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20

第20章 米脂人过年

陕西米脂县地处群山起伏的黄土高原中部,是边塞战略要地,有名的古战场。历代不少文武大员在此驻扎生活过,远有秦大将蒙恬、汉丞相灌婴、宋代大文人沈括;近有毛主席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在此居住四月之久,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大战。历代名人、武将把各地文化带进米脂,促进了米脂文化的发展。生活在这儿的广大农民一年到头在黄土山爬上爬下忙忙碌碌辛勤耕耘,到了年底,才将一年忙于农务生计而积压着的精神文化生活浓缩在过年的各种民俗文化中。

米脂人看重过年。每到腊月便忙碌起来,备办各种年货,屋里屋外铺的盖的用的都要清洗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积极准备各种年节用品,与平时的俭朴形成鲜明的对比。食用肉类有猪、羊、鸡肉等。面类有麦面、糜子面(俗称“黄馍馍面”,色泽金黄,馍里包上用豇豆、云瓜、枣煮拌而成的红黑色馅,异常香甜,春季冷食最好)、糕面(“九谷面”、“软米面”两种,过年专吃油糕、包馅的糕荚、枣糕。糕是必须吃的,因“糕”即“步步高”,“糕荚”即“节节高”,表示一年更胜一年好)、黄酒面(又称“米酒面”,贺敬之《回延安》中“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说的正是)、杂面(豌豆、麦子面,面薄如纸,极细长,配羊肉臊子最佳)、还有荞面(吃),春麦面(吃扯面)等十来种。至于粉条、豆腐、活白菜(秋天移栽土山窑的鲜莱)、豆芽莱、花生、醉枣(八月取鲜嫩枣浸酒,放坛内密封,待到过年开坛,枣鲜红水灵,酒味清香,甜美可口)、瓜子等陕北土产应有尽有。米脂老百姓平时不重穿戴,因农忙土里来土里去穿不出个好样,到了过年就不同了,最清贫的人也要穿新衣服、净衣服,精神面貌大不相同。

腊月是过年的准备阶段,是最忙碌的时节,民语有“忙腊月,闲正月”。特别是家庭妇女不仅忙吃忙穿,还要忙各种民间艺术品的制作。她们和心灵手巧的姑娘们用夸张变形手法制作的布玩具,有老虎、麒麟送子、寿桃、公鸡、莲花桂子等等,色彩艳丽,工艺简洁,形象生动;还在台布、衣服、袜底、鞋垫等物件上刺绣花草、鹿、桃、富贵不断头等图案,近年在门帘、电视机罩、缝纫机罩上刺绣的图案更为新颖,工艺也大有提高。剪窗花也是她们的拿手好戏,一把剪刀,五颜六色的纸上任她们往来驰骋,丰富的想象,质朴优美的造型,出神入化。较复杂的图案有:五谷丰登、鹿鹤同春、连年有余(鱼)、福寿图、大团花、并蒂莲、雁传书等等,简单的有牡丹、石榴、龙、兔、鸡、牛等。制作“面塑”、“糕塑”(俗称“油炸炸”),也是米脂过年的习俗。妇女用面捏花花(蒸熟后点红着绿),也用糕面捏花“炸炸”入油锅炸,有蝴蝶、牡丹、腊梅、菊花等等,玲珑小巧,趣意盎然,工艺精巧,惹人喜爱。这面花、糕花大多是正月送给拜年的孩子,有的大型精制面花如麒麟送子等,还可挂在墙上赏玩,以讨吉祥。米脂女人以自己精湛的艺术劳动,为过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欢乐的气氛。

