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2509400000021

第21章 快乐的人生(4)

隔天,商主准备好饮食后,即派人至精舍恭请佛陀,佛陀便与诸比丘前往商主家接受供养。斋僧完毕,佛陀为其开示悭贪的过恶,商主听了心开意解,于是将入海采集来的宝珠供养佛陀。没想到,宝珠 腾于虚空之中,变成宝盖,佛陀走到哪儿,便移动到哪儿。商主见此殊胜景象,不仅五体投地至诚礼拜,更发大誓愿:“愿以此供养功德,回向于未来世,作盲冥众生之眼目;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 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为作解脱;无安隐者,为作安隐;未涅槃者,使令涅槃。”佛陀听其誓愿后即默然微笑,从口中散发出五色光芒,光芒绕佛三匝后,还从顶入。

阿难见佛微笑,于是向前请示:“世尊,诸佛如来威仪庄重,没有因缘不会破颜微笑,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告诉阿难:“这位商主以惭愧心来供养我,因此功德 ,所以他将不会堕入三恶道中,且会受生天上人中,常享快乐;三大阿僧祇劫后,当得作佛,名为‘宝盛’,能广度众生,不可称量。”众比丘听闻开示后,皆依循佛陀教诲,精进修行。

──《撰集百缘经·卷一》

一般人都以“无常”为常,以为天地永恒、万物不变。其实,接触到的人、事、物,每一秒钟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变化,只不过很微细,使人容易忽视。

譬如树木在冬天会有落叶,但春天再来时,枯枝上又会长出嫩叶了。我们却很少去思维:到底枯枝中,什么地方隐藏着嫩叶?又是什么时候发了芽?

天地万物,一切都蕴藏消逝和成长,不停地轮回,人生也一样。佛陀教导我们,人生无常,何不将含藏的清净本性展露出来,发挥良能?要去除烦恼,首先要好好向内观照自心,心镜清明,再用心来观 看天下,自然万事万物就能看透。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富有的长者,他有一座大宅院、一大片肥沃的田地,还有一个漂亮又聪明的女儿。长者非常疼爱这个女儿,若有烦恼时,看到女儿,听到女儿的话,心就开了,长者视女儿为生命中 最重要的一部分。

没想到,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有一天他的女儿突然生病了,一天之内就往生了。接着大宅被火烧毁,又同时遇上干旱,土地无法下种、耕作,长者深受打击,已到痛不欲生的地步。

朋友看到他经常喃喃自语,精神似乎失常了,就把他带到佛陀面前。长者一看佛陀,如梦初醒般跪在佛陀面前痛哭,诉说他的痛苦。

佛陀就说:“人生无常,何必执着呢?要懂得想开、看透啊!记得‘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这句话。”又说:“不要以为人生是永远不变的,缘生缘灭,世间的事情总有变化。”

人生本就无常,难免有许多挫折与困境,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去面对;顺着自然的境界,好好地守住心念,择善而行,未来便是一片清澈明朗的景象。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开示》

快乐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我们如果能前念与后念、过去与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 怎么会不快乐?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不开朗也就是“闭锁”,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拒绝沟通。闭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但是越闭锁 就越不能与人沟通,对自己的损失就越大。唯有开朗的心胸,才能左右逢源、愉快顺利。

关不住的快乐

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坐牢是件快乐的事。我不曾坐过牢,却曾闭关六年。我的关房比一般的牢房更小,活动范围也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和宇宙一样广大,甚至没有宇宙的感觉。时间飞逝得非常 快速,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六年时间好像一晃而过。我每天住在关房里面很快乐,不像被关起来的囚犯会觉得不自由。为什么我可以如此快乐呢?因为我心中没有一定想得到的东西,没有事让我恐惧害 怕,没有事令我兴奋激动。当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困扰。

放松

凡是不快乐时,你就要提醒自己“我要放松”,要马上离开让你不舒服、不愉快的反应,并且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只管放松心情,先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只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觉,像是心中不 快乐,不自在,或是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苦,知道是苦了,你愿意苦上加苦,让它一直苦下去吗?

