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必读(全集)
2601700000058

第58章 文法的研究法(3)

其实何止这个“此”字。语言文字是时时变易的,时时演化的。当语言和文字不曾分离时,这种变迁演化的痕迹都记载在文字里;如《论语》《檀弓》与《孟子》的区别,便是一例。后来语言和文字分开,语言仍旧继续不断的变化,但文字都渐渐固定了。故虽然有许多“陈迹”的文法与名词保存在文字里;但这种保存,完全是不自然的保存,是“莫名其妙”的保存。古人有而后人没有的文法区别,虽然勉强保存,究竟不能持久,不久就有人乱用了。我们研究文法,不但要懂得那乱用时代的文法;还应该懂得不乱用时代的文法。有时候我们又可以看得相反的现象;有时古代没有分别的,后来倒有分别。这种现象也是应该研究的。故我们若不懂得古代“吾我”有分别,便不懂得后来这两个字何以并用。若不懂得后来“吾我”无分别,便不懂得白话单用一个“我”字的好处。但是若不懂得古代主格与领格同用“吾”字,便不懂得后来白话分出“我”与“我的”的有理。

因为我们要研究文法变迁演化的历史,故须用历史的方法来纠正归纳的方法。

历史的研究法,可分作两层说:

第一步,举例时,当注意每个例发生的时代;每个时代的例排在一处,不可把《论语》的例和欧阳修的例排在一处。

第二步,先求每一个时代的通则,然后把各时代的通则互相比较。

(A)若各时代的通则是相同的,我们便可合为一个普遍的通则。

(B)若各时代的通则彼此不同,我们便应该进一步,研究各时代变迁的历史,寻出沿革的痕迹,和所以沿所以革的原因。

我们可举白话文学里一个重要的例:前年某省编了一部国语教科书,送到教育部请审查。教育部审查的结果,指出书里“这花红的可爱”“鸟飞的很高”一类的句子,说“的”字都应该改作“得”字。这部书驳回去之后,有人对部里的人说:“这一类的句子里,《水浒传》皆作‘得’,《儒林外史》皆作‘的’;你们驳错了。”后来陈颂平先生把这事告诉我。我的好奇心引我去比较《水浒传》《石头记》《儒林外史》三部书的例,不料我竟因此寻出一条很重要的通则。

先看《水浒传》的例(都在第一回及楔子)

(1)最是踢得好脚气球。

(2)高俅只得来淮西临淮州。

(3)这高俅我家如何安得着他?

(4)小的胡乱踢得几脚。

(5)你既害病,如何来得?

(6)俺如何与他争得?

(7)免不得饥餐渴饮。

(8)母亲说他不得。

(9)此殿开不得。

(10)太公到来,喝那后生“不得无礼”。

(11)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

(12)母亲说得是。

(13)史进十八般武艺,一一学得精熟,多得王进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

(14)方才惊唬得苦。

(15)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

(16)惊得洪太尉目瞪口呆。(此句亚东本作“的”,后见光绪丁亥同文本果作“得”,可见举例时不可不注意版本。我作“尔汝篇”论领格当用“尔”,今本《虞书》有“天之历数在汝躬”一句,然《论语》引此句正作“尔躬”,可见《尚书》经过汉人之手,已不可靠了。)次举《石头记》的例:(都在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17)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18)别人拿他取笑,都使得。

(19)贾环只得依他。……宝玉只得坐了。

(20)你但凡立得起来,到你大房里……也弄个事儿管管。

(21)告诉不得你。

(22)等那件事成了,可也加倍还得起他。

(23)婶娘身上生得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娘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样了。

(24)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丫头,生的倒也十分精细干净。(比较上文(23)“生得单弱”一条及下(25)条)(25)只见这人生的长容脸面,长挑身材。

(26)舅舅说的有理。(比较上文(12)条)(27)说的林黛玉扑嗤的一声笑了。

(28)吓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

(29)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都是花片。

(30)弄得你黑眉乌嘴的。

(31)林黛玉只当十分荡得利害。

(32)但问他疼得怎样。

再举《儒林外史》的例:(都在楔子一回)

(33)世人一见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34)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

(35)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

(36)有甚么做不得?

(37)彼此呼叫,还听得见。

(38)我眼见得不济事了。

(39)都不得有甚好收场。

(40)闹的王冕不得安稳。

(41)这个法却定的不好。

(42)一阵怪风刮的树木都飕飕的响。

(43)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

(44)娘说的是。

(45)这也说得有理。(比较(44)条)

(46)照耀得满湖通红。

(47)尤其绿得可爱。

(48)乡间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

以上从每部书里举出十六个例,共四十八个例。《水浒传》最早。(依我的考证是明朝中叶的著作)比《儒林外史》与《石头记》至少要早二百多年。《水浒传》的十六个例一概用“得”字。《石头记》与《儒林外史》杂用“得”“的”两字。这种排列法,是第一步下手工夫。

第二步,求出每一个时代的例的通则来做比较。我们细看《水浒传》的十六个例,可以看出两种绝不相同的文法作用:

(甲)自(1)至(10)的“得”字都含有可能的意思。“踢得几脚”即是“能踢几脚”。“如何安得”,“如何来得”,“如何争得”,即是“如何能安”,“如何能来”,“如何争得”。“免不得”即是“不能免”。“说他不得”即是“不能说他”。以上是表能够的意思。“开不得”即是“不可开”。“不得无礼”即是“不可无礼”。以上是表可以的意思。

(乙)自(11)至(16)的得字,是一种介词,用来引出一种状词或状词的分句的。这种状词或状词的分句,都是形容前面动词或形容词的状态和程度的。这个“得”字的意义和到字相仿(得与到同声,一音之转),大概是“到”字脱胎出来的。“说得是”即是“说到是处”。“惊唬得苦”即是“惊唬到苦处”。“学得精熟”即是“学到精熟的地步”。“惊得洪太尉目瞪口呆”即是“惊到洪太尉目瞪口呆的地步”。这都是表示状态与程度的。(凡介词之后都该有“司词”,但得字之后名词可以省去,故很像无“司词”,其实是有的,看到字诸例便知。)于是我们从《水浒》的例里求出两条通则:

(通则一)“得”字是一种表示可能性的助动词。他的下面或加止词,或加足词,或不加什么。

(通则二)“得”字又可用作一种介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引起一种表示状态或程度的状词或状语。

其次我们看《石头记》的十六个例,可分出三组来:

(第一组)(17)至(22)六条的“得”字,都是表示可能性的助动词。如“也算得”等于“也可算”。“只得依他”等于“只能依他”。这一组没有一条“例外”。

(第二组)(23)至(28)六条,五次用“的”,一次用“得”,都是表示状态或程度的状语之前的“介词”。(23)条最可注意:

生得单弱,料理的周周全全。

累的不知怎样了。

“生得”的“得”字明是误用的“例外”。下文(24)(25)两条都用“生的”更可证(23)条的“得”字是“例外”。

(第三组)(29)至(32)四条,都是与第二组完全相同的文法,但都用“得”不用“的”,——是第二组的“例外”。

再看《儒林外史》的十六个例,也可分作三组:

(第一组)(33)至(39)七条的“得”字都表示可能的助动词,与《石头记》的第一组例完全相同,也没有一个“例外”。

(第二组)(40)至(44)五条,用的“的”字。都是状语之前的介词,与《石头记》的第二组例也完全相同。

(第三组)(45)至(48)四条,又是例外了。这些句子与第二组的句子文法上完全相同;如“说的是”与“说得有理”可有什么文法上的区别?

我们拿这两部时代相近的书,和那稍古的《水浒传》比较,得了两条通则:

(通则三)《水浒传》里表示可能的助动词“得”字,在《石头记》和《儒林外史》里仍旧用“得”字。(参考“通则一”。)(通则四)《水浒传》里用来引起状语的介词“得”字(通则二)在《石头记》和《儒林外史》里多数改用“的”字,但有时仍旧用“得”字。

综合起来我们还可得一条更大的通则:

(通则五)《水浒传》的时代,用一个“得”字表示两种不同的文法,本来很不方便。但那两种“得”字声音上微有轻重的不同。那表示可能的“得”字读起来比那介词的“得”字要重一点,故后那轻读的“得”字就渐渐的变成“的”字。但这个声音上的区别是很微细的,当时又没有文法学者指出这个区别的所以然;故做书的人一面分出一个“的”字,一面终不能把那历史传下来的“得”完全丢去;故同一个意义同一种文法,同一段话里往往乱用“的”“得”两字。但第一种“得”表示可能的助动词,很少例外。

如此,我们方才算得是真正懂得这两个字变迁沿革的历史。这种研究法叫做历史的研究法,这种研究的用处很大。即如我们举的“得”字与“的”字的例,我们可以因此得一条大教训,又可以因此得一条文法上的新规定。

什么教训呢?凡语言文字的变迁,都有一个不得不变的理由。我们初见白话书里“得”“的”两字乱用,闹不清楚。——差不多有现在“的”“底”两字胡闹的样子!——我们一定觉得很糊涂,很没有道理。但我们若用“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的方法,居然也可以寻出一个不得不变的道理来。这又是我在第一篇里说的“民族常识结晶”的一个证据了。

什么是文法上的新规定呢?凡语言文字的自然变化是无意的,是没有意识作用的,是“莫名其妙”的;故往往不能贯彻他的自然趋势;不能完全打破习惯的旧势力。不能完全建设他的新法式。即如“得”字的一种用法,自然分出来,变成“的”字。但终不能完全丢弃那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得”字。现在我们研究了这两个字的变迁沿革和他们所以变迁沿革的原因,知道了“的”“得”两字所以乱用,完全是一种历史的“陈迹”,我们便可以依着这个自然趋势,规定将来的区别:

(1)凡“得”字用作表示可能的助动词,一律用“得”字。

(2)凡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的“得”字,用来引起一种状词或状语的,一律用“的”字。

有了这几条新规定以后,这两个字便可以不致胡乱混用了。(现在“的”“底”两字所以闹不清楚,只是因为大家都不曾细心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发生的原因。)以上我说研究文法的三种方法完了。归纳法是基本方法。比较法是帮助归纳法,是供给我们假设的材料的。而历史法,是纠正归纳法的,是用时代的变迁一面来限制归纳法,一面又推广归纳法的效用,使他组成历史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