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2509400000020

第20章 快乐的人生(3)

四、不要把慈悲施与非法:我们对人要慈悲,指的是对正当的人、正当的事情要慈悲。至于对非法的人、非法的事则不能纵容,不能施与慈悲,否则就失去了慈悲的意义。慈悲要有智慧,要能分辨是非 、好坏,才是真慈悲。

快乐之道有四点:

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

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

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

四、不要把慈悲施与非法。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

佛教常说:离苦得乐。目的就是要人们解脱自己,永得安乐。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比快乐更可贵。为了幸福快乐,人就应该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在顺境逆境中拥有快乐的心情,只有快乐的心情,才 有幸福的人生。在白俄罗斯有位老太太活到116岁,名叫安娜·鲍里谢维奇。她家里很穷,但她认为生活得很幸福。她对一位记者说:“我家很穷,一直替别人种地……我这辈子从未进过餐厅,年轻时仅 到过附近村子,现在除了上药房,寸步不离家门。我不相信天堂和地狱,航天员满天飞,他们在天上没有看到任何人。人们把地球几乎挖了几遍,也没有发现地狱嘛!依我看天堂和地狱都在人间,幸福 和痛苦都在人间,其实天堂地狱都在每个人的心里。她长寿的秘密就是看破放下功名利禄,平平安安活到老,轻轻松松过一生。俗话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者身贫而心富,知 足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幸福的人。这位老太太的心态多么美好,她悟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宏满法师《宏满法师开示》

快乐之道

物质和财富是否是我们抵达幸福生活的唯一手段?人们在没有事业、没有财富时,往往会将事业和财富当做幸福的保障,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在弘法的过程中,我遇到许多所谓的成功 人士,虽然有着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财产,可是他们连人生最基本的快乐都不能很好的享有。拥有豪华别墅,却不能安然入眠;面对山珍海味,却食欲全无。在旁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华生活中,他们 又何尝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首先,我们要回归自然,要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大自然的一切: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 一切就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的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只要我们把心事放下,随时都可以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自在;只要我们把欲望放下,随时都 可以在自然的馈赠中获得滋养;只要我们拥有平常心,不必付出任何的代价,就可以享受广阔的天地。

──济群法师《生命的回归》

佛说“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是表达时间的经过。太阳升起来的地方为东方,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为西方。佛告诉我们应该做到:一天到晚保持快乐,就叫做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看看太阳快乐不快乐 ?升起来它也这样放光,落山它也这样放光,它保持快乐啊!我们应该像太阳一样,极乐就是乐到终点。

因为佛知道要给我们快乐,所以他找到了快乐的信息,快乐的信息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能保持念它,确实内心会真的有法喜充满。人身体不好,烦恼是罪魁祸首。真正的保健就是快乐。所以你 们来到灵阳寺,灵阳寺是传播快乐的地方。愿人人把握自己,能把握了生命就有希望了!

大家都有体会,人烦恼就给身体带来不安详;身体不安详,今天你做什么都不顺利;做事不顺利了,烦恼来得更加大了;烦恼来得更加大了,身体也更加不好了,最后就变成恶性循环。

原来我找不到生命的学问。当我悟了五大菩萨的道理,又悟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我才知道这些都是生命的学问,能把握了就是真正的了脱生死,就会得到快乐的人生!

──仁焕法师《仁焕法师开示》

淡泊可以带来快乐

尔来不得明心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昙照禅师每日与信徒开示,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呀!人生好快乐呀!”

可是有一次他害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叫说:“痛苦呀!痛苦呀!好痛苦呀!”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多难看啊!”

昙照回答说:“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和尚说:“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时,你仍然面不改色,毫无畏惧,视死如归,你那种豪情如今在什么地方呢?你平时都讲快乐,快乐,为什么到病的时候,要讲痛苦,痛苦呢?”

昙照禅师对住持和尚说:“你来,你来,你到我床前来!”

