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必读(全集)
2601700000039

第39章 清马眉叔《文通》例言

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夫字类与句读,古书无论及者。故字类与字在句读所居先后之处,古亦未有其名。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语曰“必也正名乎!”是书所论者三: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

古经籍历数千年传诵至今,其字句浑然,初无成法之可指。乃同一字也,同一句也,有一书迭见者,有他书互见者。是宜博引旁证,互相比儗,因其当然以进求其所同所异之所以然;而后著为典则,义类昭然;但其间不无得失,所望后之同志,匡其不逮,俾臻美备。

此书在泰西名为“葛郎玛”。“葛郎玛”者,音原希腊,训曰字式;犹云学文之程式也。各国皆有本国之葛郎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童蒙入塾,先学切音,而后授以葛郎玛。凡字之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明于此,无不文从字顺,而后进学格致数度,旁及舆图史乘,绰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然有成矣!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后先次序,皆有定程。观是书者稍一凌躐,必至无从领悟。如能自始至终,循序渐进,将逐条详加体味;不惟执笔学中国古文词,即有左宜右宜之妙;其于泰西古今之一切文字,以视自来学西文者,盖事半功倍矣!

构文之道,不外虚实两字。实字,体骨,虚字,神情也。而经传中实字易训;虚字难释。《颜氏家训》有《音辞篇》,于古训罕有发明。独赖《尔雅》《说文》二书解释经传之词气,最为近似。然亦时有结为病者。至以虚实之字,措诸句读间;凡操笔为文者,皆知当然;而其当然之所以然,虽经师通儒,亦有所不知。间尝为《孟子》“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两句中之两其字,皆指象言,何以不能相易?《论语》“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两句之法相似。何为之焉二字,变用而不得相通?“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两句之法亦同。矣也二字,何亦不能互变?凡此之类,曾以叩攻小学者;则皆知其如是,而卒不知其所以如是。是书为之曲证分解,辨析毫厘,务令学者知所区别,而后施之于文,各得其当。若未得其真解,必将穷年累月,伊吾不辍。执笔之下,犹且与耳谋,与口谋,方能审其取舍。劳逸难易,迥殊霄壤!

此书为古今来特创之书。凡事属创见者,未可徒托空言;必确有凭证而后能见信于人。为文之道,古人远胜今人;则时运升降为之也。古文之运,有三变焉。春秋之世文运以神。《论语》之神淡。《系辞》之神化。《左传》之神隽。《檀弓》之神疏。庄周之神逸。周秦以后文运以气。《国语》之气朴。《国策》之气劲。史记之气郁。《汉书》之气凝。而《孟子》则独得浩然之气。下此则韩愈氏之文,较诸以上运神运气者,愈为仅知文理而已!今所取为凭证者,至韩愈氏而止。先乎韩文而非以上所数者,如《公羊》《穀梁》《荀子》《管子》亦间取焉。维排偶声律者,等之自郐以下耳!凡所取书,皆取善本以是正焉。

书中正文,只叙义例,不参引书句,则大旨易明。正文内各句,有须引书为证者,则从《十三经注疏》体,皆低一格写。示与正文有别。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公羊》《穀梁》,只举《论》《孟》《学》《公》《穀》一字以冠引书之首。《国语》《国策》,只举《语》《策》,而以所引《语》《策》之国名冠之。《公》《穀》之后,缀以某公某年,引《左氏》则不称《左》,单标公名,与其年,《庄子》只称篇名。《史记》只称某某本纪,某某世家;列传八书亦如之。《前汉》只称某帝,某传,某志。若引他史,必称史名。如《后汉》《三国》《晋书》之类。《韩文》单举篇名,且删其可省者。

诸所引书,实文章不祧之祖,故可取证为法。其不如法者,则非其祖之所出,非文也,古今文词经史百家,姚姫传氏之所类纂,曾文正之杂钞,旁如诗赋词曲,下至八股时文,盖无有能外其法者。

凡引书句,易与上下文牵合误读。今于所引书句,倶用小字居中,印于所引书名篇名之旁,以线志之,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