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儿童人格教育
2411700000023

第23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2)

我们还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类女孩:她们会故意夸大对男性的喜爱,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花痴”。这些女孩总是会和母亲争吵,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也许真的受到了压制)。而为了故意惹母亲生气,她们会随便和自己遇到的男人搭上关系。这样,当她们想到自己母亲发现她们的行为而震怒痛苦的样子,就会感到非常开心。而其中那些和母亲吵架或因为父亲过于严厉而离家出走的女孩子,还会因此发生初次性行为。

让人觉得有些讽刺的是,这些父母本来出于保护女儿,或者为了孩子未来考虑而对女儿进行过度监管的,没想到却反而成了她们变坏的推手。这样的父母其实是缺乏心理学洞见的。所以说,青春期的女孩子犯错,主要责任其实在他们的父母身上。因为他们没有使自己的女儿为她们必然要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也就是说,他们过去的监管只起到了一种过度保护的作用,而没有教给她们能够成功避免踏入青春期陷阱所必需的判断力和独立性。

这些问题有时也不一定就会出现在青春期,而可能出现在青春期过后,比如说在婚姻中。婚姻中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那么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只是因为这些女孩比较幸运,没有在青春期时遇到这一不利情境。但是,在幼年时存在这样家庭教育问题的女孩子,迟早会遇到这种不利情境,所以关键还是要提早有所准备。

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具体说明青春期女孩子多发的问题。女孩现年15岁,家庭非常贫穷。更加不幸的是,她还有个总是患病的哥哥,哥哥几乎剥夺了父母所有的注意力。而她在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父母对她和哥哥之间这种关注度的差异。她出生不久后,她的爸爸不幸也病了。于是,她的母亲不得不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照顾父亲和哥哥,而她看到哥哥和爸爸受到的关注和照顾,内心也在强烈地渴求得到这种关心和关爱。不过,情况似乎变得更加糟糕了。因为不多久,她的妹妹也出生了,这样,她在家里完全成了隐形人。而命运似乎还嫌她不够可怜,妹妹出生时,刚好她爸爸就病愈了,妹妹也因此获得了比她幼年时更多的关爱。这些事情都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印记。

入学以后,女孩为了弥补在家里缺失的关注,便十分努力地学习,成了班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自然也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不过,情况在她读中学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升入中学后,她的成绩就不再像小学时那般突出了,再加上新老师并不认识她,自然也不会格外关爱她。现在,她内心对这种关爱的极度渴求,不仅在家里得不到,在学校也不复得到。于是,她又寻求其他的途径来实现这一心理渴求。很快,她就找到了一个她认为关爱她的男人。而她与这个男人同居两周后,对方就厌倦了她。后来的情况可想而知。她也终于认识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那种关爱。而这时,她的父母很是担心,并在到处寻找她。后来,她父母突然收到她的一封信,信中说“我服毒了,不要担心我——我很幸福。”显然,这就是她在自我追求幸福和关爱失败之后的想法。事实是,她没有真的自杀,只是借此来吓唬她的父母,并希望以此获得他们的原谅。在这段时间里,她一直在街上游荡,直到父母找到她,把她带回家。

如果案例中的女孩子能够和我们一样认识到,她完全生活在对关爱的追求下,那么,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些悲剧。又或者,如果她的中学教师能认识到这个女孩所需要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关爱,那么,一切可能也不会发生。放开来说,在她一直以来的生活中,如果在任一个环节有采取适当措施,都可能成为挽救她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青春期性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现在被夸大到了可怕的地步。许多人对于性教育问题的处理甚至有些丧失理智。这些人主张在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性教育,并坚持夸大性无知的危险后果。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下我们自己和周围人在性教育上的经历,我们是看不到他们说的这些问题的,也没有遇到过那些所谓的危险。

