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2416800000029

第29章 谨慎而不寡断(2)

三株公司在鼎盛时期,在全国所有大中城市,注册了600多个子公司,在县、乡(镇)设立了2000多个办事处,各级营销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吴炳新曾豪言,除了邮政网以外,在国内没有比我的网再大的了。仅1997年上半年就一口气兼并了20多个制药厂。与此同时,管理队伍也出现了超常膨胀,短短四年内,母公司、子公司管理人员相应扩大了100多倍。

日后一位副总裁用“十天十地”为三株画了一幅像:“声势惊天动地,广告铺天盖地,分公司漫天遍地,市场昏天黑地,经理花天酒地,资金哭天喊地,经济缺天少地,员工怨天怨地,垮台同行欢天喜地,还市场经济蓝天绿地。”

在“巨人”倒下之后,史玉柱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不懂财务失去了对风险的控制。”吴炳新曾对史玉柱说:“天底下黄金铺地,哪个人能够全得?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贪念。”

史玉柱和吴炳新的经验总结,无非是说做事情要有控制,必须要经得起诱惑。无论是人还是企业,因为冒进而死,往往都死在最为辉煌的时候,所以尤其令人可惜。

复星集团的老总郭广昌曾经说过:“快与慢不是外界可以评判的,快慢的标准在于自身对平衡感的把握。”节奏和平衡是郭广昌此番谈话中最频繁提及的两个词汇。

郭广昌曾经热衷于自行车运动,在大学里他的两件“成名之作”都和自行车密切相连:第一件是在1987年暑期,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骑自行车沿大运河考察到了北京;第二件是在1988年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到了海南。

“企业的经营和骑自行车很相似,自行车比赛有两种,一种是比快,一种是比慢,速度快了有危险,速度慢了也会摔跤。所以一方面不能太快,另一方面认为越慢风险越小也是片面的。”

既然速度不会被放弃,那么不同的,其实只是侧重点的不同。2004年,复星集团总裁郭广昌曾经说过:“除了四大主业之外,我们都选择淡出。根据上半年的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情况,我们调整了发展节奏,以使集团发展更加平衡。”郭广昌说,今后复星将会更加看重对主业的发展,对进入新的行业会更加谨慎和敏感。

我们在做事情时需要注意速度问题,做事并非越快越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要把握节奏和平衡。

比如开车,当汽车以合理的速度行驶的时候,它会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中,是平稳和安全的。但是当速度提高以后,虽然看上去短时间内效率提高了,但是它出事故的几率也会随着提高。

又比如经营,企业的业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相对来说,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的速度就要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知识、经验、以及文化逐渐积累的过程。当业务发展速度过快的时候,管理如果跟不上,就可能会出现管理失控,企业就会出问题。

所以从长时期来看,高速度往往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率,结果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实践证明,真正的高效率是长期保持一种稳定的合理速度,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的音乐是一堆破烂的音符;节奏是诗的灵魂,没有节奏的诗是一洼肮脏的积水。做事情能够处理好速度与安全的关系,做到张弛有度,才能避免失败。

做事心浮气躁,欲速则不达,只有凶险而无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俗语说:“心急嫁不到好汉子,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话虽粗俗了点,但理却是这个理。

5.谨小慎微,稳中求胜

做事金典:稳重行事,就要谨慎,计划详密,戒除鲁莽,这样才能冷眼旁观、抓住关键,一击便中要害,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曾国藩常说:“稳重行事,有胜无败。”稳重行事,就要谨慎,计划详密,戒除鲁莽,这样才能冷眼旁观、抓住关键,一击便中要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只有心静之后,才能头脑冷静、理清脉络、胸有成竹。表现在外,即是沉稳威严、不急不躁、不愠不火。曾国藩对“静”一字认识极深,内心自然克制一些浮躁,因而才有他谨言慎行、不苟言笑的威严容仪。

