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瀚博大的文化史当中,从古至今就有很多文化谜案,红崖天书就是其中之一。红崖天书是深藏贵州腹地的一处神秘景观,原名“红岩碑”,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的半山腰上。附近的断桥乡龙爪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这首民谣暗含的意思是这样的:晒甲山的红岩对面有一堵白岩,红岩里面藏着十八抬金银,而对面的白岩里则藏着一把大秤,倘若有谁能够识破这“红崖天书”,那红岩(即“天书”的背后)就会自动地打开,就可以去对面的白岩里取出那把足够称量红岩里那十八抬金银的大秤来了。这民谣虽然有些玄虚,可它却似乎又暗含着某种颇有意味的东西。“天书”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就像古代的玛雅文字一样,让人颇费心机却终不得解。这“红崖天书”难道真的就成了永恒的不解之谜了吗?
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仅数十字,虽说是字,却又似画,字画混体,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仿佛上古书法家在谋章布局,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气。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数百年来,历代学者先贤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
据有关专家介绍,虽然有不少海内外专家的破译之说,可真正有说服力,能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至今没有出现。为早日破译神秘的“红崖天书”,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悬赏100万元,征集破译解释,但至今仍无人能解。
有人把“红崖天书”解作殷高宗刻石,他们认为殷商时期的鬼方在今西南,以贵州为主体。
另有专家因为当地有诸葛亮、孔明塘、孟获屯、关索岭等与诸葛亮南征有关的传说和遗迹,所以把它说成是“诸葛武侯碑”。有人进而根据《华阳国志》所载,猜测是诸葛亮教夷人所作图谱之遗迹。
还有人从大的地理环境去考证,认为夏禹治水时引黑水入三危,治水成功之后刻石以纪念。这个三危就是红岩山,红岩文字便是大禹纪功的遗迹,简称禹碑,把它与湖南衡山云密峰的另一禹碑——山勾嵝碑相提并论。
还有人从民族学着眼,认为是少数民族文字。著名年代地质学家丁文江则认为是原始彝文。清光绪年间学者柏如雷·费岚海尔和日本学者德丸作藏怀着浓厚兴趣前往考察,也未获结论,他们认为这一遗迹“含有绝对之神秘性”。
也有人认为不是什么文字,而是石头的自然花纹。
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但始终都没有谁能够拿出一个非常让人信服的理由和依据,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关于红崖天书的摹本出现得比较晚,而且现存于世的各种摹本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早期的摹本又无法真实再现红崖天书的真迹。因此说,关于红崖天书的研究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但大自然的风雨侵蚀还有各种风化作用,使得神秘莫测的红崖天书只剩下几个残缺不全的字,而这些残缺不全的字恰恰为专家们提供了一个证据。
专家发现,紧贴在一起的“丙、戌”二字,与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表示纪年的“丙戌”年号非常一致,莫非天书与 “丙戌”年有关?目标就集中在这个年代当中。然后进行断代研究,在这个时间段找历史史料与这个图文来进行对照。
天书出现的年代至少是明嘉靖1546年以前,因为这一年,有关红崖天书文字记载的《咏红崖》诗篇才第一次出现,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史书和地方志上,对于红崖天书这样很有名气的奇特碑文,居然没有丝毫记载,因此专家做出大胆推断,红崖天书的出现是在明朝时期。
经过分析,“允”就是明朝的允,“丙戌年”也就是1406年。从这里分析,这个天书与建文帝遁逃云贵有关,因为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明朝的宫廷发生了一场剧变:朱元璋去世后,长孙继承了皇位,又称建文帝。在他继位之后不久,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带兵攻打南京。战争打了四年。据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踪。”
那么建文帝到哪里去了呢?专家推测,从这个天书上反映,他可能是来到了贵州。那么,红崖天书上的奇怪文字符号记载的真与建文帝有关吗?有关专家在随后对红崖天书摹本的考证中,又找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证据和推论,进一步确立了红崖天书是明朝初年建文帝所写的学说。学者林国恩指出,建文帝出走在前,宫中火起在后,实施了“金蝉脱壳计”。燕王入城后,将计就计,传言建文帝被火烧死,为自己登基做铺垫。