米脂人过年的礼仪风俗繁多。进了腊月便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像腊八(初八)要吃焖饭,焖饭用各种豆子、小米熬成稠饭,蘸上油、酱等制成的调料吃。出门的媳妇都要回来,不能再住在娘家,俗话说:“过一个腊八,记一个娘家爸爸。”腊月二十三“送灶君”,人们期望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去都要点香烧纸吃好的,如今有的已不点香烧纸了,但节日必须过。正如闹秧歌时唱的:“腊月里来二十三,我送灶君上天关。腊月里来二十四,纸糊灯笼四个字……”进了腊月不仅忙碌,讲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到了腊月月尽(除夕),把院里院外打扫干净,家门、大门等处贴上鲜红的对联、横批。大门上、院子里挂上灯笼,窑内贴上崭新的年画,屋里屋外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20年前贴对联处还要早晚按时点香、烧黄纸、打醋坛(醋倒在烧红的炭上,据说此乃醋坛神姜子牙,可驱邪镇魔。现代医学认为,打醋坛可杀菌防感冒),孩子们跟着一一磕头。对联下面放一块碗大的冰块,冰上放一点炭以驱邪。连吃饭时间都有规定,像除夕晚饭要在三炉香上灯后放炮开饭。这天一日三餐,早上吃油糕、糕荚、大烩菜,中午吃羊肉臊子杂面或,晚餐最丰盛,有吃“五葵”的(五碗不同的肉)、有吃“八碗”的(八碗不同的肉)、有吃十大碟的(十种不同的肉)、条件稍差的吃“三盘子”(三种不同的肉),附带还有几个下酒小碟菜及大烩菜、黄米酒等。现在有的人家吃“四四席”、“五葵十三花”,比传统吃法丰盛多了。有鱿鱼、海参,全鸡、全鱼等。所有好吃的除夕晚上都要上桌。喝酒是少不了的,有的猜拳喝酒,有的“打杠子”喝酒,还有的唱酒曲。酒曲是米脂饮宴中代替猜拳行令的歌,按照固定的曲调自由编词,如:“叫我唱来我就唱,走过那南阳到洛阳。拦羊嗓子回牛声,不怕众位笑我狂。一声唱倒那金銮殿,玉皇大帝也惊慌。”等等。这天晚上人们睡得很迟,吃喝说笑,放炮放花,大多通宵打牌、下棋、讲故事。彻夜不熄灯,预示光明;锅里放吃的“照锅”,一年不缺吃;门外立刀立棒“照门”,邪恶不进。名曰“守岁”。有的老农却不愿呆在家里享福,一个人踏黑静静走上黄土山“品山”,据说凭感性、气色就可品出来年庄稼收成的好坏以及村庄吉凶如何。最辛苦者是家庭主妇,饭后除清洗碗筷外,还得做许多零碎活,为孩子们在衣服上缝上红枣串子、红布包的炮和三角形的驱邪小布袋,保佑孩子一年平安。到了大年初一,人们穿着新衣服起得很早,首先放“开门炮”,意味着新的一年开门大吉,也是迎新“灶君”进门。接着小辈问父辈以上人“强健”。如:“妈妈强健!”“爷爷强健!”老者则回答说:“你乖着啦!”“你欢喜!”,并将崭新的“压岁钱”给他们(结过婚的不给,不是直系亲属的晚辈问候时,老辈一般也给压岁钱)。同辈要互问“过年好!”兄长如挣钱也会给弟弟压岁钱。对爷爷、老爷爷上辈不仅要问候,还要行磕头大礼。这天不向外倒脏水、垃圾,惟恐倒了福气。洗脸毕,早饭要吃“钱串串”或“元宝”,“钱串串”是用细长杂面和小米做的,金色的小米像钱一样沾在长杂面上如古代黄钱串。“元宝”即水饺,样如元宝,均预示一年四季有钱用。早饭后根据家族情况,一般长者如没比他大的直系亲属辈,便不出去拜年,其余人都要到亲近家族互相拜年敬老者。遇到拜年者中年龄大的应以烧酒、黄米酒,几个下酒小菜招待,有的还以水饺等饭招待。年龄小的应以醉枣、瓜子、花生、糖、油炸炸、面花等招待,压岁钱是少不了的。这天村庄里节日气氛空前,到处是红纸的对联,高挂的红灯,耳畔是孩子们的爆竹声,三五成群你来他往的欢笑声,礼貌的问候声和亲切的回答声。有的初二出门到较远处亲友家拜年。拜年礼仪一直延续到正月底,到处是友好亲善的气氛。