曾国藩将“重”字提高到非常高的境界。咸丰十年四月,他给李续宜写信说:“大约勤字、诚字、公字、厚字,皆吾辈之根本,刻不可忘。”此处之“厚”,即“重”字之意。

与“重”字相反,曾国藩认为“轻薄”是最应戒除的。咸丰十年五月,寸也又写信给李续宜,说:“大抵激之而变薄者,吾辈之三臣病。此后请默自试验,若激之而不薄,则进境也。”他还说:“由厚趋薄易,由薄反醇难。读书人毅力不坚,一旦遭受重大挫折,便往往趋于偏激、轻薄。”曾国藩所以谆谆告诫,正是要其幕僚坚定不移,不要因为世变而走上邪路。

曾纪泽与其父相反,他说话太急,行动太急。曾国藩认为这是“轻薄”字之病,不可不痛加纠正。在家书中,关于此方面的就有十封左右,不厌其烦,屡屡告诫。

曾国藩的沉稳,还表现在他的字迹上。曾国藩青年时期的日记,时而行书,时而楷书,很随意,说明这一时期他性情尚未趋于稳定。及至咸丰八年以后的日记,才维持行书字体,且大小匀称,整齐划一,这象征着他的思想和人格,已臻成熟,不易随波沉浮了。

曾国藩不承认天才,而主张后天的努力和磨炼。他认为做事没有韧性,在不经意间成功的人,会导致因初时太顺利而忘乎所以。这些人经验积累不够,心理成熟也不够,若不愿再付出艰苦努力,成就难以通天,一如江郎才尽。他认为一寸一分地积累功夫的人,表面看来比那些投机取巧、轻取轻进的人似乎又钝又迟,甚至有点迂,但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必成大器。对于绝大多数并非天才的人来讲,这是成才的正道。

成才如此,做事也是如此。1863年12月,曾国荃的湘军围困天京已经一年之久,但不见攻下。1864年2月,曾国荃又指挥军队一面在太平门东侧挖地道,准备以炸药炸塌城墙攻城;一面以重炮轰地堡城。然而,连续进攻几个月,地堡城仍旧固若金汤,岿然不动。地堡城攻不下来,地道也就挖不成,弄得湘军将领一个个垂头丧气,急得曾国荃骂天骂地。这时,各方面的压力纷至而来,一是朝廷的压力,越催越紧;二是舆论压力,认为曾氏兄弟为贪天京全功,拒绝他军助援;当然还有其他人对湘军不满情绪的发泄。而这时曾国藩并没有急躁,并写信给他的弟弟曾国荃,有条不紊地进行指导和忠告:“望弟无贪功之速成,但求事之稳适。”两个月后,天京终于被攻克。

曾国藩常说:“稳重行事,有胜无败。”攻克天京一战,正是他求稳戒躁思想的成功运用。稳重行事,就要谨慎,计划详密,戒除鲁莽,这样才能冷眼旁观、抓住关键,一击便中要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草率是鲁莽的一大表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如同大网。做一件事要想到它的前因后果、左右羁绊、上下影响。一件事情办不好,其他事情也不会办好。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结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受到牵制。”

而做事谨慎,则主要表现在深思熟虑上。曾国藩一直认为如果对所办的事情没有周详的思虑,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李续宾和曾国华在三河镇全军覆没,就是思虑不周所致。曾国藩怕文官不勇敢,怕武官不稳重,他总是反复叮嘱,自己办事也力图考查详备。比如怎样办好盐务曾国藩说:“太平盛世,出处防偷漏,售处防侵占;乱离之世,暗贩抽散厘,明贩收总税。”这就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策略考察得清清楚楚,交待得详细周全。

总之,“稳”才能坚定,“重”才能谨慎。稳重行事,勿急勿躁勿轻薄,才能纵览全局,胜券在握,良机不失;才能修身养性,洒脱自如,得人生之道。

6.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做事金典:性急嫁不到好汉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做事时大多数人都有急躁的毛病,但这样的确是有害而无益的,要做个会做事的人,不妨让行动慢上一拍,事情往往做得更圆满。

