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肯族人居住在泰国的苏林群岛上,是个只有几千人的现代吉普赛部落。他们住在由数十只船组成的流动部落中,以在海水中潜水捕捉海底生物为生,是典型的海上民族。这和他们的族名十分搭配,因为莫肯的意思就是“浸在海里”。虽然是一个很小的部落,但他们的声名却远远地传播到各地,因为科学家发现,莫肯族成员的水下视力是普通欧洲人视力的两倍,几乎达到了人眼光学视力的极限。即使是儿童,也能在三四米深的海底下自在地拾取小贝壳、蛤蜊以及其他的海底生物。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安娜·吉斯兰与同事对一些7~14岁的莫肯族儿童与欧洲儿童进行比较后发现,莫肯族儿童能在水下分清不到1.5毫米宽的物体,而欧洲儿童最多也只能分辨出直径为3毫米的物体。
为何莫肯族人拥有如此出众的水下视力呢?是基因上有差别还是进化的缘故?带着这些疑问,安娜·吉斯兰继续探索下去。她发现,莫肯族人在水下时瞳孔会收缩,能够较常人更大程度地挤压眼睛的水晶体,使其变得更厚,更适合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弯曲。瞳孔的收缩和挤压水晶体的方法能够将模糊的影像聚焦得更清楚,因此莫肯族人拥有了两倍于普通人的水下视力。
虽然明白了莫肯族人拥有超强视力的原因,但安娜·吉斯兰还不确定这种能力从何处习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家霍华德·豪兰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潜水员有如此强的水下视力的报告。尽管原因尚不明朗,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另外,进化也会帮助那些具有基因适应性的民族获得更好的水下视力。”相比较而言,吉斯兰更认为是环境的因素作用较大,因为初步的实验证明,即使不是莫肯族人,只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同样能够提升水下视力,但无法达到莫肯族人的程度,应该说莫肯族人在进化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基因优势。
人体第三只眼——松果体
秋天在诗人眼里是忧伤的季节。一般认为秋天草木凋零,一片萧索,有感而发的诗人因故而越发感伤。然而,现代医学对悲秋有了新的解释:位于大脑丘脑上部的松果腺体(即松果体),能够分泌一种“褪黑激素”的物质。松果腺体分泌褪黑激素的多少受阳光调节——阳光充足,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反之亦然。褪黑激素会抑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使得人情绪低落,变得多愁善感。秋天,天气阴沉,阳光柔和,褪黑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被抑制,让人心情抑郁。但你也许不会想到,松果腺体就是被忽略的“第三只眼”!
据2005年5月30日的俄罗斯《真理报》报道:科学家通过对人体大脑解剖和对现代胚胎学理论的研究发现,人体确实有第三只眼,也就是松果腺体。科学家们还对数位用于“屏幕效应”的俄罗斯人进行测试,发现这些人的额头能将装在不透光信封内的胶片曝光,最令人吃惊的是图像能随实验者的意愿随意变化。神话传说中能通天眼的第三只眼睛看来确实有些不同之处。
事实上,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是第一个发现动物拥有第三只眼的。当他研究穿山甲的头骨时,发现在它两个眼孔的正中上方有一个小孔,后被证明为是退化的眼眶。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生物界,此后,生物学家纷纷加入研究行列,并由古罗马时期著名的解剖学创始人罗菲洛斯第一次发现了人体的第三只眼—— 松果体。
为什么说松果体是人类的第三只眼呢?
松果腺是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群,含量丰富,它通过神经纤维与眼睛相联系,能够感受光线的强弱和长短,与眼睛的功能类似,因此被看成是人的第三只眼。据考证,远古人类可能像二郎神一样长着三只眼睛,随着进化的推进,第三只眼睛开始退化,并掩盖在大脑内。
研究发现,第三只眼出现在胚胎发育两个月时,即晶体、感光器和间脑区域的神经细胞形成阶段。然而,它刚一出现,马上就开始退化。根据海克尔生物基因定律,胚胎在很短的时期内会经历其所属物种的整个进化史,即人类在胚胎时期能够出现我们的先祖所具备的某些形态特征。这一定律又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曾经拥有三只眼。
研究还表明,古人似乎对第三只眼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相信第三只眼能积聚宇宙的能量,看到未来的画面,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祭祀是这一观点的践行者,他们用钻石做头饰,通过钻石的汇光能力,吸收未知的神秘宇宙能量,使得自己借助第三只眼洞悉一切。
部分祭祀继任者被施以脑颅环锯手术,研究者相信这样也是为了能够减轻宇宙能量感知第三只眼的难度。
那么,第三只眼为什么在进化过程退化了呢?
