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儿童人格教育
2411700000020

第20章 外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1)

相比来说,个体心理学在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研究视野是比较广阔的,不会忽视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的内省心理学就太过狭隘,所以后来为了研究这种心理学所遗漏的事实,冯特提出了创建一种新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不过,个体心理学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这一流派同时兼顾了个体心理和外在的影响因素。既不只专注于个体心理,而不考虑影响心理的外在环境因素;也不单单专注环境因素的影响,忽视个体独特心理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负有教育职责的人或教师来说,他们并不是一个孩子唯一的教育者。外界各种影响也会涌入儿童的心里,直接或间接地对他的性格塑造产生影响。也可以这么说,外界因素大多通过影响父母进而影响儿童的心理。既然外在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个体心理学必须对此加以考虑。

首先,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考虑经济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长期经济窘迫的家庭必然总是满怀痛苦、悲伤地生活着。这样的家庭因为生活被困苦笼罩,心灵饱受压抑,遭受别人的冷眼,因而很难教育孩子保持一种健康、合作的人生态度。

另外,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长期的半饥饿或恶劣的生存环境会对父母和儿童的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生理影响反过来又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从欧洲在一战后出生的儿童身上可以看到。明显地,这一代孩子的出生和成长的环境要比他们的父辈艰难得多。

除了经济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外,父母对生理卫生的无知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可忽视。这种无知通常来自于父母的羞怯或是对孩子的溺爱。父母溺爱孩子,有时又比较粗心,比如,他们认为孩子脊柱的弯曲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从而没有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即使医疗服务机构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这纯粹是父母的无知造成的错误,孩子的不良身体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为严重而危险的疾病,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身体上的疾病都会成为孩子心理上“危险的暗礁”,因此,要尽可能地加以避免。

如果这些“危险的暗礁”没有被避免,我们还可以通过增强儿童的勇气,丰富他们的社会情感来降低其危险性。事实上,可以这么说,缺乏社会情感的儿童更容易因为生理疾病从而对心理产生影响。如果一个儿童时刻能感觉到自己是某个环境中的一分子,那么疾病对他心理的影响就不会很强烈,如果这个孩子一直处于被溺爱的环境,那么他所受到的影响会强烈得多。

调查病例不难发现,那些患过百日咳、脑炎等疾病的孩子的心理都开始出现问题。人们以为是疾病导致的这些心理问题,但事实上,疾病只起到了诱发孩子潜在性格缺陷的作用。因为在患病期间,孩子看到父母因为自己脸上充满了担忧和焦虑,意识到生病使自己拥有了可以控制家人的力量。于是,当病逐渐痊愈,这些孩子仍想继续维持那种被关注的状况,就用各种要求要挟父母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那些缺乏社会情感训练,需要以此来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儿童身上。

不过,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疾病有时候还能够起到改善儿童性格的作用。通过下面这个教师次子的例子,可以很明白地说明这一道理。这位教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很听话,优秀,很讨家人喜欢。而这个小儿子却问题很多,成绩差不说,有时还会离家出走。教师为此很为这个小儿子担心,却又毫无办法。后来,教师带他去管教所改造时,发现孩子得了忧郁型肺结核。这种疾病要想痊愈,需要父母长时间的悉心照料。令人意外的是,这孩子病愈后慢慢变成了家里最乖的孩子。究其根源,原来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更多关注,而他以前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感觉自己活在优秀哥哥的阴影之下,所以才通过离家出走等手段不断抗争。而患病期间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关心,这使他相信,他也可以像哥哥一样得到父母的喜爱,因此,他逐渐学会了用良好行为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还应该注意的是,儿童常常会对经历过的疾病,特别是那些危险的疾病和死亡等,在感到震惊和震撼后,留下难以消除的印象甚至阴影。这些印记或者阴影一定会在儿童今后的生活中有所显现。有些人只对疾病和死亡感兴趣,其中一部分人会找到倾注自己对疾病的兴趣的正确之道,长大后成为医生或护士;但更多的人却一直担惊受怕,带着这些疾病的阴影生活下去,对他们从事有益的工作造成了阻碍。通过对100多名女孩的调查,我们发现将近一半的人坦言,疾病和死亡是她们一生中最恐惧和担心的事情。