米脂过年的风俗礼仪讲究还很多,像正月初五要“送穷土”、“补穷窟窿”,炕底扫点土送了,窗子上糊点小洞,表示全年日子好过吃穿不愁。初六是小年,和大年除夕一样,不同处是不再贴对联贴年画了。初七和初一相同,不同处是拜过年的不拜了。初十是“十落客”,太阳不落就要吃毕饭,家里再不能发出做饭时匙碗相碰等响动,太阳落时到窑脑畔烟筒上听老鼠娶媳妇,据说真有人还听到唢呐锣鼓声哩。十四、十五、十六元宵节晚上要吃面茶泡饺子,转“九曲”,消灾难,免百病,活到九十九。九曲滩灯海五光十色,灿若繁星,男女老少、人来人往,唢呐声不断,火塔塔烟光冲天,天地间星、灯、月、火一色。十五晚家家户户院子里给神“打焰火”,敬神放炮。十六晚大门口“打焰火”放炮,让人在火上跷,谓跷百病。二十三坐娘家的媳妇都要回来,预示丈夫来年安好。正月月尽:“捏狼嘴”,要吃水饺或蒸饺,表示吉祥,不受侵害。二月初一要吃炒麻子(油麻,很好吃,表示“虫”),还要吃实心插枣的大黄馍(俗称“咬蝇子馍馍”,表示“蝇子”),以防一年虫、蝇叮咬。二月二是“龙抬头”,都要理发,寓意一年头脑清醒爽快好干事。

过年是美好的,给米脂人生活、精神文化带来了幸福欢乐,难怪老年人提起过年也面露喜色。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米脂人)童年也爱过年。这与米脂人平时生活清贫劳动繁忙不无关系。从以上“送穷”、“补穷”、“吃钱串”等,不难看出米脂人防穷怕穷的心理。

