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要懂得给自己定位
2580300000032

第32章 女人有职位,生活才有地位(2)

有关战略,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词语来解释,那就是“做对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首先一定要确保方向、性质、原则是正确的。而在提及“做对的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另一句话:“把事情做对。”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什么联系,而且孰轻孰重呢?

做对的事情是原则性的、方向性的,而把事情做对只是一种特定的结果,无关事情本身的性质,无关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仅仅只是一个执行后的结果。简单来说,前者侧重的是原则和方向,而后者更侧重执行情况,那么这两者到底谁更加重要呢?

这是任何一个求职者可能都会遇到的问题,求职者该如何在工作中权衡自己的选择呢?尤其是对于女性职员来说。其实从员工的角度来说,服从是一个基本的素质体现,有的公司甚至主张军事化的管理,要求员工无条件执行,即不要问为什么,只要坚决完成就行。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指令、每一个任务都是正确的,老板有时候也会下达错误的指令,也会有犯迷糊的时候,那么这时候,员工如果义无返顾地执行下去,就可能会对公司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那么到时候谁会来承担老板决策上的失误呢,对不起,十有八九就是你来替领导们背黑锅。

很多女性会说:如果我能够把一件工作做到完美,那么老板没有理由来怪我,可事实上如果这件工作本身是错的,那么你的所有努力其实都是在做无用功。可以说,“做对的事情”是一切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先把握好方向,然后在这个大方向下把事情做对,这样才是一次完美的工作过程。

做对的事情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哪怕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证明你选择的方向是对的,而仅仅把事情做对,实际上是一种不很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你没有任何辨别能力,或者说缺乏责任心,从不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正确,不去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你只是尽量将事情做对做好,你扮演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执行者的角色,你自认为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要求在执行的,自认为每一个细节都按照规定万无一失,却不知道一旦你所做的事情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那么无论你将工作做得多么出色,结果也是错误的。

曾婧是一家公司的市场开发部经理,主要负责新市场的开拓,某次,公司老总让她去杭州开拓一下新市场,不仅如此,老总还将公司最新拟定的一份计划表交给曾婧,并授权她全权负责此事。曾婧在拿到计划书后,并没有急于按照公司的要求来执行自己的任务,而是先认真检查核实了一下计划书是否可行。

经过几天仔细的考察,曾婧发现了计划书中提到的新方案并不合适,至少在杭州这个地方很难实施,因为计划书中的方案并没有准确认清杭州的实际情况,对杭州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存在一些误解,如果按照原有的方案去执行,那么公司很可能会遭遇失败。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曾婧也深知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公司的决定,将每一个细节都按照要求做对做好就行,至于结果,这不是她应该重点考虑的事情。

她想过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公司,不过鉴于时间非常紧迫,而且公司也不一定会采纳自己的方案,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但是意识到计划书不切合实际,她没有办法装作什么也不知道,所以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了公司的计划书。事实证明了曾婧的判断是正确的,改正后的计划方案执行起来非常顺利,公司也因此顺利打开了杭州的市场。

回到公司后,曾婧就自己擅自改变计划方案的事情向老板负荆请罪,老板听了非常惊讶,于是召集员工开会,在会上,老板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曾婧的自作主张,并当众宣布扣除她三个月的奖金。但同时也表扬了曾婧敢于担当,富有责任感,为了表彰她对公司作出的巨大贡献,公司决定每个月都增加她的奖金额度,而且还将曾婧任命为杭州分公司的经理,让她全权管理杭州方面的大小事务。

女人在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大的原则和方向,要尽量做那些对公司发展有利的事情,这是职业素养的一种体现,如果仅仅停留在“执行命令,将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做到位”这一层面,就证明了你的责任心还不够强,证明了你对于公司的利益十分漠视,那么即便你的执行能力再出色,即便你再忠诚,最终也会被公司剔除出去。

看清自己的“天花板”在哪儿,并想办法突破它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并非是自己的极限所在,而是一种常规性的瓶颈。比如跳高运动员在跳到两米高后,发现自己无法再跳得更高了,这时候,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就是两米左右了,却没有想过,如果通过加倍的练习,自己是否有可能去突破这一高度。

心理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为“自己给自己加盖”。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只能达到某一高度或者状态时,就会本能地将自己的能力限制在这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头顶加了层盖子。但是生活中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超越自我,创造出生活中的奇迹,因为我们的潜能并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只要能够坚持突破自我,那么你下一次达到的无疑会是一个新的高度。

正因为如此,对于很多人来说,找到自己设置的那个“盖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找到那个盖子,才能够想办法去突破它,去超越盖子底下原来的那个自我。尤其是对身在职场的女性职员们来说,很多时候也会给自己的能力设置一个上限,总是习惯性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能力极限,那就是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了,结果,反而不会想办法去争取更多,这也就导致了她们的职位、能力、薪资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职员。

