称之为老者,因积劳成疾,重病在山林之中。后被人发现,送回家乡,死于事业未竟的遗憾之中。

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生动地记录和描绘了当时我国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市的所辖区域中的行政、经济、自然风貌、乡土民情、地形地貌、山川走向和流域、动植物的生态和兴衰规律。日记累计百万字。每个字,都饱含了作者的执著、艰辛和为地理科学献身的精神。

他去世以后,由同代人季梦良、王中纫,整理编次成书。公元2009年的新版《辞海》对此书做了如下介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开中国地理学界,系统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对西南地区地理提供了不少稀有资料。有关石灰岩的地貌记述,早于欧洲一个多世纪。文笔生动,记述精详,亦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徐霞客这种无私无畏,为探索祖国山河真相和奥秘的献身精神,得到了世人好评,称之为:“泛泛乎蓬蓬然,亦不佛,亦不仙,半若痴顽半若癫,搅扰天地年复年”的“千古第一奇人”。

对于徐霞客之母王夫人,人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有人赞说:“弘祖之奇,孺人(指其母)成之。”或说:“是母是子,其相互以有成者,岂在世俗之间哉。”这种看法说法,很有道理和见地。在封建社会,为人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有成,或为官或富贵,至少得成为名人,唯独这位王夫人,却鼎力支持儿子走上一条没有功名利禄、而充满艰辛困苦的路。这位伟大的母亲,到死都没有想到,她的付出,会使儿子成为世界瞩目的地理学家;而儿子在星光松明之下写就的日记,会成为传世佳作。

这位母亲的伟大,在于她对儿子的希冀不同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