职场人士事务繁多,有时忙昏了头,很容易做事草率,其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奉劝阁下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思考,特别是对你容易带来负面影响的事情,更是要再三思考。

比如,有相熟的朋友请你帮忙介绍职员,而偏巧公司里有一个适合的人选,这个介绍人应否做呢?在复杂的办公室里,一切须谨慎行事。

你心目中的人选是什么职位的?要是下属,首先你要有失去助手的心理准备,并不能让对方以为你不喜欢他,希望他离去。最好是先试探对方的意愿,如果下属也有意思,你的工作也到此为止,一切条件还是留待你的朋友与他直接商谈好了。

这人若是拍档呢?即使新职的发展确实适合他,你还是不要提出来,因为无论拍档另谋他职与否,对你与他之间的关系必有损无益。理由是,他大有可能以为你的好意是另有居心,大家各怀“鬼胎”,将来怎能合作?除非让你的朋友有机会结识拍档,由朋友直接找他商议,则另当别论。

要是这人是另一部门的同事,就比较好办,约他午膳,告诉他有这么一个机会,如果他有意思,你这个中间人就相约他俩自行商讨(你不必在场)。日后这位同事离职,你最好忘记自己是中间人。

又比如,一位同事急急跑来请你帮忙查看一些将要送出去的文件,但你正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只胡乱望了一下,并没有细心翻阅,而且你以为对方早已将错误改正,找你翻看只是多一重保险,所以一切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原来同事并没有小心检视,结果发现数个错处,文件要重做,招致公司损失不少。这位同事遭上司责备,希望你向其上司解释,错不在他。那你该怎办呢?

不错,你的翻看确是马虎了点,但不必承担所有责任,告诉对方:“我当然要为这件事负一些责任,但要将文件检视清楚是你的责任,我对我所造成的麻烦感到抱歉。”要是你真的向上司认错,其实却会变成在说他的不是,因为没有参与事件的上司会怀疑,或者直接问:为什么他不自己翻阅呢?如此对你们两人都有害无益。

在偶然机会下,你获悉一个秘密——上司跟某同事勾结,利用职权套取公司的一些方便或好处。即使不是直接损害公司的利益,起码是对公司不公平的,看在眼里,你一定有揭发他们的冲动。

然而,且慢,奉劝你作出义举前先详细分析情况。你告发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要撬走他们?还是只收杀一儆百之效?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一下,一旦行动,后果怎样?

老板知道了这回事,必然不能容忍,肯定会辞掉两人,同时会更注意内部的各项制度,甚至立刻整顿人事。此举可能令你成为不受欢迎人物,在公司里被孤立起来。

只要你认定付出这代价是值得的,大可按计划行动。

如果老板是默许那种事存在的,那么你去告发,等于枉作小人了,而且多数无补于事,到头来你或许会被人瞧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上司与同事的勾当;二便是另谋他就,实行眼不见为净。

你加入了公司只有一段很短时间,但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同事们为了博取“勤劳”的印象,都爱在下班后仍留在公司。即使没有工作可做,他们也宁可随便做些琐事,消磨时间。

看在眼里,你很不满意,认为这是虚伪做法,十分不齿,消耗劳资双方的时间。但如果你独排众议,做完了任务就准时下班,这既是不合群的表现,又会令老板不满,很容易成为被排挤的对象。

这实在是很恼人的问题,你既不能公开说同事此举是“多余”,但更不想自己白白给比了下去,被认定为不够勤劳。大感进退维谷。

又如果你想向老板晓以大义,那更是愚不可及,因为所有老板必然喜欢员工无条件超时工作的,哪管事实是否无此必要。若摆出事实,只会不受欢迎。

告诉自己:慢一点!不要急于采取任何一个行动,那样的结果只能更加糟糕并让你处境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