个体心理学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幼儿2岁左右,就应该告诉他们认识自己的性别,还应该向他们作简单的解释,告诉他们性别是不可以改变的,男孩会长大成为男人,女孩会长大成为女人。孩子仅仅知道这些,即使他们对其他性知识毫无知觉,一般也不会产生什么危险。还要让孩子认识到,性别不同,教育的方式也要不一样,使性别角色固定在他们的意识中,从而以正常的方式准备和发展自己的性别角色。否则,如果让他们觉得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随便改变性别,那么就很可能会产生问题。而且,如果父母老是向孩子表达希望孩子的性别能够改变,那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麻烦。小说《孤单的井》中对这个问题就有精彩讲述。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经常乐于把自己的女儿当儿子教育,把儿子当女儿教育。比如,他们会把自己的孩子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然后给他们拍照。有时女孩打扮得很像男孩,周围人便以称呼男孩子的方式称呼她,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但我们知道,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避免这样的论调,那就是贬低女性的男性优越论。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教孩子认识到男女是平等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防止女孩产生自卑情绪,也可以防止对男孩产生不利的影响。很容易明白,如果男孩从小被教育男性是优越的,在两性关系中,他们就会轻易把女孩当作是泄欲的对象。正确的性别教育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责任,避免用丑陋的眼光看待男女关系。

也就是说,要真正完成对孩子的性教育,不仅仅要向孩子解释有关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和孩子的社会兴趣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如果他缺乏社会兴趣,对待性的态度就会比较随便,会完全仅从满足自我欲望出发。不过,这种情况的确也经常发生,这反映了我们现行文化的某些缺陷。我们的文化还是更有利于男性发挥主导作用,使得受害者多为女性。不过,男性实际上也是受害者,因为这种不切实际的优越感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偏差。

而在有关性的生理知识教育方面,其实没必要太早让孩子接触。最起码,我们可以等到孩子对此开始好奇,主动想要知道这些方面的情况的时候。当然,父母也要及时关注孩子的需求,避免因孩子太过羞怯而不愿意问这方面的问题从而错过接受这一教育的最佳时机,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主动告诉他们这方面的知识。而对于那些亲子关系特别融洽,孩子可以把父母当朋友的情况,当孩子问到这些方面时,我们也必须用一种利于孩子理解的方式为他们作出解释,同时要注意避免给予他们可能会刺激和激发其性冲动的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会明显表现出性早熟,对此父母也不必太惊慌。孩子的性发育实际上在他们出生后的数周就已经开始了。就连婴儿也能体会到性快乐,有时他们会故意刺激性敏感区域。当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必恐慌。大人要尽量加以阻止,也要注意别把问题搞得太过严重,避免起到反作用。有些孩子如果发现大人对他们进行此类事情太过担心和忧虑,就会故意继续这种行为以吸引大人的关注。所以,有时大人会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中,认为他们已经堕落为性欲的牺牲品,而实际上,他们也许只不过将此当作炫耀的工具。还有比较常见的状况是,有的小朋友经常会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因为他们意识到父母害怕他们这么做。他们此时的心理和装病是一样的,当他们生病时就会得到比平时更多的宠爱和关注。

另外,作为父母还要注意不要太过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以免刺激孩子的身体。这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很不好的。除了身体,我们也不要从精神上去刺激孩子的性意识,比如,要避免让孩子在父母的书房或书柜中看到一些轻浮、挑逗的图片。我们在心理咨询诊所就不断遇到这种案例。父母还应该避免让孩子接触那些讨论或表现超越其年龄理解水平的,有关性的图书,更不应该带孩子去看性主题的电影。

基本上,只要我们能使孩子避免过早地受到以上所有这些形式的性刺激,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有关性的简单解释,注意不要刺激孩子的性器官和性意识,对于他们的性疑问,要给予真实、简洁的回答。重要的是,不论怎样,都不要欺骗孩子,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对后续教育不利。孩子信任父母,也就意味着他们会信任父母给出的对于性的解释,也就会对来自同伴的一些不太正确的关于性的言论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要知道人的90%的关于性的知识都来自同辈人。这里要提一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朋友般的关系,要比那些在回答有关性问题时所使用的自以为是的各种回避和托辞要重要和有用得多。

一个孩子如果性经历太多,性经历太早,就会在后来对性失去兴趣。所以,父母还要避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性生活。一般情况下,不要让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同睡一屋,更不能同睡一张床。家里的兄弟和姐妹也不应该睡在一屋或一张床上。父母要时时留意孩子在这方面的行为是否异常或恰当。

上面这些话可以说是对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作了最重要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就和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正确实施性教育最为重要的原则,是需要家庭内部的合作和友爱精神,以及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有了这种合作精神和环境熏陶,有了早期正确的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和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信孩子会很好地处理将来可能遇到的,有关性的其他问题。最重要的是,这可以让她们以健康的态度,充足的准备去迎接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