米脂人过年时的民间文艺娱乐活动形式也是多样的。到了腊月各村主办社火的人召集人开始排练“秧歌”等节目。秧歌队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多者不限,一半男,一半女(古时秧歌队全是男的,女的由男的装扮),队员执扇舞绸身穿红绿艳丽服装,脸上涂脂抹色。男人头上或扎英雄巾,或扎毛巾,腰系战裙,足登云靴。女的头上戴花或花环,穿戴鲜艳,足登花鞋。队尾一般跟着两个打扮古怪的老婆老汉,扭时洋相百出,令人捧腹大笑。秧歌队由举彩伞的领头,因受新秧歌影响,增加了斧头、镰刀等新内容。秧歌注重“扭”,妙在“活”,足踏鼓点,臂舒腰闪,洒脱活泼,优美大方。若是大规模的秧歌队,里边还可增加腰鼓队、高跷队、霸王鞭队及搬水船等。米脂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神、边塞军旅庆功和农民欢庆丰收,雄健古朴,充满阳刚之气。腰鼓队打腰鼓,身前身后打,腿下腰侧打,左旋右转打,时而奔放激烈,时而轻松自然,威武活跃,仿佛冲锋作战的战鼓,又似凯旋归来欢庆胜利的鼓乐。霸王鞭队人人手持二尺多长的彩色棍,棍上隔一节有几个活动的古铜钱,舞动起来响声大作,上下左右翻滚,仿佛持枪训练的兵团。高跷队人人脚下踩两根二三尺的棍,显得高大雄伟,表演时却十分灵活。搬水船一般由女的坐五颜六色的彩船,前后跟老艄公和小艄公各拿摇桨,老艄、小艄、坐船的三人边搬船边扭秧歌调换位置相戏,滑稽风趣。秧歌队须配备熟练的唢呐班和锣鼓打击乐手,与表演者配合极密切。鼓手用“雷神鼓”、“路鼓”、“落七锤”、“凤凰三点头”等鼓点指挥秧歌队行进和队形变化。根据不同场合,或以打击乐为主,或以唢呐为主。米脂唢呐由来已久,流传最广,乐技高,流派多,曲牌极丰富,名闻全区,它使秧歌队威风大振。秧歌队在伞头的引导下“走场”,可以摆成各种图案,有:“龙摆尾”、“五大洲”、“秦王乱点兵”、“八仙过海”等100多种。秧歌队从正月初二开始演到十六七,不光在村庄街头演出,还给村里百姓挨门挨户拜年演出。每到一户演出,伞头触景生情即兴自编秧歌唱词领唱,但全是赞美或祝福的。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鼓乐相伴,节奏鲜明,气氛热烈,锣鼓一止众队员和唱:“咳么依呀咳,一年四季保平安。”主人欢天喜地,捧出醉枣、瓜子、黄米酒、糖、烟等招待秧歌队。摆大场子时唱成段“套子秧歌”,有《三国数英雄》、《张良卖布》、《点菜名》等,有的是风情故事,有的述说历史事件,寓教于乐。米脂秧歌唱词,搬水船唱词,均系米脂民歌的一种类型,米脂民歌质朴、细腻,富于幽默,生活气息浓厚,人民性极强。包括风情小调、信天游、夯歌、搅煤号子、酒曲、儿歌、催眠曲等。这些民歌在米脂人的生活中一年四季离不开,过年更是离不开。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在村里开阔地带点燃四五个炭火塔“搬水船”(俗称“跑旱船”),老艄公、小艄公,坐彩船的,彩船两旁有四至六个女秧歌队员帮船扭秧歌。水船在火塔中间表演(有一定故事情节),男女相互取笑逗趣,对唱“水船曲子”,较好地表现了米脂民歌的情趣特点。秧歌队还排演米脂民间种类不同的小节目,像“踢场子”(舞蹈),有二人的,四人的,八人的,男女表演者手中摇扇舞绸,紧跟鼓点双双对舞,动作滑稽,表情亲热,男“引”女“戏”,情切意绵,女的腰步柔软,男的腰步轻捷,刚柔相济,生龙活虎;“跑驴”是女的骑驴(道具)和男的扮夫妻,一路边舞边逗情,“驴儿”或跑或走,或站或卧,摇尾巴踢蹄子,妙趣横生,男女情浓意深;还有《摘南瓜》、《拖瞎子》等传统秧歌小剧。秧歌剧是以“扭”、“唱”、“演”融会起来的民间小剧,它具有秧歌的特点,有一定故事情节,这些小节目在扭秧歌时穿插围圈进行表演。秧歌队丰富多彩的表演,给村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喜悦。秧歌队除在本村演出外,也到附近村庄演出,极受欢迎。

正月米脂城乡还流行着其他民间文艺形式和娱乐活动。陕北说书流传较广泛,一些老头、老婆、妇女、儿童很乐意听书(有时是为了向神“还愿”或讨吉祥),请盲人到家中说各种大本故事书。盲人手弹三弦,腿绑甩板,旁放醒木。有的还用铜铃、铜钗、二胡等道具伴奏。陕北说书一般三天,方言弹唱极易懂,盲人或唱或说,内容因人因事,声调多变,使听众如临其境。也有的人喜欢在村里街头、庙院聚集一些人,请会说“古朝”(古代小说或历史小说)的人讲长部头故事。还有的三五成群在村里聚会下棋、打牌等等。年龄性格不同,娱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到了元宵节,不少人去县城看热闹。城乡民俗文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城里有:耍狮子、闹龙灯、唱大戏、转九曲(规模大,乡里人很少搞)、看各种花灯和节日礼花、猜灯谜等。随着社会、人类的发展,城乡各种民俗文化程度不等的也在发展变化,电视、录像、城里的舞厅等,为米脂人过年增添了新的内容。

米脂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集中而充分地体现在过年中,它以知识、乐趣、享受、艺术、文明诸方面影响着一代代的米脂人,给人生留下永久难忘的美好记忆,它是一支燃不尽的蜡烛,在人们生命的进程里时时爆发着美丽灿烂的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