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2566300000006

第6章 俄国时期的小说(2)

叔叔彼得在繁华的彼得堡已经混了17年,积累了各种经验和教训,非常重视实际。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一番事业”,因此,他全力以赴,不断发展自己的事业,经过一番奋斗,不仅成了工厂主,而且还获得了局长、三品官的显要地位。他发现侄儿的思想和行为都非常幼稚,便竭力把人生的“本来面目”讲给他听,要他不要相信“永恒的爱情”,要“少关心爱人而多留心工作”,并对他说:“一个人必须从事一项工作……你必须生活在对你自己和你的职业的一种毫不放松的控制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种实用的目的。”

然而,亚历山大并没有按叔叔的教导去做,不久便同一个名叫娜婷卡的姑娘发生了爱情。他对她情意绵绵,她也答应一年后同他结婚。但是后来她把他抛弃而爱上了一个年轻的伯爵,这使他感到非常伤心。

虽然情场失意,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把心放在公事上,而又幻想成为一名作家。他冥思苦想,终于写出一部自鸣得意的小说。不过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编辑部不仅不发表他的小说,而且还对他进行了一番挖苦和嘲弄。他在一气之下,接受了叔叔的劝告把它付之一炬,从而开始从幻想回到现实。

这时,有一个同叔叔合办工厂的苏尔科夫同一个年轻的寡妇尤丽娅相爱,准备为她挥霍钱财,动用工厂的资金。叔叔为了工厂的利益,要亚历山大去拆散他们,但不要同这个女人相爱。他赶走了苏尔科夫,却同她产生了爱情。但是当她对他一片深情,热切地希望同他结婚的时候,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

后来,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有一次他在河边钓鱼,偶然遇见了一个叫丽莎的姑娘。她居然对他产生了爱情。但是,当他第二次同她幽会时,却被姑娘的父亲臭骂一顿,轰出了大门。

亚历山大不知不觉在彼得堡住了7年,一事无成。他回首往事,发现整个世界是一片空虚。他既没有理想,也没有希望的光明,摆在他面前的只是冷酷现实的荒漠。他认为以往生活里的一切都是欺骗,从而也看透了人生。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于是他不听叔叔的劝告回到老家去了。

他在乡下住了一年半,开始还一切如意,但是接着对家庭生活又产生了反感,无论是母亲的抚爱,还是大自然的优美,对他都失去了诱惑力,过去的神圣东西又在他心里复活了。他经过反复思索、考虑,决定还是再去彼得堡为自己打开一条新路。

他的叔叔彼得已老态龙钟,亚历山大又来到他的家里。这时的亚历山大已经不是当年的幼稚青年。不仅发了胖,秃了顶,神气活现地挺着大肚子,脖子上挂着勋章,而且还找了一个有30万陪嫁和500个农奴的未婚妻。叔叔夸他现在“又有前程又有福气”!说他“真是一个阿杜耶夫”!他也一再承认当年是何等的幼稚。他们叔侄2人终于真正地拥抱了起来。

偷东西的喜鹊

《偷东西的喜鹊》是俄国作家赫尔岑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著名艺人之口,讲述了一个俄国女演员的动人故事。这位著名的艺人曾在某省城斯卡林斯基公爵的剧院看过《偷东西的喜鹊》一剧的演出。

剧中讲到女佣阿尼达因被诬告偷东西而入狱,好色的法官要阿尼达以出卖贞洁来赎取自由,阿尼达没有屈从,她被处罚了。后来人们发现东西实为喜鹊衔走,阿尼达被簇拥着凯旋而归,而经受了强烈震惊和痛苦摧残的阿尼达已无力面对这份欢乐了。

剧中女佣嗓音中所流露的深刻的痛苦、撕人心肺的呼喊,使艺人当场失声痛哭,他为阿尼达的表达所震撼,一夜未眠,次日冲破种种阻挠,找到了被软禁在斯卡林斯基公爵府中的阿尼达,惊喜的阿尼达面对艺人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境遇:她本是外省小城戏班中一个有才华的演员,扶植栽培她的主人去世后,她和班达被公爵买下,道貌岸然、佯装热爱艺术的公爵企图占有她,阿尼达没有屈从,公爵恼羞成怒,对她进行各种报复,在奴隶般生活的折磨下,这位女演员的才华逐渐消退。这时艺人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有那催人泪下的表演。不久,阿尼达含恨死去。作者借世人之口控诉了罪恶的农奴制和黑暗的社会扼杀了伟大演员的罪恶。