住持和尚到了他床边,昙照禅师轻轻地问道:“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都是说痛苦呀,痛苦呀!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

生活要实事求是,需要有务实的精神。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快乐时就说快乐,痛苦时就说痛苦,这才是生活真实的感受,没有必要刻意去掩饰或说违心的话,人如果掩饰得太多,就会使我们生活得很累 ,所以我们应该是怎样就怎样,这样我们才会轻松。

生活就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生活不可能永远是幸福,也不可能永远是痛苦。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体会幸福的感觉,在痛苦的时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且相信这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能坦然接受,我们也因此能够活得轻松了。

──星云法师《星云法语》

一般人常因虚荣心起,贪着执迷,物质再多也无法满足,心灵实苦;回归淡泊简单的生活,知足者虽贫而富。

古时有个村落背山面海,村中男人都靠打猎捕鱼维持家计,妇女们则卑顺地照顾家庭、服侍丈夫。佛陀觉得他们这样的生活,不但造作恶业不自知,而且毫无生趣,于是便到村落说法。

佛陀一走进村落,无论是卑顺的妇女或自大狂妄的男人,都被佛陀庄严柔和的气度所感化,静静地聆听佛陀演讲杀生的罪业与六道轮回。

佛陀教示众生,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履仁行慈、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卧安觉安。天护仁爱,在所得利。

意思是,培养内心仁德的第一步就是不杀生,平时说话要很谨慎,不要动辄粗言鄙语,心中要有爱,若能如此,生活就可以适心如意无烦恼。一切行动以仁德、慈悲、博爱为原则,爱护万物,尊重生命 ,能博爱济物,这份福永远都在身边,自然睡在何处、住在哪里都一样。上天总是保护具仁爱的人,无论如何,有仁爱的人终能得到利益。

村民都心开意解而欢喜地接受佛陀的教法,弃渔猎而迁居农耕,一样生活安定,而且更加和睦。

现代生活很便利,究竟还要希求多好?有的人不仅图享受,还追逐时尚流行、虚荣、奢侈,这种人生无不就是为了一个“贪”字。可知道,无明烦恼往往就在日常生活中累积,所以每个人应该自我调整 好心态,守持简单淡泊的生活,身心才能清净,也是最健康。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文集》

对事情看淡一点。所有烦恼都和我们的执着有关,我们在乎的事,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种伤害程度又取决于我们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会有一分烦恼,会受到一分伤害。有十分在乎,就会产 生十分烦恼,受到十分伤害。把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设定撤掉,就不会因执着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伤害了。

——慧律法师《慧律法语》

心开意解

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园时,城中有一商主带领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采宝。中途因商船破损,商人们只好赶紧返航,并且祈求诸神护佑,让他们能安然到岸。平安归来的商人们仍不死心,几天后又再度出 航,没想到接连两次的航程,商船都受到损坏,所以一行人只好中途折返,保命要紧。

这位商主因为福德深厚,所以经历了几次海难,都安然无事。一日,诸事不顺的商主在愁忧苦恼之际,突然想到:“听说佛陀具足一切智慧,而且心怀慈悲,哀悯众生。我若再度出海寻宝,应当称佛名 号,以求护佑。若能平安归来,我愿将所获得的珍宝半数供养佛陀。”于是商主又召集了一批商人入海寻宝,并且在旅途中不断诵持佛陀的圣号。没想到,此次入海真的满载而归。

回家后,商主欢喜地把玩这些宝物,愈看愈舍不得将其中的一半供养佛陀。心想:“如果将一半珍宝供养佛陀,自己所剩无几,还不如将所有宝物送给心爱的妻子,然后再跟她要些钱,去市集买些熏香 供养佛。”决定后,商主就跟妻子要了两钱去市集买香,并且送至精舍燃香供佛。

佛陀知道商主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以神通力将他所供养的香烟变如烟雾,遍覆整个精舍。商主见此景象,不禁忏悔自责:“我怎吝惜将宝物供养给佛陀呢?如来有大功德力,能令此微弱的香烟遍满 精舍,实在稀有难得。我应当准备珍馐佳肴,供养佛陀。”于是商主至诚长跪,祈请佛陀至家中应供,佛陀默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