人类如果有三只眼的话,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就会变强,生存能力会大为提高。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应该被保存甚至优化改善的,但为什么最终退化了呢?研究发现,很多动物的第三只眼也退化,看来第三只眼的退化是一个群体性的自然选择。但它退化的具体原因我们还不清楚。
奇妙的千里眼
小说《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有两员大将——高明和高觉兄弟俩,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能够看到、听到千里之外的事物,知晓了姜子牙的行军布阵,让姜子牙吃了不少败仗。“千里眼”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目光敏锐,看地极远,在动物界里高高飞翔在天空中的老鹰也称得上是“千里眼”,它在距离地面一千米以上的高空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地面上娇小的野兔的动作,神奇之处让人叹为观止,那人类是否也能像老鹰一样,拥有神奇的千里眼呢?
瑞典人马纽埃尔是哥德堡的一个普通市民,对天文学、心理学都有过广泛的研究,但他最出名的却是“千里眼”的特异功能,一场远在四百多公里处的火灾让他名噪一时。
那是在一个傍晚,他和几个好友在距离哥德堡四百多公里远的一个餐厅聚会,席间欢歌笑语,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但马纽埃尔突然间站了起来,大惊失色:“我家里快着火了!”朋友们都被他这突然的举动吓了一跳,再听他的话语后纷纷以为马纽埃尔是在吓唬他们,不再理会他了。不过马纽埃尔显得十分着急,口中念念有词:“火势蔓延得很快,快到我邻居家了……”“谢天谢地,火终于灭了,在离我家还有3幢房子的地方被扑灭了。”朋友们看他长出一口气的样子,都嘲笑起马纽埃尔,对他的话表示怀疑。然而第二天,回到哥德堡尔摩的他们发现马纽埃尔家附近真的着火了,而且和他说的情况完全吻合,朋友们这才相信马纽埃尔真的看到了火灾的发生。只是朋友们都很好奇,隔着这么远的距离,马纽埃尔怎么看得像是在眼前发生的事情一样呢?
关于马纽埃尔,还有一件事能够证明他的非凡能力。驻瑞典的荷兰大使在购买了一套昂贵的银器后心脏病突发,连遗嘱都来不及说就与世长辞。大使生前已经支付过购买银器的钱,黑心的商人却趁着找不到收据的机会想要再敲诈大使夫人一笔。束手无策的大使夫人只得求助于马纽埃尔。马纽埃尔往大使馆方向看了一会儿,就对大使夫人说:“这张收据没有丢,现在存放在您家二楼桌子的抽屉内。”回到家的夫人真的就在抽屉里找到了收据。如此一来,马纽埃尔“千里眼”的特异功能就传得越来越远了。
现代的科学家对马纽埃尔的故事很感兴趣,但斯人已逝,无法配合科学家们做实验,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开始严肃地对待“千里眼”的话题,并且相信它真的存在。英国北安普敦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罗伊博士的研究显示,85%的人拥有“千里眼”。他曾经做过实验,给被实验者带上效果良好的耳罩和眼罩,随后打开一个红色的灯,让实验者笼罩在光中。实验过后,实验者向罗伊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情景,他看到自己的朋友站在满是石头的小溪旁向他挥手,而实际上,他的朋友确实站在五百多米开外的小溪边上。像这样的实验继续进行了好几次,有成功也有失败,但罗伊坚信,只要通过一些训练,人们就能够拥有“千里眼”。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布莱恩·约瑟夫教授也说:“我认为不久就会有证据证实‘千里眼’确实存在。”
也许有人认为“千里眼”不过是荒谬的可笑言论,但科学家们都相信“千里眼”真的存在,而且有一天,人类能够自如地运用这种神奇的能力。
在梦中看见未来
每个人都做过梦,梦中的故事千奇百怪,荒诞怪异。人醒后,一般对梦中的故事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有的时候却记得一清二楚,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梦是人体一种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在入睡后,人体的右脑细胞还在活动,这部分活跃的细胞,就是梦的来源。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来阻断实验者做梦,在多次做梦被打扰后,发现实验者生理异常,并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
分析表明,梦是一种调节机理,是平衡各种功能的结果。没有梦的睡眠实际上质量不会太好,甚至可能是大脑受到伤害的一种表现。当然,如果长期噩梦不断,则是对身体病症的一种喻示,应该引起重视。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睡醒后不记得梦中情景和人类左右脑的分工有关,还和梦中情景对本人的震撼强度有关。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梦的研究,其中又以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折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等为代表。
梦中的一些东西粗看来显得不可思议,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可以得到印证。有趣的是,科学家的很多发明都得到梦的启示。