木木

《木木》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聋哑农奴盖拉新的悲剧生涯,对农奴制度进行了无情抨击。盖拉新体魄魁伟,憨厚老实,忠于职守,曾深得主人——寡妇老太太的赏识。盖拉新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但是老太太却命令总管将塔季雅娜配给鞋匠卡皮统,总管不敢违背主人意志,又怕盖拉新知道后发作,于是略施诡计,使盖拉新痛苦地放弃了对洗衣女的爱恋。不久盖拉新从河岸边救起一只小狗,起名木木,他将小狗当作自己“养女”精心看护,日夜做伴,木木成了盖拉新唯一的“新人”。老太太也看上了聪明、漂亮的木木,命人带来,不想小狗惶恐不安,拒不从命。这以后寡妇便以“睡不着觉”为由,第一次令人将那条狗偷走卖掉,当狗又跑回来后,太太则发动所有的仆人,逼迫盖拉新自己淹死了唯一的伴侣。最后盖拉新伤心地卷起铺盖悄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写老寡妇处处做出孤苦可怜的样子,而从中透出冷酷与残暴,一方面刻画盖拉新于沉默和冷峻中,对人、对物表达了真诚的挚爱。

罗亭

《罗亭》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55年。

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30~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才华过人、能言善辩,热爱真理的火焰从未熄灭,还能点燃别人心里的这种火焰,因而赢得了对生活怀着美好向往的纯洁少女娜达丽亚的爱情,当这个坚强的姑娘决心违抗地主母亲之命,抛弃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时,他又胆小怕事,顾虑重重,终至退缩,酿成悲剧。

作品通过这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一生经历,深刻反映了俄国30~40年代贵族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罗亭的典型形象。

琉森

《琉森》是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写于1857年。

琉森,是瑞士州的一座古城,也是最浪漫的一个地方,各国的游客都向往这个地方,因为在这里可以看见世界上最壮丽的风景之一。我于7月7日晚来到这个地方,住在这里最好的一家旅馆——瑞士旅馆。

我上楼打开临湖的窗子,这里的湖光山色和天宇之美,真使我心旷神怡。但是湖边的建筑和人为的设施显得多么不协调呀。我有意眺望远方,避开这些有煞风景的东西。

晚上就餐时,大家都端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默默无言,几乎听不见刀、叉的声音,个个板着死气沉沉的面孔。每逢吃这顿饭,我都感到非常压抑,我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要放弃人跟人互相交谈这样一种人生乐趣呢?

与往常一样,还没吃完最后一道点心,我便走了出来,沿着狭窄、肮脏的街道走去。当我返回旅馆时,一种奇妙的音乐声飘了过来,顿时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我快步向前走去,看见凉台上站着一群盛装艳服的男女在听一个矮小的人弹六弦琴,他边弹边唱,那低微而愉快的声音,显示出他有很高的才能。弹唱完毕,他向那些先生、太太们要钱,但他们却无动于衷,甚至冷酷无情地笑他。那歌手无奈,挥了挥帽子,快步向市内走去。

我感到痛苦、忧郁,似乎有一种沉重的、无法摆脱的东西压在我的心头。我看见一家子英国人,他们悠闲自得的傲慢神情使我突然明白了刚才象石头似地压在我心头的东西是什么;我对他们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愤怒。我在那英国人身旁走了两次,每次都故意不给他让路,而且用手推开他,这使我感到快意。

我追上那歌手,请他到瑞士旅馆喝酒。招待我们的侍者,把我们让进一间接待普通人的酒吧间里,歌手边喝酒边叙述他的生平:他是意大利阿尔高维人,父母早年去世,他以前学过木工,后来手害了骨疽病,不能干活,便开始弹琴,他每年都要跑遍瑞士的所有吸引游客的地方。在我们谈话时,侍者们竟然毫不客气地看着我们,似乎在取笑我们。我越想越火。我对瑞士旅馆这些高贵住客所积下的满腔愤怒,还没有机会发泄出来,而旅馆侍者的轻慢态度大大刺伤了我的虚荣心,我心里憋了一个晚上的压抑和愤怒终于爆发了。我一把揪住看门人,责问说:“你们有什么权利凭外表决定这位先生一定得待在这个房间里,而不得待在那个大厅里呢?难道说,所有付钱的人,在旅馆里不是平等的吗?你们的共和国真是个糟透了的共和国!……这就是你们的平等!”我坚持让他们把我和歌手带到平时旅客们用餐的大厅里。那里,一个英国人和他的太太正在桌旁吃饭,他们看到我们进来,便厌恶地走了。他们可能把我看做疯子,但是我要让这个流浪歌手跟他们这群人一样平等,因此,最后我恭敬地摘下帽子,同歌手握手告别。

回到房里,我激动得无法入睡。我又走出旅馆,独自沿着堤岸徘徊。我寻思着:“这就是艺术的命运。”你们这些标榜自由博爱的人,怎么能嘲笑一个求乞的不幸者呢?“他付出了劳动,给了你们快乐,而你们却取笑他。”

这时,我又听见了那六弦琴声和流浪者的歌声。我自言自语道:“不,你没有权利可怜他,也没有权利为那勋爵的富裕生气。”那歌手并没有怨恨。“允许和命令这一切矛盾都存在的神的慈悲和智慧是广大无边的。……想摆脱这个普遍的法则是不行的!……

