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神奇现象
2414300000021

第21章 千奇百怪的生命探索(2)

“水怪”的痕迹是洪显烈首先发现的,当地居民获悉消息后也纷纷来到猎塔湖,希望能够目睹水怪的踪影。据目击者的描述,“水怪”身体淡黄,头部青灰,体长三米以上。运动方式多样,头部喷水,这些描述让科学家们迷惑,没有任何已知生物符合这样的特征,那到底是什么生物呢?科学家们至今没有定论。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以前人类从没有发现过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两栖动物,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洪显烈根据自己多年的观测和了解,大胆提出了一个假设,猎塔湖“水怪”是早已灭绝的克柔龙。克柔龙是水下古生物的一种,是蛇颈龙的一个分支,但与蛇颈龙不同的是,克柔龙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颈部大幅缩短,身长、体积明显减少,因此与蛇颈龙相比起来,克柔龙运动的速度更快,运动方式更加复杂。这个假设能否成立,还有待于科学活动的考验和证实。

喀纳斯湖怪

国家5A级风景区——喀纳斯,位于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的南坡,占地2.5万平方公顷。喀纳斯具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有南方山水之娇秀,加之这里还有“云海佛光”、“变色湖”、“浮木长堤”等胜景,称得上是北疆的绝境,而“湖怪”更使得它声名远扬。

据说湖怪能够喷云吐雾,吞吃牛羊……

1985夏天,新疆大学生物系教授率领科考队在湖边巡视,看见在水下面有几十个东西在动,后来有一百多个,背是红棕色的。这些大鱼的影子都硕大无比,估计长度在十米开外。

2003年9月27日,中俄边境的交界处发生了里氏7.9级的大地震。管理局工作人员驾船行进到二道湾时,看见了水怪,并觉得那个怪物呈椭圆形,在没有完全离开水面的情况下长度就有十米以上。

2005年6月7日,在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观光的7名北京游客乘坐游艇行至三道湾附近停船拍照的时候,突然发现离游船200米左右的水面激起1米多高的浪花,两个不明黑色大物跃出水面,一前一后,鱼跃前行,随后由西向东向湖心方向快速游去。湖面留下了如快艇行驶过的水线,约两分钟后,两个黑色大物便隐身水下,湖面很快恢复平静。

有专家就认为,所谓的湖怪其实就是成群结队出来活动的大红鱼。大红鱼,学名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们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大红鱼是典型的淡水冷水性食肉性鱼类,性情凶猛,口腔内上、下颌均排列有尖锐的利齿,体长2~3米,因躯干呈淡红色而得名大红鱼。

不过当地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据传,湖怪可以吃掉整头牛,这岂是一头体长3米的鱼能做到的。此外,大红鱼的体长不过两三米,和目击者看到的10米动物在长度上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哲罗鲑属于鲑科鱼类,鲑科鱼类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繁殖季节的洄游,而喀纳斯湖是一个过江湖泊,它的上下游河道都比较狭窄,尤其是和湖区相连的部分,大多是一些乱石浅滩,大鱼是如何通过的呢?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有专家解释道:“喀纳斯湖属北冰洋水系的高山湖,大红鱼有可能生长得比较大。”但同时也强调大红鱼具体有多大、多长谁也不能乱说,要有凭有据。

2005年,喀纳斯湖“水怪”探险队对喀纳斯湖进行了潜水试验。但由于喀纳斯湖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水密度大,使得每下潜一米都感到比平原湖泊更大的压力,再加上喀纳斯湖浑浊的湖水,使得探险队无功而返。

大红鱼假说可以部分地解释“湖怪”,但还差一些证据。当地人的描述大都是口口相传,并且仅有的两次捕抓“湖怪”也不了了之,传言是否可信还有待商榷。

会发光的深海鱼

鱼会发光吗?它们是以什么形式来发光呢?我们平常见到的鱼能发光吗,这和他们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鱼都能发光,这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在深海的鱼,特别是黑暗层,据统计40%的鱼有发光能力,而在近海,能发光的鱼类就少之又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发光鱼的原因。

