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幼名学乘,浙江余姚人。因敬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更为绛,号太炎。
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
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兼向黄以周、高学治、谭献等着名学者问学,深造七年。
甲午战争后,“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同时,开始涉足西学,觅取“学理”。戊戌政变后,因参加维新运动遭通缉,逃到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成为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音韵学各方面功力扎实的学者。
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章炳麟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1897年1月,到上海梁启超等创办的《时务报》任编辑,并发表文章主张学习日本、联合日本,倡议变法维新。他因在学术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存在着分歧,不久离开《时务报》。
1897年4月,他任《经世报》主编,该报以介绍国内外大事及新学术、新知识为主,并译载外商报纸文章,宣传西学,章炳麟曾着文强调教育、宣传对变法的作用,同时他又兼任《实学报》的总编辑、《译书公会报》的主笔,积极将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介绍给国人。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沙俄出兵占领旅顺港,章炳麟上书李鸿章,提出联日抗欧,挽救时局的主张,不久,受张之洞之邀到武昌,经办《正学报》,但张是个表面维新的洋务派官员,两者不容,章炳麟只得离开武昌,到上海担任《昌言报》编辑,他在报上介绍西学,宣传变法,并发文痛悼戊戌六君子,因清政府四处搜捕维新派骨干,他不得已逃往台湾,同年,他到日本,与孙中山相识,接受了革命排满的思想。
1900年他参加上海维新派的张园集会,曾一度加入唐才常发起的中国国会,后因不满于中国国会一面排满,一面要求光绪帝复辟的主张而退出了该会。
1901年,章炳麟赴苏洲东吴大学任教,因继续发表仇满文章遭到清政府当局追问,只得再次逃往日本。
1902年4月,他孙中山支持下,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悼念明朝亡国的惨事,号召爱国青年铭记亡国之恨,使反清革命的影响在国内迅速扩展开来。
同年,他回国,为上海广智书局润色修饰译着文稿,次年到爱国学社任教,他把这里当作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的讲坛,他还撰写了着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指斥为贪恋荣华富贵之人,强调革命必须经过血战。此文发表在《苏报》上,并出版了单行本,广为流传,他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称其为“义师先声”。
由于《苏报》激烈的反清立场,清政府于1903年勾结租界当局,逮捕了章炳麟等人,章炳麟在狱中仍撰文痛斥清政府,并绝食7天,以示抗议,后被判刑监禁3年。
1906年章炳麟刑满出狱后,东渡日本,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这一时期是他为报刊写作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他写了58篇文章,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民生主义,介绍了大量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着作,同宣传立宪保皇的改良主义机关报《新民丛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些战斗文章极大地激励了国内进步志士的斗志。
因此,1908年清政府勾结日本当局勒令该报不许再刊登所谓破坏治安的文字,迫使该刊停刊。但这一时期,章炳麟思想上已与孙中山产生了分歧,不愿多宣传民主、民生主义,文字也充满学究气,加之在办报经费上对孙中山产生了误解,故当孙中山另派人筹备《民报》复刊时,他发文攻击其为伪《民报》,造成恶劣的影响。
1910年他从同盟会中分离出来,另组光复会于东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到上海,又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版机关刊物《大共和日报》,攻击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并与立宪派组成统一党,拥护袁世凯,1912年统一党又与其他组织组成共和党,与同盟会对抗,违背了革命的初衷。
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后,章炳麟如梦初醒,向袁世凯递出辞呈,被袁世凯软禁,直至1916年袁去世。1917年,章炳麟参加了护法运动,担任广州护法军政府秘书长,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退居上海,从此思想消沉,很少参加政治活动。
五卅运动后,章炳麟鼓吹尊孔读经,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政策,主要精力用于讲学和整理中国文化遗产上。1934年他迁到苏州,设国学讲习会,以讲习为业,并创办《制言》半月刊,成为国学大师。他仍不忘政事,曾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为“阐扬国故,复兴国学”,在苏州再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1936年冬春,于章氏国学讲习会授《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学略说》,俱有讲演记录刊行。夏,给国学讲习会学生讲完《尚书》。
章炳麟于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鲁迅曾写了文章追念他,表彰他早期对革命的贡献,而批评他晚期的沉沦。他一生着述400余万字,收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等书集中。
章炳麟长期从事学术着述和教育工作,发表过大量学术论着,对中国近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均有贡献。
章炳麟在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在古韵的研究上,对王念孙、江有诰的古韵分部进行了修正,在江有诰古韵分部基础上,又分出一个至部、一个队部,定为23部,这对后来学者进一步确定古韵分部有重要参考价值。
章炳麟以前的古韵研究大都在韵部的分合上下功夫,审音能力强的学者对古韵某部大致读什么音有自己的看法,但除戴震以外,从未有人明白地说出来过。章炳麟是用汉字描写古韵音值的第一位学者。
在古纽的研究上,提出了中古娘日二纽上古归泥纽的看法。章炳麟是第一个对古纽有系统认识的学者,在《国故论衡》中列有“纽目表”,把古纽定为5类21个。此外,他继孔广森之后,进一步提倡阴阳对转、旁转的学说,创造了《成均图》。人们往往不满意他的《成均图》和对转、旁转说,因为它造成了无所不通,无所不转。但是应该指出,章炳麟的通转说与孔广森的通转说不同。孔广森通转说为古韵分部服务,章炳麟利用通转说来解释文字的转注、假借以及“孳乳”的现象。这是他作《成均图》的真正目的。
章炳麟关于音韵学的见解,集中反映在他的《国故论衡》、《文始》两部书里。另外,他的《新方言》是利用音韵学讲方言词汇唤起民族自尊心的带有宣传革命精神的书。
章炳麟对待治学就像对待革命一样,充满激情,百折不挠。因为,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化用弘一法师的一句名言“念佛不忘爱国,爱国必须念佛”,太炎先生则是“革命不忘治学,治学必须革命”。黄季刚在《太炎先生行述记》中说:“其授人国学也,以谓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故勤勤恳恳,不惮其劳”。
令人称道的是章炳麟的胸怀,为革命能抛弃私谊,为国学能不计前嫌。刘师培的汉学修养和才华很为章炳麟欣赏,他变节投靠两江总督端方曾令章炳麟惋惜,他捏造伪证、落井下石更令章炳麟愤怒。但是,当1911年刘师培随端方逃往四川被革命军拘留之时,章炳麟则多方营救,发表宣言:“今者文化陵迟,宿学凋丧,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之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者,谁之责耶?”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章炳麟当之无愧。
在中国近代史上,章太炎是革命先驱,也是国学泰斗。历史学家侯外庐说:“章太炎对于中国学术文化遗产的论述十分丰富。他是古经文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是儒家传统的拆散者。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