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情绪,同时,它也是一种最软弱无力的表现。愤怒的人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实际上,愤怒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只会让事态恶化。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控制自己的怒气。曾国藩认为,身居高位的人,动辄发怒,那么就会疏远下面的人;一个处于下位的人,逞强发怒,那么定会冒犯上面的人;只要有一方不能控制怒气,就会影响更多的人,于人于己都无好处可言。这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能控制自己怒气的危害性,值得琢磨。
这点误会导致他们两个人彼此记恨。有一天,这位管理员为了表示对拿中工作时,立刻把大楼的电灯全部关掉。就在这种情形一连发生了好几的演讲稿。当他刚刚在书桌前坐好还没来得及写字,电灯条件反射似地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把煤炭一铲一铲地送进锅炉内,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人词句了,只好放慢了速度。这时候,管理员站直身体,转过头来,狡黠地微笑着,并以一种少有的充满镇静与自制的柔和声调说:“呀,您今天有点儿激动,不是吗?”他的尔面前的是一位文盲,他既不会写也不会读,就是这样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不仅被打败了,更为糟糕的是,他是主动的,而且是错误的一方,这一切只会更增加他受到的羞辱。
下心来做任何事情,只是不断地想这件事和责怪自己。最后,他下定决心回到地下室向管理员道歉,等待着他的羞辱。
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
管理员脸上又一次露出微笑,说:“您用不着向我道歉。除了这四面墙之外,并没有人听见您刚才所说的话。我肯定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知道您也不会说出去的,因此,我们不如就把这事忘了吧。”
的情绪。
愤怒往往使人失去理智,以至于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事物的本质。在许多场合,人们常常因为不可抑制的愤怒,失去了解决问题和化解冲突的最佳机会。一时的愤怒,可能意味着事过之后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来处理,甚至永远也无法弥补。
别让自己伤了自己
每个人都受到过来自别人的伤害,某些伤害甚至会影响人一辈子。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说谁伤害了我们,谁带给了我们伤害。似乎如果没有那个人,这一切都不会存在。
仔细想想,伤害我们的何曾只是别人。我们为什么会受伤害?如果不是我们过于在意那些人、那些事,还有什么能伤害我们。能伤害我们的往往是我们看得太重的人或事。因为看得重,就容易被那些人、那些事触动。也许别人还没注意,而你已经觉得大受伤害。试想,如果他只是一个路人,他说什么,他做什么,会让你痛彻心扉吗?
如果我们能调整心态,一直保持敞亮的胸怀,不钻牛角尖,不斤斤计较,伤害就会少很多。当我们遇到快乐的事情时,我们会高兴;当我们遇到忧伤的事情时,我们会痛苦。也就是说,或许是我们所遇到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情绪。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高兴,有人气愤;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却很在乎。不同的人高兴的程度也不同,痛苦的程度同样不同。其实,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只要换一个角度,结果就完全不同。
有对恋人在报摊上买报纸,男孩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一言没发。
“这人态度怎么这么差啊,谁愿意看他的脸色啊,咱以后别在这里买报了!”女孩满腹牢骚,不停地抱怨。
“他总是这样。”男孩说。
“那你为什么还上他那儿买报纸,还对他那么客气?”女孩问。
男孩抚摩着女孩的头,笑了笑,答道:“我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呢?我每天都用这样温和的态度来面对周围的每一个人,为什么要为了他改变我固有的态度呢?更何况,我这样的态度确实没有错。”
别让别人的行为举止伤害你,因为别人的无礼,你大动肝火,耿耿于怀,好久不能忘记,失去快乐的心情,这就伤害到了自己。你沉迷在某个人对你无礼的回忆里,他就会在你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使你受到屈辱,你也就长时间地承受着伤害。如果你快速地忘了它们,这种伤害也就迅速地消失了。事情本身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情绪,决定情绪的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在接触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之前,总会先设想一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者评价,接触之后,再把事先的设想拿来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如果一个人对我们的实际态度比我们希望的差,我们就会接受不了,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的好,那我又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原有的内心宁静被打破了,这种欣喜若狂的情感也成了一种潜在伤害,因为从那一刻起,你就可能开始患得患失了。
其实,很多伤害并不是来自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是来自你自己那颗太敏感或者有太多欲望的心。如果我们感觉到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小窗幽记》中有句话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用一颗很平静的心来看待和接受周围的一切,我们就不会在与人交住中受到伤害。
面对他人的愚弄不可冲动
生活在人性丛林之中,不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真诚的还是虚伪的;也不管是精明的还是木讷的,处世刚直的还是圆滑的,人们总免不了会受到别人的愚弄。此时,请暂且压制你心中的怒气,深呼吸一下,冷静三分钟,也许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下面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与韩信、萧何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原本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名扬一时。
张良年轻时,曾在一座桥上偶遇一位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然后无礼地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心里不悦,想道:不看在你年老的份上,我今天非暴打你一顿不可。可他还是下桥把鞋拾了起来。
等张良把鞋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对老翁这样带有明显的侮辱性的要求,张良强忍心中怒火,小心翼翼地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等穿好了鞋,老翁不但没说句“谢谢”,反而哈哈大笑着离去。只剩下张良站在桥上,一脸疑惑。
没想到老翁走出十来步后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已在那里等候,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也要迟到,真是岂有此理。过五天再早一点来见我!”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了五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但这次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次更不高兴了,重复了一遍上次所说的话,便拂袖而去了。