根据美国一位科学家的试验,发现在海底270米左右的光亮比陆地上的白天还要亮得多;在海底600米,光亮是白天的100多倍。看来,“海底龙宫”确实如《西游记》里描写的那般灯火通明,色彩斑斓啊。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常见的发光鱼。

其实,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见过一些发光鱼的,它们就是乌贼和鱿鱼。作为发光鱼的一员,它们有着相当大的发光器,有的生在眼睛上方,有的长在眼睛里。当这些发光器官用来照明的时候,就把光直接投射在它们要照的物体上。它们也可能把灯光“关掉”,也就是用皮膜把发光器官罩住,就像人把眼睛闭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南海的深海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鱼——带鱼,也是一种发光鱼。不过,它的发光是靠附着在身上的发光细菌。游动的时候,一闪一闪的,十分漂亮。

据研究发现,世界上的发光鱼按发光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自发光鱼”和“它发光鱼”。

在红海和印度洋的闪光鱼是“它发光鱼”。闪光鱼只有七八厘米长,但它发出的光却十分明亮,十多米远处的潜水员都能看见它。由于这种鱼的闪光特性,所以在第一个人把它捉住放入透明塑料袋用来水下照明后,大家就开始效仿,最后风靡整个潜水界,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发光装置”。

美国的光头鱼是“自发光鱼”。它头部扁平,全部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盖,就像个“探照灯”。光头鱼没有眼睛,发光器就能起视觉的作用。光头鱼有一套奇特的捕食本领,人们称它为“奇异的渔夫”。它们常常把自己隐蔽起来,张着巨口等待时机,伸出鳍上的长丝慢慢摆动,丝末端的发光器好像游动的小虾一般。好奇贪吃的小鱼以为是一顿美餐,纷纷追逐而来,刚要去吃,结果发觉上当受骗,想脱身却为时已晚,反倒成了光头鱼的一顿美餐。

鱼类发光的生物意义一般认为有四点:第一,如光头鱼那样诱捕鱼类,作为食物;第二,迷惑甚至恐吓敌人;第三,同种群之间,通过一模一样的光线,辨别敌我;第四,发光鱼的光线也是一种吸引异性的手段。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发光鱼身上的发光基因,希望可以通过DNA改组、基因植入或是模拟发光模式的手段,使得我们周围的植物甚至墙体能够在黑夜里发光。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怪蛇也虔诚

我们听说过有虔诚的教徒,但世界上同样也有虔诚的动物,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一神秘的现象。

爱琴海上的海岛星罗棋布,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发生在希腊西法罗尼亚海岛上,神秘诡异。各种各样的传说吸引得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个岛上,希望亲眼目睹这件怪异的事。

每年8月6日和15日,是希腊两个重要的节日。8月6日是希腊人纪念上帝的节日,8月15日是纪念圣母的重要时刻。希腊人张灯结彩,载歌载舞,欢度这两个重大的宗教节日,教堂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并在牧师的指引下齐唱圣歌,虔诚祷告,祈求平安幸福,气氛祥和而欢乐。

就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里,仿佛受到神灵的召唤一般,又好像做了约定似的,数以千计的毒蛇从栖身的洞穴里爬出,这些平时很难见到踪影的毒蛇一条接着一条,朝着教堂的方向进发,蜿蜒曲折,绵延不绝。这些可怕的毒蛇密密麻麻地从山林中、峭壁上爬向岛中心,所到之处,只能听到悉悉索索的爬行声和“嘶嘶”的吐舌声,路面被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了毛骨悚然。它们迅速地来到了教堂,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悄无声息地盘结在圣像下,随着人们的欢歌笑语摇头摆尾,伴着音乐的节拍起舞。这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毒蛇,能够轻松地致人于死命,但在这十来天里,却异常温顺,人们可以抚摸甚至抓起放在身上而毫发无伤,它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改变性情,听从神灵的指引,弃恶从善了一般。

