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32

第132章 人间自有真情在

《玛纳斯》实际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诗史,又以浓烈的抒情风格著称于世。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从12世纪末直至明代,长期受异族的蹂躏。先后受辽国(契丹)、喀拉汗国(黑汗)、西辽(黑契丹)、蒙古(元)以及蒙古族察哈台后裔的统治。明代,被蒙古瓦剌(后为准噶尔)贵族所迫,双方有过激烈的斗争。柯尔克孜人被迫向西南方向迁移。《玛纳斯》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表现他们世代与契丹人、卡里玛克人(即瓦剌)的斗争。

开篇,史诗糅进了几种与族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其中一则说,远古时,在普舍维尔地方,有一对兄妹,一天,在山上游玩,走进了不远的山洞。山洞里住了一群快乐的年轻人,他们兄妹便和大家一块儿玩耍,不巧被圣人发现,认为兄妹二人的行为破坏了圣规,禀报了国王。国王将兄妹二人处以绞刑,把尸体烧成灰,撒进河水。河水流入国王花园的水池,恰逢国王40个女儿在池中沐浴。她们忽然听到从水里传出来一种声音:“冤枉!冤枉!”她们出于好奇,便伸手摸了一下水中的骨灰。以后,她们都怀孕了,国王下令逐出国境。其中,30个姑娘向右转入山区,即后来的右部;10个姑娘向左转入平原,即后来的左部。所以史诗《玛纳斯》常用“40”代表多数,“40”成为既神秘又神圣的数字。

族源传说只是作为民间诗人的穿插,并不是《玛纳斯》的主体。它的主体是玛纳斯家族8代的英雄事迹,也是12世纪末至18世纪柯尔克孜族历史的缩影。每一代英雄事迹为独立的一部,8部之间有严格的顺序,给人厚重的历史感,贯穿了历史发展的线索。

柯尔克孜族热爱《玛纳斯》,是因为这部史诗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相关。这部史诗与《格萨尔》、《江格尔》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从第二部《赛麦台依》开始,第一部《玛纳斯》原有的英雄主义逐渐微弱,昔日的威严、战斗、主动突击、征战、胜利、缴获大量的战利品等等激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复仇、苦难与被动的抵抗。发展到第四部《凯耐尼木》,虽然主人公对内对外征战不已,然而阶级矛盾也愈益显著。民族纠纷和阶级矛盾相互纠结,悲剧色彩到以后的几部,更是有增无已,转化为有近代色彩的英雄叙事诗。

部《玛纳斯》体现了从英雄史诗到英雄叙事诗的过渡,所以既有前者的恢宏壮阔,也有后者的抒情性,达到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史诗的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

广义的《玛纳斯》指8部而言。能唱完8部的只发现一位,叫居素甫·玛玛依(1918~?)。前苏联境内只有前3部。狭义的《玛纳斯》指第一部,占四分之一的篇幅,5万多行。仅从这一部便能感受到,时而激愤和慷慨悲歌,时而缠绵,如泣如诉。

第一部的主人公玛纳斯,是玛纳斯家族的第一代英雄。他的祖先最初居住在叶尼赛一带,自从他诞生以后,历经战乱。他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出生、少年磨炼、征战、负伤牺牲。

在他尚未出世之前,卡里玛克人的汗王阿牢开从占卜师那里得知柯尔克孜人中要降生一位盖世英雄。阿牢开把这一消息迅速报告给大汗秦额什(即成吉思汗)。秦额什立即传令,每五户柯尔克孜人之中派一名侦探,对所有的孕妇行剖腹检查,一天便杀死了5000.玛纳斯刚出生,便一手握血,一手握油,右掌并有“玛纳斯”字样,人们知其不凡,用一条小狗换走了婴儿。他就这样在众人的保护下,隐姓埋名,长成少年。

他6岁放牧,9岁能跨马征战。为人慷慨好施,得舅舅巴里塔的帮助,找到了辅佐他的巴卡依老人。目睹卡里玛克人的种种暴行,决心要推翻异族的统治。集合了40(即很多)名勇士,把分散的60个部落统一成柯尔克孜族的雏形,并联合其他受欺压的弱小民族,为他以后的英雄事业创造了条件。

他一生进行了七次出征。前六次都取胜,壮大了力量,增长了财富。这六次是:征服卡里玛克人强悍的首领空托依;攻打卡里玛克的肖鲁克汗;赶走别特巴克套地区的巴迪阔里汗;与哈萨克人联合,在阿拉尼克会战,共同征服卡里玛克人;向塔什干进军;为帮助游牧的克依巴人,赶走了统治他们的卡里玛克人秦阿恰。

