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歌剧的误会
2601600000015

第15章 悲歌经典莎翁情

——写在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沪首演之际《罗密欧与朱丽叶》是部名剧,理应属于经典。人们现在随意使用经典一词,有时反而忘却了经典的真实含义。想来经典应是一致公认的伟大佳作,经前人和历史的层层筛选,供后人仰慕和学习。据此,经典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对后人具有鞭策激励之效。但换个角度看,后人通过研习经典,必然掺入他们自己心灵的体验,因而在这一过程中,经典也被后人所丰富和转化。古人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说的正是这一辩证关系。

上海歌剧舞剧院在’96上海艺术节即将推出法国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给我们带来一次领略经典的难得机会。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早已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经典情爱故事,他们对待爱情的坚贞和炽烈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为后人标示着爱情可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犹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方语言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上已成为为纯情献身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经典名作对规定人类情感向度所起的巨大作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根据莎翁同名戏剧而作,是十九世纪的法国人对十六世纪英国大师杰作的改写和重塑,在世界舞台上盛演百年而不衰,从而也成为歌剧世界中的经典名剧。此次《罗》剧在沪首演(更准确的说,是中国首演),汇集中、荷、英、美各路英才,体现的是二十世纪东方对西人经典的独特诠释。莎翁故事通过古诺的音乐,在中国人心中激起回响,其意义自不待言。

莎士比亚作为经典戏剧家,其伟大来自他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人类境况多层面的揭示。无怪乎多少年来,歌剧艺术家们总是从莎翁剧作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没有人确切知道,根据莎剧所作的歌剧究竟有多少(查《简明牛津歌剧辞典》,约达二百五十余部!)。有些著名剧目,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暴风雨》以及我们即将目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均有诞生于各个时期和国度的数十部、乃至几十部不同的“歌剧版”。莎剧诱惑着作曲家和脚本作家,为他们提供机会,也向他们提出挑战。在这个用音乐重塑戏剧经典的冒险事业中,有绝不输于原作的辉煌凯旋,如威尔第的《奥赛罗》(1887),也有令人遗憾的失血歪曲,如托马斯的《哈姆莱特》(1868)。

古诺没有威尔第的戏剧眼光和音乐智慧,但他是一个远比同胞托马斯更为出色的作曲家。这个性格复杂的法国人出生于1818年,正逢浪漫主义思潮席卷全欧之时。古诺一生摇摆不定,在献身上帝的神职生涯和追索女性的情欲渴望中来回挣扎。音乐似乎将他从这种两难窘境中拯救出来,使他的宗教情怀和抒情才能得以在一个想象的音响世界中自如施展。古诺大量的宗教音乐现在已经难得有上演机会,他之所以还被后人珍视,主要因为他歌剧创作中得天独厚的抒情意蕴。《浮士德》(1859)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两部名剧是古诺这种风格的最好明证,虽然一般爱好者从他较为通俗的声乐曲《小夜曲》和《圣母颂》中,也能窥见古诺秀媚妙丽的法国式抒情风采。

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依照歌剧的个性,对莎翁原剧进行了修改和压缩。但和他的《浮士德》(源自歌德同名诗剧)相比,仍算得紧扣原作的改编。情节依旧,人物如故,家族世仇的阴影和年轻恋人的不祥痴情笼罩着故事的叙述。不寻常的开场序幕甚至完全照搬了莎剧,合唱队和主要人物出现在舞台上,感叹即将发生的悲剧,以加强这出歌剧的史诗悲壮感。相形之下,改动均是不伤大雅的局部调整。如加入一个女扮男装的童仆斯台法诺(为了增加原剧中过少的女角),或将原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先后自尽改为两人同归于尽(为了歌剧中必不可少的二重唱惯例)。

不能否认,莎翁原剧中某些丰富的语言细节和精微的人物刻画被稀释乃至被遗弃。然而,损失获得了补偿。朱丽叶第一幕中的小咏叹调“我愿生活在梦幻中”,对于这个莎翁笔下的纯真少女而言,或许过分华丽轻浮,但它的优美旋律和生动节奏使之备受独唱家和听众的喜爱。另外诸如墨库提欧幽默的玛勃仙后叙事歌以及斯台法诺在第三幕欢快的童谣曲,虽然对戏剧进展意义不大,但由于各自出色的音乐处理,每一个有心的观众都会为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应特别予以强调的是,古诺在这部适合他禀性的歌剧中动用了他抒情才华的所有储备,集中展现了爱情主线的全部内容。为此,男女主角的二重唱成为整部歌剧最重要的基石。从第一幕首次相会的拘谨羞怯,到第二幕阳台花园的私诉衷情,从第四幕离别时甜蜜与苦涩的复杂交织,到剧终前殉情的悲壮与升华,古诺甘冒二重唱比例过大的危险,用如泣如诉的旋律与富于想象的和声揭示出纯情而令人目眩的美丽。其中,花园二重唱展示了古诺抒情最精致优雅的一面,而第四幕朱丽叶闺房离别的一场戏,将法国歌剧舞台上表达情恋的炽烈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领略这样高水平的二重唱写作之后,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的确,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达到像威尔第《奥赛罗》那样能与莎氏原作比肩抗衡的高度,在表达爱情的神秘深邃和不可抗拒上,也没能企及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成就。毕竟,古诺只是大作曲家行列中的小大师。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他的《浮士德》一样,没能在整体上成为横空出世的绝世之作,但它们以某一方面的独特光辉,至今仍放射着艺术经典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