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138

第138章 雕塑绝唱酥油花

年1月12日上午10时,“青海塔尔寺酥油花艺术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开幕式。西大厅里,四炉煨桑,青烟袅袅,柏香四溢;81盏酥油银灯,圈了个半弧,闪闪烁烁;酥油花“文成公主进藏”一字儿排开,璀璨耀目,争奇斗艳。热情的观众川流不息,赞不绝口;好奇的中外记者团团围住阿嘉活佛和工作人员,问长问短,喋喋不休。请问,这是用食用的酥油制作的吗?请问,这是“花”吗?当他们得到意想不到而又十分满意的回答后,情不自禁地说:太绝了,真神了!一位首都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观。”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欣然挥毫,赞之曰:“藏族佛教艺术之瑰宝!”

酥油花的由来

酥油花的由来,有许多美好的传说。相传,释迦牟尼生前曾做一梦,梦见天花乱坠万象集于一案,梦醒知为昙花一现,后来各大寺院均于此日献花灯,相传至今。还有传说说,这个梦不是释迦牟尼做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格鲁,意为规善。由于该派戴黄帽又被称为黄帽派,或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光大佛学,聚集了近万名僧人,于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萨大昭寺组织了一次发愿祈祷大法会,在此期间宗喀巴做了个梦,梦中荆棘变成了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醒后为了再现梦境,宗喀巴组织僧人,用酥油塑成各种花卉树木奇禽异兽,连同无数酥油灯一起供奉在佛前,此后一直延续下来,形成民间的节日,称为“觉阿却巴”,意为“(正月)十五日供奉”,俗称“灯节”。这两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酥油花的制作是由梦而引起的。

还有两种传说。一种说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像,供奉在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奉献了供物。按照佛教的传统,佛和菩萨的供物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熏香和明灯,因时值冬日,鲜花无处寻觅,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供奉在佛像前参见《塔尔寺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从此相沿成习,品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另一种传说说这尊佛像带去后一直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后,给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前面供了一束“酥油花”。酥油花由此而产生了苗滋庶、李耕、曲又新、罗发西《拉卜楞寺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从这两种传说的内容看,酥油花的起源是由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佛像而促成的。

在这四种传说中,第二种和第四种与宗喀巴有关,第二、第三和第四种与文成公主进藏有关,而四种都与敬佛信佛有关。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传说,乃至后来的种种酥油花制作及其活动,是历代藏族人民对所信仰的佛教的虔诚,对宗喀巴的敬仰,对汉藏和睦相处的向往,是藏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呢?我们是否可以假定文成公主进藏的公元641年,或是宗喀巴建立祈愿大法会的1409年就有可能是酥油花产生的契机呢?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那么酥油花历史之悠久就可知了。

《西宁府志》中说:“月当空,耳边箫鼓丁冬。彩架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有人物,楼阁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夺天工。”《西宁府续志》中说:“西宁府所属各寺院,每岁元宵节,皆燃酥油花灯,其中灯最多而花样最奇者莫若塔尔寺。”可知在当时,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说酥油花以塔尔寺“最奇”,意味着酥油花不是塔尔寺独家仅有,塔尔寺建寺的明代嘉靖年间也不会是酥油花产生的上限。但这两段文字却说明酥油花的产生不会晚于清初而只能在前。那么,酥油花始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由于塔尔寺处于汉、藏杂居之地,藏历和夏历时间上又相接近,“觉阿却巴”很早就“随风入俗”和汉族的元宵节结合在一起,所以酥油花在表现内容和审美情趣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和科学的工序。寺上有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地方,一个叫“上花院”,一个叫“下花院”。两个花院的阿卡艺人多数是藏族,也有土族和蒙古族。他们从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技术,一直到老。那些具有高超技艺的酥油花专家,即使年老不能亲手制作了,也要带徒传艺,或做艺术指导。两个花院的制作带有竞赛性。每年夏历十月开始筹划,来年正月十五前方能告竣。两院艺人恪守规则,既不偷觑,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时才得见“庐山真面目”。

