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四
2486100000016

第16章 李靖

王佐之才遭逢李氏

李靖(jìnɡ,54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父亲李诠(quán),为隋赵郡守。青少年时期的李靖,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体貌魁梧秀美,通史书,有文武才略,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要遇主逢时,必建功立业,以取富贵。”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李靖常与他谈论兵法,韩擒虎常赞不绝口地说:“可以与谈孙、吴兵法的,除了李靖还有谁呢?”

李靖刚刚走入仕途之时,只任地位很低的长安县功曹,等到三十岁时,才任兵部驾部员外郎。然而他的才略却得到了吏部尚书牛弘、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曾赞叹说:“李靖,王佐之才也!”杨素甚至有一次指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你最终是要坐在这里的”。隋朝末年,李靖出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他察觉太原留守李渊正密谋起兵造反,于是他前往江都,准备向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走到长安,道路阻塞,滞留未去。此事当时有人报告给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后,迅速攻占长安,李靖当了俘虏,记起前仇,李渊决定将李靖处死。临刑,李靖呼喊说:“你李渊起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何以私怨斩壮士?”李渊壮其言,加之秦王李世民为之说情,李靖才免于一死。从此,李靖归附李渊、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遇主逢时的愿望。

勇败萧铣威震岭南

武德二年(619),李靖奉命讨伐萧铣(xiǎn)率军南下。萧铣是南朝梁皇室的后裔,在隋末大乱时,拥兵四十万占据长江中游地区。李靖军队受到萧铣的阻挡,无法开往夔(kuí)州。李渊非常气忿,密令硖(xiá)州都督许绍把李靖斩首。但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干,上表请求赦免,李靖才免于一死。不久,开州人冉肇(zhào)则造反,驻守夔州的李孝恭迎战失利。李靖率八百士卒袭冉肇则大营。继而又设伏兵于险地要塞,杀了冉肇则,俘敌五千余人。对此李渊特别高兴,对大臣们说:“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然立了大功。”他还写了一道敕令给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从此之后,李渊对李靖倍加重用。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经过慎重地思考,向李渊献策以攻取萧铣,李渊极为赞赏。于是,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李孝恭长史,军队的指挥工作由李靖负责。李靖急召巴、蜀酋长子弟,量才授任,安排在左右,此举表面上是提拔重用,实际上是做为人质,稳定了巴蜀局势。九月,唐军分四路自夔州发兵浩浩荡荡而下。当时,江水猛涨,诸将建议待水落以后再进军。李靖认为“兵贵神速,擒获萧铣在此一举,机不可失!”李孝恭听从了李靖的意见,大军乘二千余艘战舰,顺流而下。十月,进至夷陵。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扎于清江。李靖认为,文士弘是名将,不可速战,应待其气衰,然后奋击。李孝恭不听李靖的意见,命李靖驻守大营,亲自率师出战,结果大败。文士弘的军队小胜后乘机抢掠,阵势混乱。李靖立即指挥将士出击,一举打败文士弘,获战舰三百余艘,这次战役战死者近万人。

打败文士弘后,李靖率精兵五千围江陵,萧铣恐惧而投降。诸将建议没收萧铣将士以及战死者财产,犒(kào)赏将士。李靖不同意,他说:“王者之师,应该宣扬忠义,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乃是忠臣。至于归降之人,更不应惩罚,因为萧铣控制的地区,还有许多尚未归附。我们应该宽大为怀,以慰人心。”于是,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江陵城中,人心安定。江汉地区州县闻知,纷纷归降。

平定萧铣后,李渊论功行赏,授予李靖上柱国,封永安县令。十一月,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并授予“承制拜封”的特权,代表朝廷任命地方官员。李靖所到之处,招抚诸州,共计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李渊又命李靖检校桂州总管,镇守岭南。