10天之后,这些“朝圣”的毒蛇和它们来时一样,轻轻地从圣像下爬开,分散开来,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等着来年的8月6日再聚集。

这种一年一度的“毒蛇盛会”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根据资料记载,足足持续了120年之久。这种奇迹刚发生之时,西法罗尼亚岛上的居民惊慌失措,以为末日来临了。当渐渐熟悉了这一神秘现象之后,人们开始和蛇群共度节日,蛇群的到来也为节日的宗教气氛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人们相信这些毒蛇是神灵的信徒,带有驱邪的神奇功效。居民们纷纷上前祭拜,抚摸毒蛇,认为包治百病。有信徒宣称自己饱受病痛的烦恼,在与蛇群的“亲密接触”后疾病就自动痊愈了,这种说法引得人们如痴如狂,信徒们纷纷拿起盘在地上的蛇,放在自己身上,相信蛇在身上爬动、缠绕的时候就是在帮自己治病。信徒们还把毒蛇出现的数目与对上帝的虔诚联系起来,毒蛇越多,就意味上帝被他们的信仰所感动。

信徒们的想法虽然有些牵强附会的感觉,但如果不是因为上帝指引了这些蛇,那又该如何解释这一怪事呢?岛上居民传说这些蛇是一些不幸的修女变的,这些修女被海盗禁锢在这个岛上,手无寸铁的修女无力反抗海盗的侮辱。圣母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把她们变成毒蛇,用锋利的牙齿和有剧毒的毒液为自己报了仇,因此在每年的上帝、圣母节日的时候,蛇群就来朝拜。也有人传说是罹难的遇难

者冤魂不散,变成毒蛇前来祈求上帝赐予永生,希望用虔诚的祭拜博得上帝的垂怜。种种神秘怪诞的传说都是人们在找不到原因之后牵强附会编造的,却又显得那么合情合理。科学家孜孜探索了很久,仍在多方研究,始终无法找到隐藏在背后的原因。

凶猛食人鱼

食人鱼(又名食人鲳)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东、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亚那的沿岸河流,其中又以亚马逊河分布最为广泛。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食人鱼“鱼如其名”,以短小的身躯却能啃下比自身大几十倍的动物。

食人鱼最早由美国探险者杜林发现。杜林把一头山羊用绳子绑住推入亚马逊河中,不到几秒钟,湖水便猛烈地翻腾起来。5分钟后,他拉起绳子一看,只剩下了一具山羊的骨骼,骨骼上的肉已被啃得干干净净。

那么,短小的食人鱼是如何在短时间把山羊吃得只剩下骨头呢?

这是因为它的颈部短,两颚短而有力,下颚突出,牙齿为三角形、尖锐,上下互相交错排列。这构造使得它上下脖的咬合力大得惊人,可以咬穿牛皮和硬邦邦的木板,甚至是钢制的钓鱼钩。食人鱼咬住猎物后紧咬着不放,以身体的扭动将肉撕裂下来,而它凶猛的性情在闻到血腥后会变本加厉起来,变得疯狂异常,不停地用它锋利的牙齿撕咬猎物。更为可怕的是,食人鱼一般成群结队出动,在一条头领鱼的率领下,它们目标一致,行动划一,这样它们对任何大型动物都照咬不误。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食人鱼单独的时候就显得有点可怜巴巴,和它与同伴成群结队时的气势汹汹大相径庭。食人鱼单独的时候,甚至会被稍微大一点的响声所惊扰。

那么,如此凶猛的食人鱼会不会使得河流里的鱼类消亡殆尽呢?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旦生物链最高端的动物无限繁殖时,处在它下面的生物数量就会大大减少。最高端的动物的食物减少后,自身的数量也会相应地减少,而且处在下面的生物也会不断进化,以逃避天敌的捕食。总之,生物链上的动物在数量和实力上一直保持着动态平衡。