第二次得鲁肖克汗的公主娜克拉依为俘,纳为美人;第三次的出征途中,与居住在布哈拉的卡拉汗的公主卡妮凯邂逅相遇,一见倾心。第四次被打败的兑汗的女儿卡拉别尔克也是英雄,她曾发誓只嫁能战胜她的人。她不顾玛纳斯的拒绝,一直尾随到他的家乡撒马尔汗,当了他的美女。第五次出征取胜以后,柯尔克孜人过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安定生活,并进行了大迁移,从撒马尔汗搬到了塔拉斯定居。

这六次战争,一次比一次激烈,规模越来越大。正因为极端野蛮的民族迫害,才使乡亲们甘冒杀身之祸的危险,把襁褓中的玛纳斯保护下来。玛纳斯带着整个部落(族)的深情、重托和希望,走上了征途。强烈的民族恨和民族情,两种对立的观念统一在玛纳斯身上,培育了他特有的英雄的情感世界。恨,是刻骨铭心地恨;爱,则爱得比别人更热烈,更疯狂,更不可抑制。

玛纳斯不像江格尔,出生不久便成了孤儿,也不像格萨尔,因为家族内部的权势之争而度过十几年的底层生活。他比他们都幸运。他不但在众人的挚爱、帮助下正常地成长,成年以后,他还有一位非常贤惠、聪明的妻子,有以他为首的40勇士、内七汗和外七汗的英雄集体,才使他六次出征顺利地达到目的。

卡尼凯风姿绰约,静穆多情,恰好与玛纳斯的刚强、粗暴相映衬。由于玛纳斯的误会和他轻信谗言,他们之间的爱情多次发生波折,并轻率地将她抛弃。但是卡尼凯总是不亢不卑,冷然自尊,内心深处从未泯灭对玛纳斯的感情。她通情达理,办事干练,上尊老,下爱民,从不用甜蜜的语言去打动君王,而是全心全意为柯尔克孜人和玛纳斯的事业尽力尽忠。她使玛纳斯为之折服。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卡尼凯是惟一的女性,她的意见得到全体汗王赞同。玛纳斯牺牲以后,又以母亲和祖母的身份,活跃在史诗的第二部、第三部。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姿态,都充满了对丈夫、对家族、对本部落的爱与情。她并不主张玛纳斯冒险进行第七次远征,但是当玛纳斯一旦决定以后,她毅然建议打开金库,补充军需。玛纳斯受重伤回塔拉斯,她潜心医治;君王逝世以后,又为他选择理想的墓地,建造精美坚固的陵墓。在艰难的条件下,把儿子抚养成人;团结幸存的勇士们,重振玛纳斯的未竟之业。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谈到史诗时,曾说“史诗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某一确定的民族的世界”。卡尼凯就是在柯尔克孜人这一“确定的”民族世界里所成长起来的女性。她有自己特殊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卡尼凯,就是柯尔克孜女性的世界。

玛纳斯的40勇士中,有威震四方的楚瓦克、机智英俊的阿吉巴依、忠心的色尔阿克和色尔克……他们来自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好几个民族。所谓内七汗、外七汗即与玛纳斯建立联盟的汗王们。

史诗第一部的上半部,便主要是叙述玛纳斯的出生、成长、统一部落、建立联盟、壮大实力、六次出征得胜,以及他向卡尼凯的倾心、求婚、结婚。继而为第七次远征做准备。玛纳斯的英雄事业蒸蒸日上,一片兴旺景象。

玛纳斯在进行第七次远征之前,有一次重大的结盟活动,即与阿里曼别特结为同乳兄弟。这是一位克塔依的王子,祖先是克塔依的汗王之一,他是第八代。在他这一代,克塔依最大的汗王叫艾散汗。此人优柔寡断,软弱怕事,受制于卡里玛克的汗王空吾尔。空吾尔的领地叫康卡依,离克塔依的京城贝京不远。空吾尔常借故向艾散汗进行勒索,要求艾散汗交给他20位将军,90头骆驼,90匹马以及大片土地。艾散汗都如数照办。