酥油花的制作分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内容精心设计,用草束麻绳等物扎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骨架”。这骨架,既是稳定的,又是随意的,其巧妙之处非经长时间的反复习练揣摸难知其一二。其次是做初坏。用特殊处理过的酥油再加进适量的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加莫勒”加莫勒:藏语。意为有特殊用处的酥油。然后裹贴在骨架上。这个制坯环节非常重要,大小比例,结构造型,都要符合总体设计的要求,稍不合适,就须返工重作。再次是敷塑。用纯净的白酥油揉进各色矿物颜料,反复碾压搓拉,加工成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材料,仔细地敷塑在制好的初坯上,完成各种形象的塑造。若是塑制鲜嫩娇柔的花朵叶片,或是玲珑剔透的玉饰宝玩,则直接使用彩色坯料一次塑成。为了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人的体温而融化变形,艺人们在摄氏零度的工作环境中,还不时将手放进雪水中降温。如果没有对艺术孜孜追求的精神对信仰的无比虔诚,是很难做到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在对那些需要特别处理的部位描金饰银做些必要的点缀和晕染后,按总构图要求,用一根根细铁条将它们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高高低低,件件悬空,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使观赏者处于一个最佳的仰视角度。这样,一架酥油花的制作就完成了。

酥油花的特点及表现内容

酥油花不同于泥塑、面塑、腊塑,也不是一般的组塑。它用红坯料塑花,黄坯料点蕊,绿坯料状叶,白坯料布云,黑发、皓齿、粉脸、丹唇,处处件件鲜艳逼真,自然柔和,表里一致,不是只在表面涂颜着色所能相比的。在某些方面,和京津的面塑有点相似。一架酥油花,动辄人物走兽百计,亭台楼阁十数,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虫鱼,个个神形兼备,细致入微;花瓣的深浅纹理,树叶的薄厚脉络,人物的喜怒哀乐,山川的曲折回叠,表现得细腻传神,惟妙惟肖;更为奇妙的是,把地跨几万里。时逾数十年的十数个故事情节,纵横交叉,安排在一个画面里,构成一个典型的场景,打破了时空界限,分而不断,繁而不乱,浑然一体,犹如一部浩繁复杂色彩缤纷的立体的历史长卷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这是一般的组塑望尘莫及的。

如表现唐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进藏完婚的酥油花《文成公主进藏》,在长不足5米高不满2米的空间里,塑造了聪明美丽的文成公主,豁达大度的唐太宗,英武卓见的松赞干布,机敏睿智的禄东赞,以及其他的200多个人物和为数众多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桥梁。整个雕塑分三大部分,大致上右边是唐朝京城长安,左边是吐蕃王都逻些,中间是主佛文殊菩萨。从右向左设置了九个场景,表现了“三难婚使”、“许婚赠礼”、“辞别长安”、“过日月山”、“柏海迎亲”、“逻些完婚”和“敬珍珠佛”等即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连的7个故事。构思之巧妙,气势之宏大,令人赞叹不已。

酥油花表现的题材内容极为丰富。过去主要是藏传佛教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莲花生本生故事》、《智美更登王子的故事》、《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和《空行母卓娃桑姆的故事》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酥油花的题材也更为广泛,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和贴近生活的作品,如《开国大典》、《开山修路》、《学文化》、《喜鹊踏梅》和众多的盆景。

塔尔寺无愧是藏传佛教的圣地,酥油花也无愧是塔尔寺“艺术三绝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和壁画。”之冠。它不论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工艺制作技法上,还是在结构处理、表现方法,以及规模气派艺术风格诸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数百年来,一代代阿卡艺人继承了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汲取其他民族艺术的营养,融会贯通,探索创新,追求不懈,使酥油花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现在这样绝伦逸群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酥油花是雕塑艺术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