德国有机化学家凯库勒就曾经从梦中得到启发。19世纪中叶,随着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有机化学的研究开始深入。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原料,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按之前化学家的认识,苯应该由24个氢原子和6个碳原子配对。苯的化学结构式到底是怎样的,化学家们开始了研究,凯库勒也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他的脑子里始终充满着苯的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他经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研究起来就不歇手。他在黑板、地板、笔记本、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化学结构式,设想过几十种可能的排法,但是都经不起推敲,被自己否定了。一天,凯库勒坐马车回家。由于连日来忙碌过度,不一会儿,他就在晃晃悠悠的马车上睡着了。在梦中,碳原子和氢原子还在他脑海中不断地变动着组合模式。梦中,他看到一条蛇,不停地变化着,突然它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一下子从梦中惊醒,好似有所感悟,立刻在本子上写下来。不久,他成功地找到了苯的化学结构式,终成一大化学巨匠。
无独有偶,丹麦著名物理学家波尔也借助梦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波尔为早日找出原子的结构,已经在实验室待了几天。他实在是太困了,不由得在案台上睡着了。梦中,他看见自己站在热气滚滚的太阳上,九大行星围着太阳转动,好似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栓在太阳上。他醒后,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而有效的结构,并着手研究,终于第一个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
英国剑桥大学曾对许多创造性学者的工作进行过一次大型调查。在最后的调查结果中表明,有70%的科学家从梦中得到过有益的启示。必须承认,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科学家表面上受益于梦的启示,实际上是自己努力思考的必然结果。
双胞胎的心灵感应
在成龙主演的电影《双龙会》里,那对心灵相通的孪生兄弟是不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心灵感应是真实存在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例子。
冯大妈得知远在千里外的儿子前额撞出了一个大包,不但焦急而且心痛。没成想,第二天,冯大妈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前额也长了一个包。然而,冯大妈前额并没有撞到什么东西。
这就是心灵感应的一种形式。
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19世纪末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有心灵感应的两位女性迈尔丝和兰希琼分开在相距百来公里的两个小镇上,并保持二者的通信中断。迈尔丝通过心灵感应把一张图片的内容传给兰希琼。这张图片是尉尔特市一家纺织厂的外景。兰希琼从未去过威尔特郡,但收到迈尔丝的传感后,却十分清楚地描绘了她“看到”的景象,结果竟然和照片上的情景一模一样。
美国有一个三胞胎兄弟,1961年出生后,分别被三个不同的家庭所抚养。1980年他们相逢了,发现三人虽然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但是却有许多相同的习性,比如,喜欢吃意大利菜,喜欢听摇滚乐,喜欢摔跤,而且三人的智商虽然都很高,但数学却同样不及格。三个人都接受过精神医生的治疗。当三个人重逢时,大家拿出的香烟竟是同一个牌子的。
那么,同卵双胞胎之间为什么会有心灵感应呢?医学研究表明,受精卵分裂成两个受精卵的时间越短,这两个受精卵彼此之间的相似度越高。长大之后的双胞胎拥有十分相似的遗传性,甚至生活习惯都一样。双胞胎之间的这种大量共性,是他们能够心灵相通的基础。
有人分析认为,心灵上的感应,超出了传统遗传学的范畴,而表现为更为复杂的四维时空遗传。遗传基因,有长度、宽度、高度三维空间结构,但它要是得到反映和表现,要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根据这种学说,需要同的时间因素作用,才有心灵上的感应现象。
还有人认为,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现象跟他们两人的生物电、接收器和释放出的遗传物质非常一致。当一方的生物电释放器躁动时,并且放电的功率足够大,另一方就可能接收到,并表现出相应的生物电,形成了同卵双胞胎的思想和行为在相同时间内的相互感应。非同卵双胞胎,虽然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生物电接收器和释放器,但由于他们的遗传性往往不一致,于是也就难以同步。
上述这些分析都是针对双胞胎的,特别是同卵双胞胎。第一种的解释有其可信性,但缺乏机理分析,只是阐述了双胞胎的共性,但共性不意味着能够心灵相通;第二种说法在实例面前败下阵来,比如《双龙会》里的孪生兄弟之前并未谋面,却也心灵相通;第三种说法解释了双胞胎的感应机理,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说最为合理,但目前并没有得到研究者的一致认同。
至于亲人间的心灵感应,科学家还在探索中。
意念力之谜
根据牛顿经典力学可知,力必须作用在物体上,不能凭空产生(力的物质性)。然而,有人认为,精神能够释放出能量,而这种力量就叫做意念力。事实上,精神较之物质,如此虚无飘渺,力真的能由精神来发动,真的能凭空产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