阿里曼别特原名左少亚,家乡就在贝京。他有幸福的童年,有辉煌的宫殿和优美的花园。每当他外出回家,被众人簇拥坐着金辇。18岁那年,他学艺三年期满返乡,发现在自己的土地上,布满了卡里玛克人的棚圈和牛羊。艾散汗听不进他的意见,他被迫放弃汗王位置,远走他乡。最初跟哈萨克的汗王阔克确结盟,改名阿里曼别特。哪知阔克确贪杯忘情,阿里曼别特不甘忍受屈辱,再次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这一次流浪达10年之久,而立之年才与玛纳斯相遇,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他是王子,有治军治政的才能,高贵的出身,使他傲岸世事,不愿向任何人屈服。但玛纳斯却要求对方把自己当尊王对待,先行人臣之礼,然后再结盟。他向勇士们交待说:“如果他不下马来请安,我就叫你们身首两处。”高傲的阿里曼别特深深理解,这是命运的安排,不得不屈尊跪拜,使君主心花怒放,离座起身。

两英雄结盟成为全柯尔克孜人的大事。玛纳斯的父亲加克普,一变往日的吝啬,特别当他领会到阿里曼别特对玛纳斯有多么重要以后,真是慷慨大度,交出了一切,包括他经营了一生的全部家产。他不辞劳苦,为义子去求婚,又为义子举行了在规模上远远超过玛纳斯婚礼的仪式。玛纳斯的母亲绮依尔迪本来就是玛纳斯事业的第一个支持者和理解者,当她见到阿里曼别特时,那一对神奇的乳房便突然胀疼,奶水如喷泉,让亲子和义子吸吮。因此,玛纳斯与阿里曼别特从此便成为同乳兄弟。

阿里曼别特以一位外族英雄的身份,被玛纳斯委以重任,担任了第七次远征的统帅,即向他的家乡贝京进军,目标是驱逐康卡依的卡里玛克汗王空吾尔。从塔拉斯到贝京,地形复杂。第一条路翻山越岭,需要5个月的时间到达。第二条路,有敌人的重兵严加把守,或消灭敌人,或是被打败。第三条路,有崎岖的山路、深险的峡谷,不能骑马,只能步行,因为可怕的深水潭,常吞噬行人。第四条路特别难走,山高路远,云雾,3个月才能到达。第五条路是大戈壁。这几条路,即使智慧长者巴卡依也掌握不好,全军只有阿里曼别特熟悉。他身为统帅,严格整顿军纪,身先士卒。一进入贝京地区,便成功地袭击了敌人的马群,侦察清楚了敌情,初战便获得很大的胜利。加以艾散汗属下的将军们,反对与康卡依结盟跟柯尔克孜人作战,这就使艾散汗不得不议和。就在议和的过程中,艾散汗却放走了柯尔克孜的主要敌人空吾尔。空吾尔利用玛纳斯的麻痹轻敌,暗中挖了一条长长的地道,从康卡依一直通到玛纳斯的军营。在一个无月的暗夜,他从地道潜入,向玛纳斯后脑劈进了一只浸泡了毒液的钢斧。又找到阿里曼别特的师兄什普先依达尔,追赶玛纳斯撤退的队伍。此人箭术有奇技,不仅百发百中,而且专射对方的头颅和眼睛,凡被他射中者,无不丧命。空吾尔偕他追上护送玛纳斯的队伍以后,双方恶战了15个昼夜,这个射手连续射死了玛纳斯的5员大将。其中,也有阿里曼别特,他是为救楚瓦克而丧身。柯尔克孜人失去了栋梁,形势突变,就连英雄们的骏马都眼泪汪汪,昂首悲鸣。

盖世英雄玛纳斯失去了那么多亲密的战友,犹如没有了翅膀的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他在重伤之际失去了盟兄弟阿里曼别特,不由大放悲声:

阿里曼别特,

你是一团火,

曾经给予我多少勇气。

如今火焰已经熄灭,

我好像断了手臂和脚趾。

如今,我的盾牌已经碎了,

叫我如何对付凶恶的仇敌。

一部柯尔克孜族史诗,却用大量的篇幅,以不可抑制的深情,歌唱一位外族的英雄;用最具才华的语言,报偿了一位外族兄弟的深情厚谊。这正是苦难中的弱小民族对团结和友谊的渴望。史诗用了无以数计的感人肺腑的诗句,吟诵民族之情,父母之情,夫妇之情与兄弟之情。可见,无情未必真英雄。

三大英雄史诗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某些人文科学价值。其中有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反映,但史诗并不就是民俗。因承蒙主编热情相约,权且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