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儿童人格教育
2411700000021

第21章 外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2)

可以说,一旦这些不良精神经历停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当然,如果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有机会学会与人合作,这些经历的影响也可以慢慢消除。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这些经历造成的创伤,会对孩子学习与他人合作造成障碍。因此,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儿童咨询诊所,就是为了使那些没有很好履行自己职责的父母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在经过心理学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健康地生活。

除了来自个人和家庭的偏见外,当然还有源于国家、种族和宗教的偏见。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偏见不仅会伤害被侮辱的儿童,甚至也会伤害侮辱的实施者。特别是那些实施者会因此变得自大和自负,他们会认为自己属于优越群体,并带着这种观念,试图在生活中去实现自己树立的优越目标,但历史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战争基本上都是这种民族之间和种族之间的偏见导致的。所以,根除酿成这种人类大祸的偏见,是拯救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必经之路。对此,教师有责任向孩子们阐明战争的真实根源,而不是放任孩子轻易、随便地舞枪弄棒来表达自己对优越性的追求。因为许多孩子后来投身军旅,大多是受童年时代军事教育的影响。而更多的孩子会因为受年少时厮杀打仗游戏的影响,在后来的生活中心理变得不健全,只喜欢上了像战士一样好勇斗狠,难以学会正确与人相处。

所以,在圣诞节或其他重大节日或是孩子生日时,父母尤其要注意,给孩子送玩具要送对,要杜绝孩子玩刀、枪、棍、棒和战争游戏,同时也要禁止他们阅读那些明显带有崇拜战争英雄色彩的图书。

选择什么玩具才算恰当,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但有一个原则是:我们应该挑选那些能够激励孩子的合作意识、建设性精神和能力的玩具。比如,孩子自己制作玩具就会比直接玩那些买来的玩具更有意义和价值,如布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教育孩子尊重小动物,既不要害怕动物,也不要任意驱使和虐待动物,不要把它们当作玩具,而要把它们当作人类的朋友。因为如果孩子被允许虐待动物,那么他就可能存在欺负弱小的倾向。因此,有小鸟、小狗和小猫等动物的家庭,要教育孩子在和它们相处时学着感受它们的痛苦。孩子学会与动物相处可以说是他们与人进行社会合作的准备阶段。

另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受到亲戚的影响,比如说祖父母。我们冷静地、客观地来看待祖父母所遭遇的困境和难题,他们的处境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有点悲剧色彩。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本该有更多的空间去做更多的事,去发展他们的兴趣。不过,这在我们的时代却是难以实现的。很多老人感觉自己是被社会抛弃,被冷落的群体。这是令人遗憾的局面,因为这些人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继续他的工作显然要比重新计划生活容易得多。继续工作和奋斗会让他们感觉更幸福,更快乐。所以,我们不应该强制一个超过60岁的老人从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不过,由于长久流传的社会风俗,即使那些老人仍充满活力,社会也不再允许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表现自我。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我们对待老人的错误会殃及孩子。祖父母们总是试图向后辈们证明(他们本来不必如此,他们仍然充满活力,仍然对这个世界有用。为此,他们总是干预孙辈的教育,甚至用一种灾难性的方式——呵护备至,宠爱纵容)自己仍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曾是祖父母辈的“最爱”。而关于为什么祖父母的疼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最爱”要么意味着无原则的溺爱纵容,要么经常挑起孩子间的相互竞争或妒忌。我们会听到许多孩子对小伙伴说,“我是祖父的最爱”之类的话,这样,当他们认为自己在别人那里不是“最爱”时,就会感到受伤。

我们当然应该避免伤害这些本意良好的老人的感情,我们应该也可以给予这些老人多一些的奋斗机会,但也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孩子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长大成人,而不应该成为他人的玩物,更不应该被卷进家庭纠纷里。比如说,如果家里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和父母发生争论,那就随他们去,只是注意千万不要把孩子卷进去。