挥兵江南击败突厥

武德六年(623)八月,原先归附唐朝的江淮农民起义军,在江南重新组织反唐,其领袖辅公袥(shì)自封皇帝,率兵向海州、寿阳进发。李渊以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带领徐世等七总管的军队,由西、南、北三个方面,包围江淮军。武德七年三月,唐军至舒州,输公袥部将冯慧亮、陈正通屯兵于博望山、青林山,深垒高墙,坚守不战,一时双方形成对峙之势。李孝恭召集诸将商议攻战之策,大多将领认为,冯慧亮拥强兵扼守,又据水陆之险,如果强攻,一时难以取胜,建议绕道直取丹阳(今南京),丹阳一败,冯慧亮等定不战自降。李靖反对,他认为:“博望诸塞尚不能攻破,辅公袥据石头(指南京),岂易取战?如进攻丹阳,十天不下,慧亮威胁我后方,使我腹背受敌,那就危险了。”他还说:“冯慧亮不是不想战,而是辅公袥授计使之持重,据险固守,拖延时间,他的计策是使我师老兵疲。我们现在如果攻打其城以向他们挑战,则一举可破!”李孝恭采纳李靖的意见,以老弱士卒攻冯慧亮,冯慧亮不知是计,率军出城追之,遇到李靖率大队人马,一时之间冯慧亮被打得措手不及,遭到惨败。于是李靖率水陆大军俱进,直逼丹阳。辅公袥知前方军败,弃城而逃,在浙江武康镇被俘。江淮军彻底被镇压下去,唐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战争结束后,在丹阳设立了东南道行台,李靖被任为行台兵部尚书。不久,行台制度废除,设扬州大都督府,李靖当了扬州都督府长史,协助都督李孝恭治理江南。

武德八年(625)八月,突厥进犯太原,才刚当了一年多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李靖奉命北上,投入了反击东突厥的战争。李靖为行军总管,率江淮军万人驻扎太谷,诸军皆败北,李靖却打了胜仗,全师而归。第二年四月,突厥又进犯灵州,李靖率兵抗击,在青铜峡附近展开激战,突厥被打败。不久,李靖被任命为灵州大都,担负北方的防务。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不久,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刑部尚书,后来,又任命为代理中书令,当了宰相。

李靖虽老屡建战功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励精图治的有作为的皇帝。对于不断扰边的东突厥他决定给予狠狠地打击。贞观三年,他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总管,征讨东突厥。李靖率骁骑三千从马邑直取恶阳岭,夜袭颉利可汗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可汗大惊失色,往北逃遁碛(qì)口。李靖不战而下定襄,唐太宗听到捷报,封李靖为代国公,赞扬李靖说:“汉李陵以步卒五千抵御匈奴,然终归降于匈奴,尚青史留名;今李靖以三千轻骑攻占定襄,威振北方,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盟之耻!”

颉利败窜铁山,派遣使者入朝谢罪,太宗知道突厥反复无常,出尔反尔,于是决定剿灭。他一面派鸿胪(lú)卿慰抚,又一面令李靖引兵打击。李靖遂定计偷袭。颉利见唐使者唐俭,心中自安,而李靖军先头部队乘雾而行,至离其总部七里,颉利始觉察,乘马先逃。李靖率大军赶到,此役斩首万余,俘虏男女十八万,获牲畜数十万。贞观四年(630)三月,颉利可汗被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灭亡。

在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靖功居第一,凯旋而回。但御史大夫萧瑀(yǔ)却上奏唐太宗,弹劾弹劾(tánhé):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宝,掳掠俱尽”。唐太宗下敕免予弹劾。李靖入宫进见,唐太宗对他大加斥责,李靖也不予置辩,唯顿首叩谢,后来,唐太宗知道上了谗言的当,就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坏话,现在我明白自己上了当,请不要将这件事放在心里。”贞观四年八月,任命李靖为尚书右仆射,再次当了宰相。

李靖担任宰相后,身居富贵,功名显赫,他为人沉稳厚道,态度恭顺,从不盛气凌人,唐太宗誉为“一代楷模”。贞观八年(634)正月,太宗命李靖等十三人分行天下,巡察各地,李靖为畿(jī)内道大使。十一月,李靖以足疾辞去宰相职务。唐太宗准许了他,但给了他特殊的礼遇,病情好转时,每两三日去政事堂参加宰相会议。

不久,吐谷浑犯边,唐太宗对侍从说:“李靖能再度起为帅吗?”李靖闻知后,说:“臣虽年老,尚可一征。”唐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等五总管出征吐谷浑。李靖采纳侯君集建议,分兵两路,不顾缺水缺粮,穷追不舍,终于击溃吐谷浑王伏允,其子慕容顺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在这次征讨吐谷浑的战争中,盐泽道部管高甑生延误军期,李靖以军法给予惩罚。班师回京后,高甑(zènɡ)生为报私仇,诬告李靖密反。此事不辩自明,唐太宗以诬告罪将高甑生流放边疆,但官场的险恶却给李靖的心里投下了阴影。从此,他杜绝宾客,闭门不出。贞观二十三年(649)初,李靖病重,太宗曾亲往探视。五月,病死于家中,时年79岁。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