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10

第110章 第一百〇九章 “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由于神农架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特殊,当地人们深受传统观念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所以至今还流行着一种极其古老、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丧俗。

村子里有人办丧事,按照当地习俗,凡是前往吊丧的亲朋好友,手里都要拎一串鞭炮,临近丧家大门时,把鞭炮燃着,边走边响(如同行的人较多,便自觉地按先后排成长串,一进入村子,依次燃炮),主人听见炮声,便走出大门迎接。吊丧者进入庭院,先是茶、烟招待,不多时,入席饮酒、进餐。根据当地丧俗,如果是老人逝世,便以丧为喜,办的是白喜事,因而席间主客均喜笑颜开,毫无拘束。尔后,由主人把来客带进灵堂,观丧礼,听丧鼓歌。神农架人讲,惟有料理老人的丧事才能打丧鼓,唱丧歌。他们认为老人“老死”方可“轮回转生”或“升天成仙”,因而称丧事为“白喜事”,操办时与办红喜事一样,既隆重又热闹,正像丧鼓歌里所唱的“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笔者在神农架实地考察时的一个晚上,当地松柏镇堂房村正好有一大户人家为死去的老人办丧事,有幸亲临现场观看了丧礼,听了打丧鼓和唱丧鼓歌。一时被古朴、苍凉、悲壮的歌声和节拍明快、和谐、自然的锣鼓声深深地吸引住,使我沉浸在肃穆、庄严而欢乐的气氛中。这可说是神农架古代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打丧鼓,唱丧歌,是神农架丧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沟通亡灵与祖先的中介职能。在丧俗仪礼中唱的丧鼓歌又叫做“代思歌”或“打代思”,其意思是歌者代替死者亲人追思亡人或追悼亡人。这种丧礼仪式歌,音调悲壮苍凉,带有远古时代祭祀仪式中歌、乐、舞融为一体的痕迹。显然,这和古代“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与祭祀歌《九歌》有着渊源的关系。实际上,是古楚风的再现和延续。正如《郧阳府志》里所说的:“俗尚楚歌。”(神农架原属于郧阳府管辖之地)。

鄂西北一带,丧俗中唱丧鼓歌或丧歌,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习惯和不同的演唱形式,大体分为“坐丧”、“跳丧”和“转丧”三大类。坐着唱的称为“坐丧”;边歌边舞者,称为“跳丧”;一人击鼓领唱,二人各执一钹敲打,帮腔唱和,缓缓绕棺而行者,称为“转丧”,亦称为“绕灵”。我在神农架所看到的是后者,即“转丧”,亦即“绕灵”。这种丧鼓歌,是从古代追思亡人功德,祝告亡人升天,为后代祈福的“祭祈歌”延续下来的丧礼仪式歌。

神农架丧俗中所演唱的丧鼓歌,就其内容来看,涉及的范围较广,死者的经历、生前的喜悦、痛苦、遗愿,家人对死者的评价、祝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英雄豪杰、能工巧匠以及天堂地狱的神灵鬼魂、人间世事、山山水水、虫鱼鸟兽等,均成为歌唱的对象。总之,古老的丧鼓歌,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悼念死者,超度亡灵,引魂归宗。同时表现了神农架人对自然、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也曲折地反映了原始时代所产生、遗留下来的灵魂观念和鬼魂观念。