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47~1859年。

年轻的地主奥勃洛摩夫凭着祖传的庄园和农奴,过着无忧无虑的寄生生活,养成了醉心空想,无所事事,悠闲慵懒的习惯。后来在好朋友斯托尔兹的介绍下,奥勃洛摩夫结识了聪明美丽、朝气蓬勃的姑娘奥尔迦,并旦爱上了她。奥尔迦也爱上了奥勃洛摩夫,她幻想用纯洁、热烈的爱情来改变奥勃洛摩夫目前的生活状态。在爱情的激发下,奥勃洛摩夫开始阅读奥尔迦介绍给他的书报;到郊外去登山游玩;亲自动手给村长写一些事务性的信……但是,不久他就厌倦了,重又蜷缩到宁静的安乐窝里。奥尔加对他完全失望后,彼此分手。奥勃洛摩夫与守寡的房东太太同居,每天吃饱睡足,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通过奥勃洛摩夫懒惰性格的刻画和毁灭过程的描述,揭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显示出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形象之一。构思严密,情节单纯,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缺点是在批判奥勃洛摩夫的同时,又把他美化为正直、善良和“具有黄金般心灵”的人。

贵族之家

《贵族之家》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拉甫列茨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对未来的生活抱着美好的幻想。可是他在学习上却半途而废,婚后妻子对他不贞。他在国外游历几年,回到俄国,想要重整家业,改变生活方式。这时他遇到淳朴的少女丽莎,心中燃起爱情之火。他从报上读到他妻子在国外身亡的消息,更加强了对个人幸福的向往。原来这个消息是讹传,他的妻子突然回来。拉甫列茨基非常痛苦,但屈服于道德责任感而与妻子和解。

作者通过拉甫列茨基与丽莎的相互关系,表现了为个人幸福而斗争与道德义务相冲突的主题。与此同时,拉甫列茨基也是“多余的人”。他软弱无力,不善于为个人幸福而斗争,而且也于社会无益。

他的命运遭遇是贵族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拉甫列茨基本人也承认贵族的历史作用已经结束,他们必须让位给新的年轻的一代。

小说充满哀伤凄婉的情调,被认为是贵族庄园生活的一曲挽歌。

前夜

《前夜》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60年。

贵族小姐叶琳娜是个正直、热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不满于平庸的贵族生活,渴望行动,但在俄国知识分子中找不到知己。后来从别人的谈话中听到关于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的描绘:他出身贫寒,视把祖国从土耳其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并积极去进行斗争。叶琳娜十分钦慕英沙罗夫,当她遇见他时便深深地爱上了他。叶琳娜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阻挠,嫁给了英沙罗夫,并同他一起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压迫的起义,途中英沙罗夫不幸病逝。叶琳娜并不为此停步,仍然参加起义军,当了一名志愿护士,以继承丈夫遗志。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新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和先进的俄罗斯新女性叶琳娜。

通过他们的活动,反映了俄国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和当时俄国社会对于新人物和新的生活的迫切需要。

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用烘托法,在勾勒相互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初恋

《初恋》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1833年夏天,我刚满16岁,住在莫斯科郊外我父母那里,准备考大学。不过我并不用功,也不着急。我父母的关系不好,母亲比父亲大10岁。父亲是因为财产的缘故才跟母亲结了婚,虽然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可是谁都不关心我。

一天黄昏,我和往常一样,带着猎枪在花园里踱来踱去,守候着乌鸦。无意中我走近花园尽头的木栅跟前,看到邻宅园中有一位身材苗条的少女在绿阴如画的树丛中站着,4个年轻人围在她的身旁。她手里拿着一朵小花,轮流点一下年轻人的额头。她半闭着敏慧的双目,脸蛋儿是那么娇柔妩媚。正在我看得出神的时候,少女忽然掉转身来对我笑笑。几个年轻人哄笑起来。我羞得无地自容,逃回屋子后,心里还怦怦直跳。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我一定要跟她认识。

多么幸运呀!第2天我就又见到了她。

原来隔壁新搬来的公爵夫人要见见我母亲,母亲让我去邀请她来我家。我迫不及待地去了,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少女。公爵夫人向我介绍说,这是她的女儿西娜契卡。西娜契卡把我带到她的房里,让我帮她绕绒线,一边无拘无束地和我聊天。我觉得全身充满了一种近乎愚蠢的紧张和幸福感。她说:你才16岁,可是我已经21岁了,因此你应当永远对我讲真话,听我的话。我听了有点难为情,不过我尽量做出大方、严肃的神情,让她知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公爵夫人带着西娜契卡来我家做客,母亲不喜欢他们,父亲也不热情。西娜契卡端坐在客厅,既拘谨又高傲,很不自然。我宁肯去她家做客。在那里,她能想出种种有趣的游戏,讲述神奇美丽的梦境,有时还热情地朗诵诗文,总之,玩得痛快尽兴。有一次她让我当她的随身侍从,我快乐得心花怒放,感到越来越迷恋她了。为证实爱的真诚,我从高墙上跳了下来,跌得我疼痛难忍,但她吻了我一下,喜欢得我又蹦又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