这下张良可有点急了,又过了五天,他干脆连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不久老翁来了,见着张良便点头称是并从袖中拿出一本书递给张良,他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十年之后,天下大乱,你可以用此书上学到的本领建功立业。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黄石公。”说完便扬长而去。张良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他开始认真研读那部兵书,最终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大功。
张良的成功得益于他面对愚弄,甚至戏弄时,有着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面对老人近乎挑衅的无理要求,他没有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而是克制住自己的脾气,敏锐的捕捉事态的发展与变化。正是具有这样超人的心理素质,才使得日后在乱世中功成名就。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被捉弄的事发生:当我们满腔热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一盆冷水从天而降——对不起,你被愚弄了。大多数人会顿时火冒三丈,以牙还牙,甚至短兵相接;或是羞愧难当,自觉差人一等而消极度日。可是,事情已经发生,既然不可改变,那就顺势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顺势给自己一个高姿态吧——我要冷静,我不在乎,我是要成就大事的人!韩信当年被同乡的地痞流氓所逼,忍受“胯下之辱”,如果不是心中有这样的信念,不会有日后的功成名就。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在世,不过就是笑笑别人,然后被别人笑笑。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至少它告诉我们,被人愚弄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当有愚弄临头时,不妨学会隐忍,因为即使你的忍耐不会给你带来像张良那样的奇遇,至少也不会让事情发展得更糟。所以,别用冲动的言行去反击愚弄你的人,当你忍住这一时后,你会在以后庆幸你当初的隐忍。
无须理会流言蜚语
据《论语》中记载:有人编造流言蜚语诽谤孔子,他的学生子贡针锋相对地反驳道:“孔子是不容诽谤的,他就像太阳和月亮,没有任何人能够达到孔子的思想高度,人虽然想自绝生命,又怎么能损害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呢?”孔子的一生,时时、处处、事事都非常注重自我修养,却仍然遭人诽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一位才华横溢、精明能干、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去竞选某一个州的议会议员。按理说,凭他的资历以及声望,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
就在竞选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一个跟他有关的谣言传开来:三年前,在他担任大学校长期间,他跟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关系“暧昧”。这当然只是一个谣言,可是这位候选人却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感到异常愤怒,开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和流言蜚语较劲上。此后的每一次集会上,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强调自己的清白。
其实,当时大部分选民根本没有听到或过多地注意到这件事,反倒是被他屡次的“澄清”,让人认为有那么一回事了,甚至连他的支持者也倍感失望地反问道:“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反复地为自己辩解呢?”
最难以置信的是,随着选举的深入,连他的太太也开始相信谣言所说的内容,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大打折扣。结果,他在选举中一败涂地,并从此一蹶不振,在日复一日的怨天尤人中窝囊地生活。
有人在中国内地十所中学1200名高中学生中作了调查,题目是“你平时最害怕什么”。结果竟有52%的学生(女学生的比例较大)回答说:“最害怕被人背后说闲话。”人言可畏,可见一斑。
其实流言的威力是很微弱的,你不理会它,它自己就会消失;你越辩解,它就越是如影相随。身正不怕影子斜,对于一些子虚乌有的流言蜚语,不管你身处什么环境,一心做好自己的事,不必理会就是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为自己的目标而活着,只有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才会被周围的流言蜚语所牵绊。
造谣、诽谤、中伤他人都是无能的人虚弱胆怯的表现,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是鄙视这种行为的。他们不会因为这些流言蜚语徒增自己的烦恼,他们会视之为成功路上的必经障碍。是啊,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何畏流言呢?
不拿他人出气
生气时,我们总习惯拿他人出气,习惯于把自己的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可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会造成太多不应有的伤害,成了我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公司业绩连续三个月下滑,董事长一筹莫展。他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在会上说道:“各位,现在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你们有的迟到,有的早退,缺乏接受任务的使命感。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建立好的风气,包括我本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对待工作,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工作,我们的公司很快就会做强做大。”
董事长的意图是好的,但是三天后在名人俱乐部的一次午餐中,由于和一位妙龄女郎谈得太投机了,以至忘了时间。等他意识到时,大吃一惊:“天哪!我必须在10分钟内赶回办公室!”他冲到停车场,跳进汽车内把车开走。他以时速90公里的速度在公路上疾速行驶,车几乎飞了起来,结果因超速被交警开了罚单。
董事长愤怒到了极点。他抱怨说:“今天真是活见鬼!我一直是善良、守法的公民,这个警察居然给我开罚单。他该做的是去抓小偷、强盗和罪犯,而不是找纳税人的麻烦。真是可笑,我开车快并不表示不安全!”
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他一到办公室就把销售部经理叫进来,生气地问道:“意大利那笔生意谈妥了吗?”销售经理说:“董事长,不知道在哪里出了差错,我们失去了这笔生意。”
董事长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冲着销售经理大声吼道:“你不知道吗,我已经付了你十年薪水,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做大生意,它能使我们购置最先进的德国设备,而你却做了什么——把它弄丢了!我告诉你,你最好把这笔生意抢回来,否则我就开除你!你在这里待了十年,并不表示你有终生雇佣合同!”
再看看这位销售经理的情形吧。他走出董事长的办公室,气急败坏地抱怨:“真是不可理喻。十年来我一直为公司卖力,我负责打理所有的生意,公司靠我才撑到今天,少了我公司就无法正常运转。现在仅仅因为我失去一笔生意,他就扬言要开除我,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