除了祖父母以外,那些“聪明的表兄弟姐妹”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亲戚群体,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带来的主要是麻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父母或者亲戚口中的这些表兄弟姐妹总是既聪明又漂亮。所以不难想象,当一个孩子总是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怎样的抵触、反感和苦恼。而如果这个孩子充满自信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情感,那他就会理解,这些所谓的聪明仅仅意味着他们“获得了较好的训练或准备”,只要自己加强准备,也可以赶上他们。不过,如果这个孩子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他们的聪明是天生而就的,那么,他就会感到自卑,感叹命运的不公。怀着这样的心理,他的整个成长也会受到阻碍。长得漂亮可以看作是天赋,不过,当代文明社会过于夸大它的价值。因为我们明显从那些儿童的生活中看到它的恶果,这些孩子长期因为长相不如表兄弟姐妹漂亮而深感痛苦,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20年以后他们已经长大成人,那种对漂亮的表兄弟(或表姐妹)的嫉妒和羡慕之情依然可以看得到。

要想消除这种外表差异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还有很多东西比外表美重要得多,比如健康,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很自然地,外表的美让人赏心悦目,相对而言,人们肯定都更希望拥有美丽的外表。但是,我们需要对生活进行理性规划,各种价值要综合起来考量,不应分隔开来。特别是对外表美。一个人单纯具有外表美,并不能保证他就一定能过上理性的、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在众多的罪犯中,并不缺乏外表非常漂亮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如何走上犯罪道路也很容易理解:他们因为知道自己漂亮,容易讨人喜欢,便认为自己可以不劳而获。因此,他们在练习生活准备时做得并不充分。于是,当他们后来发现,仅凭外表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以后,他们就选择了一条不用十分努力的途径,那就是犯罪。就像诗人维吉尔所说的,“通向地狱之路最为容易……”

孩子的阅读内容也算得上是一项外部环境。那究竟什么样的书适合孩子阅读?就算童话故事也需要经过处理才能给孩子阅读。那么,像《圣经》这样的书该如何让孩子阅读?之所以探究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通常会忽视掉一个事实,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一样,孩子是根据自己独特的兴趣来理解事物的。比如说,如果这个孩子本身比较胆小,他就会在《圣经》和童话故事中寻找那些他认为是赞扬胆小的故事,为自己找到心理支撑,从而可以心安理得的胆小。所以,童话故事和《圣经》中的有些内容必须加上评论和解释,帮助孩子尽力准确地理解原意,避免主观臆测。

大多数的童话故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读物,有的还可以让成人从中受益。不过,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今天的儿童对那些产生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故事有一种陌生感。时代发展到今天,其中的文化差异让今天的儿童感到难以理解。他们阅读的内容,是在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时代创作的,那些故事里总有一个王子,并且这个王子总是受到赞扬和美化,性格的展示也总是美妙、迷人的。这类故事当然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但这种虚构对于过去那个需要对王子进行崇拜的时代的儿童是恰当的、适宜的。因此,大人应当告诉孩子这些故事都是建立在人们的想象和幻想之上,否则,一旦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想寻求不费力气的捷径。例如,一个12岁的小男孩仍然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万能的魔幻师。

其实,如果加上适当的评论或注释,童话故事还是可以拿来作为刺激儿童合作精神和扩展视野的一个有效工具。而电影就不同了,一个1岁的孩子看什么电影都不会有问题,但再稍大些就可能会误解电影的内容,童话剧也一样。例如,一个4岁的孩子在电影院看过一出童话剧,多年以后,心里也还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卖毒苹果的老婆婆。电影或童话剧留给孩子的印象显然要更深刻些。很多孩子都不能正确理解电影的内涵,因此,即使电影本身没有做出准确的概括,父母也应该及时给孩子解释,直到确信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电影的内容。

报纸和图书一样,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外在因素之一。大多数报纸只为满足成人阅读需求,并不反映孩子的观点。而且,对那些社会生活准备尚不充足的孩子来说,普通报纸呈现出的常常是一些扭曲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感觉:我们的生活是充满谋杀、犯罪和各种不幸的事故的,而后者尤其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压抑。比如,我们可以从与很多成年人的谈话中得知,他们童年时是多么恐惧火灾,这种恐惧又是多么持续地困扰着他们的心灵。因此,应避免孩子阅读这种完全成人化的报纸。当然,那些专门针对儿童的报纸是很好的。

前面选择的几个方面只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外在因素中的几个小部分,但却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们说明了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成长的一般原理。教育者和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必须注意这些。这里,个体心理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社会兴趣”和“勇气”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