在现实中,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由于亚马逊河浑浊无比的河水,使得河水能见度不超过1米,这给攻击距离为25厘米左右的食人鱼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食人鱼的速度不快,以至于有些鱼凭借自己的高速游动,能够迅速摆脱一群食人鱼的攻击。

正如上面所说的,处在生物链下面的生物也会在生存竞争中不断进化,发展自己的“独门绝招”。例如,一条电鳗所放出的高压电流就能把三十多条食人鱼电死,然后再慢慢吃掉。

食人鱼的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弱小”动物的固有感知,真的是“鱼不可貌相”。

让大鲨鱼也恐惧的怪物

谈到鲨鱼,不知你是否会想起这样的问题:鲨鱼为什么一亿多年来没有什么进化和改变?鲨鱼有没有天敌?鲨鱼有哪些致命弱点?

我们知道,鲨鱼凭借一排排锋利的牙齿和庞大的身躯,在海洋里肆无忌惮。其他鱼类看到鲨鱼怕得要命,但是有些动物却毫不畏惧。一向温柔可爱的海豚和凶狠的虎鲸就是鲨鱼的天敌。那么,体型相对弱小的海豚是如何攻击鲨鱼的呢?

成群的海豚联合起来,有组织地围攻鲨鱼,轮番用有力的鼻子击撞鲨鱼的侧部。由于鲨鱼的骨架都是由软骨构成的,保护内脏的能力差。聪明的海豚抓住其要害,拼命地撞击,不让它有喘息之机,直到把鲨鱼的内脏撞坏为止,往往鲨鱼在一场围歼战中很快就会毙命。虎鲸的牙齿非常锋利,而且总是几十只一起出动。鲨鱼一旦遇上虎鲸就马上逃跑,或者将腹部朝上装死躺下,否则就会被虎鲸撕碎吃掉。

然而,除了上面的这两种动物,据说还有一种动物更让鲨鱼闻风丧胆。

四十多年前,澳大利亚的一名潜水员潜入海底,在水下八十多米,潜水员很惊恐地发现自己被一只大鲨鱼跟踪了。然而,这只大鲨鱼只是跟在后面,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被迫无奈的潜水员只能一步一步地向更深处游动。渐渐地,潜水员发现了一些不对头的地方:周围的海水好像比平时黑沉沉了许多,仿佛一切都静止了下来,除了自己和后面那只鲨鱼游动的声音外,再也听不到任何一丝声响。忽然,凭借头上戴的潜水灯源,他看见一只通体黝黑,身体很宽的动物慢慢地从黑暗处浮了出来,它的身体如同一块丝绸那样柔软,游动的时候不停地抖动。而正在此时,海水一下冷了下来,潜水员倒没觉得很害怕,可他后面的那只大鲨鱼如同看到了什么厉害的动物一样,身体不停地发抖。潜水员敏锐地意识到这只不明动物可能能量惊人,于是他屏住呼吸,躲在珊瑚山后面,不敢发出一丝声响。可那可怜的鲨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只不明动物缓缓游过去后,伸出触角一碰鲨鱼。顿时,鲨鱼就像被打了麻醉针一样,浮在水中,动弹不得,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被怪物从容悠闲地吞吃了。而后,这只不明动物若无其事地游回了深海,再也没有出现。

事后潜水员回忆,仍有几个不解的地方。第一,那天他身穿的是一套黄色潜水服,而鲨鱼最怕黄色了,一般情况下看见黄色就会远远地游开,但那一天,鲨鱼竟然在自己身后五米左右游弋;第二,一向嗜杀的鲨鱼那天没有对自己下手,而是跟在他后面,逼迫他往更深处游。难道那只鲨鱼已经预感到了一些什么,想用潜水员来换取自个儿活命?第三,那只不明动物浮出后,周围海水的温度顿时降了几度。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