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疾病的太大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应该让孩子对此事有所防备,不仅是身体也是心理上的,要让他们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活得有意义,避免他们受到突如其来的疾病的打击。

与陌生人、家庭的熟人或朋友接触是儿童生活中的另一个“暗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跟这些人的接触也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人中很多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对孩子感兴趣。比如,父母的朋友或亲戚与孩子接触的时间短,因而喜欢逗孩子开心,或在最短时间内做一些可以给孩子留下印象的事情,如尽力宠爱、纵容他们。而他们对孩子经常性地过于赞扬,会使孩子变得自负,从而给孩子的正常教育带来问题。父母应该注意避免所有这些问题的发生,不要让陌生人干扰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另外,父母还需要注意避免把孩子打扮得难以明显区分性别,不要出现使陌生人称小男孩是“美丽的小女孩”,或称小女孩为“漂亮的小男孩”的情况,理由我们会在下一章说明。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在这里见识了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家庭环境是留给孩子关于合作的最初印象的地方。从小生活环境封闭的,与外界来往不多的家庭中的孩子,通常也会在家人和外人之间划上明显的界限。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环境使他感到,似乎有一道屏障把他家和外部世界分开,所以他自然会用充满敌意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所以说,生活在这种家庭,不但不会增进孩子的合作能力,反而只会使孩子疑心很重,习惯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对待别人,使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一般,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家长就应该鼓励他们融入其他孩子,还应该训练他们学会与陌生人接触。否则,这些孩子以后与人交往时会养成脸红、胆怯的不良习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则容易形成对他人抱有敌意的不良习惯,总想“排斥”他人。

家长如果能较早注意修正孩子的这些毛病,就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扫去很多麻烦。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年时能够受到良好的养育,在三四岁就学会与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富有集体精神,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在与人交往时脸红、胆怯或者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更不容易患上神经官能症或精神错乱。这些问题都更容易发生在那些生活封闭、对人对事不感兴趣和合作能力差的人身上。

在讨论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提到家庭经济境况的剧烈变化对儿童的不利影响。一是富裕之家转入困顿,特别是在孩子年幼时遭遇这种变故,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已经被宠坏的孩子。因为过去已经习惯了被人宠爱和关注,这种变故的发生就让人更难以忍受,容易总是怀念、沉湎在以往的优越生活中。

二是家庭暴富。这样的父母可能没有做好合理使用财富方面的准备,财富的突然增多会让他们觉得不需要在花钱上精打细算了,他们想给孩子好的生活,从而在钱财消费上容易对孩子过度纵容,导致孩子犯错,养成不良习惯。我们最近就经常在这样的暴富之家发现问题孩子,可以说他们都是很典型的代表。

其实,如果能恰当地训练孩子的合作精神和能力,那么,上面两种情况都可以避免。请记住,所有这些外在的环境都很容易使人忽视对儿童合作精神和能力方面的训练。

除了上述外在的物质环境,不正常的精神环境也会对孩子产生心理影响,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困难。比如,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源自于家庭内部或外部的偏见。这种偏见产生的根源大多来自于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例如,父亲或母亲做了丢人现眼的事情,孩子会因为担心被人发现自己是他们的孩子,而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会对未来感到害怕和恐惧,总想躲避同伴,慢慢变得孤僻、自闭。

所以,作为父母,不仅要负起教育孩子阅读、书写和做算术的责任,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这样,至少使孩子不必承受比其他孩子多的困难。比如,如果父亲嗜酒、好赌或脾气暴烈,他就应该意识到这些会对他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那些总是激烈争吵的父母,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环境会使得孩子将来付出怎样的成长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