建文出逃时,有众多亲信随行,但在流亡的过程中分散。安顺(今贵州省安顺市)处于交通枢纽,是进出云贵的必经之路。于是在此留下天书,其目的在于告知众人自己的行踪。
在躲避了数月后,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推翻朱棣,但苦于自己的身单力孤,加上朱棣的爪牙众多,难于应付,便想出了这么一个讨伐朱棣的檄文,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然后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写于红崖之上。
据了解,被称为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被破译为是明朝初年建文帝所写之后,在海内外的学界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很多学者一致认为这个说法是对的,确实让人信服,但是也有人认为不是这个样子。也许红崖天书的真实面目就像我们文化长河当中的很多不解之谜一样,都会成为一个永恒。一切留待有缘人, 一切留待后人。
“龙吸水”奇观
神话中的神龙从天而降,摇头摆尾地把头伸到山河湖海中,张开血盆大口用力地吸了口气,好像还不满足一样,它一边移动一边吸水,像是要把最甘甜的湖水找到一般。它那巨大而青黑的身躯,连接着湖泊和云彩,似乎是在天上飞得倦了,渴了,于是就从云层里探出头来,又像是在水中的巨龙窜了出来,直奔云端。这样的奇观被有幸看见它的人们称作“龙吸水”,古代的大臣甚至把它当做彰显太平盛世的祥瑞上报给皇帝。其实,“龙吸水”还有不少的别名,比如“龙摆尾”、“倒挂龙”,无一不和它那让人浮想联翩的外形有关。
在我国,青海、三亚和烟台都是“龙吸水”现象的多发地点,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在当代,登载于各类媒体、流传于百姓之口的就有不少例子。
2004年7月9日,青海湖南岸的居民和游客是幸运的,他们亲眼见证了这种奇观。据目击者说,9日上午10点40分,在青海湖湖面上方一块巨大的乌云下沿出现了一个突起,并逐渐向下延伸,在距水面一定距离时,正下方的湖面突然激起巨大的水柱,浪花飞溅,并形成了一道黑色的雾气伸向空中。两股云雾在空中汇合,由细变粗,由淡变浓,形成一个连接湖水与乌云的柱体,景象十分壮观。大约十分钟后,柱体逐渐消失。间隔约七八分钟后,在不同的位置,又出现了两次相同的情景。大约11点10分,整个过程结束,天空乌云逐渐散去。
而在2006年8月29日,在三亚南山景区的海边上,同样有无数的游人惊叹于所看到的神奇现象。海面上突然出现一团乌云,在乌云的尾部伸出一条形似“龙尾”的云团斜插入远处的海水中,这“龙尾”吸起一大层的海水,水天相接的场面恢弘壮观,还朝着地平线慢慢移来。其实这条“龙”移动的速度并不慢,只是隔得太远,看起来一副懒洋洋的模样。人们正在目瞪口呆之时,天上却落下豆大的雨点,一场骤雨突如其来,下了约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时间,海边一片慌乱的景象,人们纷纷躲避。随着“龙”消失在人们眼中,骤雨来得也快,去得更急,云开日出,要不是人们都被淋了一身,根本看不出刚才还下过大雨。
那么,“龙吸水”奇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气象专家给出了权威的解答。
原来,“龙吸水”是发生在水面上的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产生于强烈不稳定的积雨云中,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雷电或者冰雹。它的形成与暖湿气流强烈上升、冷空气南下、地形作用等有关。当龙卷风出现时,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从云端向下伸展到地面,连接天地之间。远远看去,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中国人喜欢称它为“龙”。
龙卷风的四周气压高,中间气压低,一般可低至400hPa,最低可达200hPa,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龙卷风的风眼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陆地上发生龙卷风时,往往会飞沙走石,卷起尘土甚至石子、树木乃至房屋。发生在海面上时,龙卷风就会把海水吸上空中,形成一条长长的水柱,这就是“龙吸水”现象的奥秘所在。由于龙卷风不断地移动,因此被吸到空中的各种物品通常会在其他地方落下。经常听到某些地方天降大雨,但掉落下来的却不是水滴,而是各种杂物的传闻,这其实并不奇怪,就是龙卷风搞的鬼。
“干饭盆”迷踪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曾经摆出一个八卦阵,在这个八卦阵里,如果不熟悉阵形那就意味着迷失方向,永远也走不出去。八卦阵是真是假还是个谜,但在现实生活中,“干饭盆”就是这么一个诡异的地方,就像大西洋中的“魔鬼三角”百慕大充满了恐怖和神秘一样,长白山地区的“干饭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也成了“死亡之谷”的代名词,人们谈之色变、敬而远之,很少有人敢涉足其中。
关于“干饭盆”的来历,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长白山下有个挖参的小青年叫金良,心地善良,乐于帮助别人,把自己的东西都给了别人,自己却穷得叮当响。山神于是给了他一个神奇的饭盆,只要添一瓢水就能做出干饭。好事多磨,金良的嫂子觊觎饭盆很久,蓄谋抢夺。结果饭盆被砸坏了,变成奇峰耸立的盆形山谷,具有神奇的魔力,金良嫂子就在这个山谷里转了又转,始终走不出去,结果活活饿死了。此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干饭盆”,纪念金良和山神的故事。