神农架打丧鼓、唱丧鼓歌的习俗源于何时?当地歌师和一些老年人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源于庄子的“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不哭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有的说,源于屈原沉江,人们为招其魂而唱《招魂歌》或《招魂曲》(至今在湖北秭归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招魂歌》);也有人认为源于远古时代孝子守尸时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孝歌(原为《弹歌》,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收入。笔者认为它不是孝歌,而是“猎歌”)。我认为,不管以上的看法是否可信、可靠,从神农架丧俗中所演唱的丧鼓歌的原始形态、内容、古朴的遗风来看,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了丧俗就有了它,它的产生与古书上所说的“昔楚国南郢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汉王逸:《楚辞章句》),“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汉班固:《汉书·郊祀志》)有关。由此可见,神农架的打丧鼓,唱丧鼓歌习俗,是一种古老的风尚,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神农架办丧事演唱丧鼓歌。其规模有大有小,贫苦人家多从简,有钱有势的高门大户,则搞得隆重而热闹。院子里搭篷张灯,灵堂布置讲究,并设宴招待来客。至亲好友,多送重礼或大礼。如幛、较多的现钱等;一般人家或经济较困难的左邻右舍,送一般礼品或少量的现钱。对丧家来说,规模越大,吊丧的人越多越好,说明丧家有名望,众乡亲看得起他,因而感到高兴、体面。至于办丧事演唱丧鼓歌的期限,以往根据丧家社会地位的高低,名望的大小而定。有长有短,一般丧事,演唱一夜;社会地位高,名望大的丧家,演唱数夜,以至半个月。今天,绝大多数的丧家演唱一夜,顶多不超过三夜。到丧家演唱丧鼓歌的歌手或歌师较多,他们轮流出场。由于演唱丧鼓歌的大多是邻近村舍的歌手或歌师,唱技较高,经验丰富,生活阅历深,知识较广,在群众中都有些名气,所以演唱丧鼓歌又是一种具有比赛性质的歌咏盛会。听唱丧鼓歌的群众特别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灵堂往往挤得水泄不通。对听者来说,办丧事演唱丧鼓歌是难得的欣赏高水平歌唱的良机,听众往往从傍晚一直听到深夜。因为听者被演唱的丧鼓歌所吸引,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又不时地被演唱中谐谑、打趣的情节引起大家一阵哄堂大笑,所以他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很少有人感到疲倦,也不想较早地离开歌场。神农架丧俗中演唱的古朴的丧鼓歌,直到今天还如此有魅力。这般为群众喜爱,正说明神农架丧俗中所演唱的丧鼓歌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强有力的艺术力量,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神农架长期积淀下来的古老的民俗文化,至今仍然放射出光彩,继续陶冶着神农架人,给他们以欢快、乐趣和力量。

神农架丧礼仪式一开始,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鼓、钹响后,歌师们便围绕棺木边走边唱起《开歌路》、《歌头》等这类丧鼓歌的序歌。如《开歌路》: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孝官请我歌鼓二人开歌路。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歌郎来到此,擂动三阵鼓。

自从今日开过后,

此时就要开歌路。

歌路非是容易开,

捡起锣鼓汗长流。

夜静更深,月明星稀,

丧前点明灯,正要准备开歌路。

开个长的深夜静,开个短的不得到天光,

开个不长不短,早伴亡者上天堂,

一开天地水府,二天日月星光,

开了歌路转了鼓,

救苦救难来相助。

一进门来往里走,

要与亡者一杯酒。

这首丧礼仪式歌,从“日吉时良”唱到“要与亡者一杯酒”长达一百多行,既是丧礼仪式的序幕,又是丧礼仪式歌的前奏。其内容非常丰富,讲到“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历代君主”、“禹王疏九河”、“彭祖高寿”等,批判了“纣王乱朝纲”、“门神”、“恶人”、“孤魂野鬼”,以及象征“恶人”的“青狮”、“白象”等。另外,赞美了标志吉祥的“凤凰”、“画眉”、“阳雀”等。最后唱到“歌郎”对孝子的安慰和对亡人的祝愿。《开歌路》,也就是“开路歌”,以它为亡人打开一条平坦道路,让亡人顺顺当当,高高兴兴地离开人间,走进另一个世界——天堂,使孝子尽到孝道,让亲友心安。

总之,神农架的丧俗是以丧为喜,哀而不伤,悲而不惨。在丧礼仪式中所演唱的丧鼓歌浓缩着神农架的初民们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宗教意识,各种信仰、观念,并从多方面,具体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神农架古朴的丧俗。正如法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学家拉法格谈到民间歌谣时所说的:“歌谣是人民科学、宗教和天文的知识的备忘录,是人民的各种信仰、宗教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看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文论集》,罗大同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