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总有句名言:“每个员工都想要成为老板,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只能达到优秀员工的水平。”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你将自己的能力设置在优秀员工的行列,那么这就是你工作中的瓶颈,你无法轻易摆脱这个限制,只能铆足了劲在这个“盖子”底下跳。如果你认定了自己还能有所突破,还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那么不妨加足马力,努力冲出限制,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已经超出了想象。

伊辛巴耶娃是俄罗斯著名的撑杆跳女皇,不过在年幼的时候,她是一个体操运动员,后来教练发现了她在撑杆跳方面的才华,于是就建议她改行。15岁接触撑杆跳后,伊辛巴耶娃的表现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伊辛巴耶娃认为自己的跳高高度应该在4米80左右,那时候她的成绩大都在这一附近徘徊,而且2004年2月,她创造了4米83这一室内撑杆跳的记录。

那时候,她并没有给自己的极限下一个定论,只是不断在告诉自己:为什么不试着再次挑战自己呢?为什么不试着挑战一下4米85或者更高的室内比赛高度呢?一个星期之后,费奥法诺娃以4米85的成绩刷新了室内撑杆跳的记录,这无疑刺激了伊辛巴耶娃,于是几周之后,她就跳到了4米86的高度,之后她又分别跳到了4米87、88、89的高度,到了2006年,她跳到4米91的高度,2009年,她再次突破自己,冲破了室内赛5米的高度。

不仅仅是室内比赛,在室外比赛的场地上,伊辛巴耶娃也时刻挑战自己,她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跳出4米91的高度,那时候,她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冲破5米,接着2005年,她就跳到了5米01,2008年,她创造了5米03的新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次成为了她创造奇迹的舞台,在决赛中,她以5米05的高度再次睥睨群雄。

伊辛巴耶娃一生中28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而这些记录又都是由她自己创造的,可以说,在赛场上,她从来没有遇见过真正的对手,如果有,那也只是她自己,而神奇的是,她总是能够一次次地超越自己的极限。

也许很多女人会认为自己并不具备伊辛巴耶娃那样的天赋,所以即便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也难以超越自己,可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未开发出来的潜能,这些潜能就是你创造奇迹、超越自我的动力。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当你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将工作做得更加完美,当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没办法再次提高,其实都只是惯性的思维和心态在作祟罢了。美国著名的职业规划师尼雅曾经这样告诫女性职员:第一,了解自己所能做到的事;第二,了解自己的工作极限在哪;第三,不要说“我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所以女人永远不要在工作中轻易给自己设限,即便设定了限制,也要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还能够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钝感”是职场人的必备素质

有人曾经问克莱斯勒的总裁艾柯卡:“你认为自己的员工最缺乏什么?然后你愿意给他们什么样的建议?”艾柯卡严肃地回答说:“员工们总是在犯一个常见的错误:敏感。我搞不明白那些家伙有时候为什么不迟钝一些呢?”无独有偶,硅谷一家科技公司的老总曾经在招聘大会上抱怨:“为什么找不到一个迟钝一些的员工呢?”

迟钝的员工?听上去似乎很可笑,因为公司的招人标准不外乎是聪明能干、有头脑、有想法,而招一个迟钝的员工简直就是在胡闹。可事实上,这种迟钝并非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一种心理素质。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钝感力》,他在书中认为现代人太过敏感,太容易受伤,因此要懂得将自己和浮躁的社会适当隔离开来,而这种隔离法就是培养和修炼自己迟钝的能力,让自己变得百毒不侵。

钝感其实就是内心状态,是个人修为的一种表现,比如很多员工在工作压力下会表现出多疑、敏感,很容易被周边的事物所影响,也很容易受伤,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往往会很脆弱,所以工作一旦不如意,员工容易出现沮丧情绪,容易出现自卑情结,容易焦虑不安,容易跳槽改行。尤其是女职员,她们面临的问题可能要更多,内在的承受能力却更差,所以常常成为“容易受伤的群体”。如果她们能够主动变得迟钝一些,那么就不容易受到工作的影响,在困难面前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

事实上,钝感的人表面上看起来迟钝、木讷,但是却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坚强,这种人不会轻易就气馁,不会轻易受伤,他们的身上拥有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自我安抚的力量。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这个人物角色实际上具有典型的钝感。所以对于广大的女性朋友来说,想要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要向许三多学习,要修炼出足够强大的钝感力,这样才能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状态和境界。

张韵诗和田甜是大学好友,毕业后两个人相约去了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初入职场的两个年轻人约定好以后一定要相互帮助,相互安慰,在复杂的环境中携手前行,而且两个人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以后可以出人头地,希望能够拥有高收入,可以买得起车子、房子,最好能够在公司里当上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