这毕竟是个故事,当不得真,但在“干饭盆”里迷路,却是当地人人尽知的事实,就连极少数对里面路径较为熟悉的当地人也经常迷路。令人不解的是,迷路方式大致相同,即不论怎样往前走,不论走出多远,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地方。迷途者走过的路线,是圆形或椭圆形,所以,总也走不出去。
那么,这“干饭盆”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干饭盆”不是地名,而是指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由那些山峰相似、沟谷雷同、峰回沟转、极为相像的地形地貌所构成的特殊地带。在里面指南针会失灵,通讯信号会全部消失,让人无法求救,最终被困迷谷。“干饭盆”不单单只有一个,仅吉林省抚松县境内就有三处之多,但最出名的是江源县大阳岔境内的干饭盆。这是一个没有主峰、被环形山岭围起的一个盆形的大峡谷,南北最长处有20公里,东西最宽处有15公里,方圆约300平方公里。干饭盆并非硕大的一个,而是大盆套小盆,个个相连,据称有九九八十一个盆儿。
关于“干饭盆”有许多恐怖、神秘的传说和故事,当地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干饭盆,闷死人,坏人进去就断气,好人进去吓掉魂。”“干饭盆,干饭盆,就像焖饭闷死人。十人进去九不生,一人出来掉了魂。”据说清朝末年,一伙山东人到这里挖山参,二十多人进去,一个也没有走出来,剩下一个留在窝棚里做饭的进去寻找同伴,也被“闷”在了里面。人们说,这伙人被“闷了干饭”(意思是吃掉、消灭了),“干饭盆”因此得名。过去采参人、狩猎者葬身“干饭盆”的不计其数,就是现在,迷途于“干饭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据当地老人讲,抗日战争期间,干饭盆是王德泰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贮藏武器粮草的地方。一次,上百名日伪军到这里追剿,不但没有找到一名抗联战士,反而全都迷失了方向,被“干饭盆”吞噬了。鬼子调来两架飞机从空中寻找,谁知飞到干饭盆上空,也双双栽了下来。这大概是一个后人附会的传说吧,但“干饭盆”让人迷失却从中可窥一斑。 曾有迷失者回忆说,在里面判断方向,往往是完全相反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很多人试图揭秘,却一无所获。
有人认为“干饭盆”的地下森林多瘴气,这些瘴气来自山谷底的动物死尸,常年弥散于林间岩缝,把“干饭盆”造成了一座“云雾山”。瘴气会让人中毒,产生幻觉,所以迷路乃至死亡就理所当然了。
也有人认为,这是人们先入为主,心里太过于害怕,“心魔自生”,看见相似的环境就以为自己迷路了。如果不为外物迷惑,就不容易迷路了。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干饭盆的小姑娘,无意中闯进这里,她心无杂念,竟然顺利地横穿过干饭盆。这种说法确实有些道理,但没有办法解释指南针怎么会失灵的问题。
其他的说法是,整个“干饭盆”地下森林的一般树木,绕着一个圆圈生长,形成了一个肉眼辨别不清的“椭圆形树圈”。所以在指南针失灵的情况下,在树上削皮做记号辨别方向的方法也是无济于事。
最后一种说法是:古陨石群迷惑人。长白山及周边属多陨石地带,所以有人推断,干饭盆可能是由远古时代陨石群落下砸出来的坑凹形成的,由于古陨石本身形成强大的磁场,人进去受其作用,人体生物钟失衡,记忆混乱,所以容易迷失方向。奇怪的是,人们带的指南针到了这里,也会紊乱方向。
长白山地区在亿万年前是渤海,“干饭盆”上石块漫山遍野,神秘的陨石是否就隐匿其间呢?这些怪石下面,是否存在有别于地球本身的磁场呢?它是造成指南针失灵的原因吗?在这个神秘磁场的作用下,人的身体、思维会发生改变吗?生物钟紊乱、迷失方向的现象也会随之出现吗?疑雾重重,却始终没有答案。
冬暖夏凉的特殊地带
建一个冬暖夏凉的房子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好事,直到近代空调和暖气的发明才满足人类的这种愿望,可是空调和暖气毕竟是人造的,需要耗费能量,还会污染环境,优点是不少,缺点也很明显。自然界无奇不有,天然的空调和暖气也不是没有的,我国境内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冬暖夏凉,这就是辽宁省本溪市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
这条“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每年9月入秋后,其他地方逐渐冷了下来,而这里的气温却开始逐渐上升,等到寒冬腊月、北风呼啸的时候,“地温异常带”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每年冬天,这里的人们不用搭起塑料帐篷就能培育反季节蔬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唯独这里没有冰雪,反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蔬菜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