如果希望让自己快乐,就要调整观念,把当前的念头,移转到方法上,那个方法就是“放松”。放下你的妄念,放松你的身体,放松你的心情,不断地放松再放松,你的心情就会愉快,你的精神就会明朗。没有负 担是最舒服的事。人只要有期待,就有负担;只要想排斥,也是负担,所以面对生活应该要不期待也不排斥,随时练习着放下,放松。

日日是好日

有一天,云门禅师问他的弟子:“十五日以前的事不问你们,请把十五日以后的情况告诉我。”弟子们无一人能回答他,结果他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平常人在一星期的情绪变化,大概三天下雨 ,两天飓风,另外两天则是晴转多云。日日是好日,怎么可能?如果遇到了灾难算不算好日呢?当然是了!因为身体虽受了苦,感受人家批判,攻击,但只要心里的状态,天天是正常的、平静的,那不 就是“日日是好日”吗?

节制欲望,享受快乐

许多人把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受或官能的刺激上,其实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生命的平安、喜悦与满足。满足不是官能的满足,而是心理上不觉得空虚、忧虑,或不觉得无所依靠。许多人因为不知道生命 应该依靠什么,所以拼命找刺激,为了找刺激而无度地消耗。在物质上看到别人有好衣服、好车子、好房子,于是自己也想要,而且希望比别人的更好。如果自我价值不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上,而是从傲 慢自私或无依无靠的感受出发,希望从享受或物质的麻醉中得到一些满足,那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只有心灵不贫穷,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就算生活条件差一点,也能活 得很快乐。

──圣严法师《快乐人生》

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我们跟社会上一般青年不一样,一般社会人士,是从贪欲心中去追求快乐,从个己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 乐;而我们佛教青年追求快乐的方法,应该是从奉献中去获得快乐。

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今日的佛教徒,讲究个己私利的人太多,为教奉献的人太少,因 此,我们进入佛门,就应该抱有:“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众生”的观念,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一切众生。奉献不是没有所获,奉献以后,在无私、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将会更 多。

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根本不够资格与宗教接近。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 献着手。

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 智慧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奉献的精神,不要放纵自己的私欲,应该克制贪求,发心为众,随时奉献。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录》

“甘愿做,欢喜受”和“欢喜做,甘愿受”,这两者有什么差别?“甘愿做”就是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是心里甘之如饴,甘愿付出,付出无所求,得到轻安自在的欢喜,所以是“欢喜受”。

若是“欢喜做,甘愿受”就不一样了。以那些喜欢飙车的青少年为例,父母忧心忡忡地劝告孩子:“飙车很危险,不要去飙车啊!”“怎样,我高兴啦!”孩子不顾家人的担忧,常说:“只要我高兴,有 什么不可以?”

但是,逞一时之强,“欢喜做”,到后来是谁在受苦?在医院里,常看到撞得头破血流的案例,痛苦还是得自己承受;更可悲的是,也有人因而丧失生命,不仅伤害了自己,更使父母锥心泣血!

人生必须把心门打开,认清未来的路,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之后就必须立志走到底,才不会辜负父母,也不辜负自己宝贵的生命良能。

──圣严法师《心灵之窗》

为了化解求而不得所带来的痛苦,佛教导我们要少欲知足、清心寡欲,才不会受到本能及欲望的干扰,而走上毁灭之路。所谓“少欲”,就是指对基本生活所需之外的东西,不做非分之想。如果基本的 生活所需已经齐备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做过分的贪求,就是“知足”。

例如,我们本来只要有一栋房子就够住了,但是有些人为了炫耀财富,就买了好几栋房子来表现自己非常有钱。而保暖的衣服,只要有两三套以备换洗就够穿了,但是有些人却拥有几十套,甚至一整个 衣帽间,从上到下都塞满了衣服,这都是因为不懂得知足。

像这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贪求,而过分追求个人的享受,就叫做“欲望”。欲望是自私的,会为我们带来烦恼,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如果是为众人的利益而努力、为了众人的福利而奉献,就不 叫做“欲”,而称为“愿”。愿心是为众人而发的,是清净的,不会带来烦恼的。例如,发愿透过自己的努力奉献,使众人得到快乐、幸福和便利,就是清净的愿心。

因此,少欲知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努力、不争取,也不是失去任何希望。否则,便会误以为行菩萨道和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于是就不行菩萨道、也不想成佛了。这种观念并不合乎佛法的精神,行 菩萨道与成佛并不是“欲”,而是“愿”,而且是许下了很大的悲愿。

所谓“知足者常乐,少欲者离苦”,我们不但自己要做到少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