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46

第46章 菏泽牡丹下广州

山东菏泽,古称曹州,是驰名中外的牡丹之乡。故菏泽牡丹又称曹州牡丹。

曹州牡丹始于嘉靖初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清代,曹州牡丹更盛,文人雅士吟咏曹州牡丹的名诗佳句就有数百首。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食货志》载:“牡丹芍药之属数十百种,士族资以游赏,贫人赖以营殖。”乾隆五十七年怀宁余鹏年首撰《曹州牡丹谱》,其书末附记写道:“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部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看花之局,在三月杪,车马歌声相属。”

清朝后期,曹州牡丹的商品化程度有了提高。《山东通志》载:“牡丹,曹州最盛,居民有以此为业分运各省者。”光绪十年本《菏泽县志》载:“花卉之繁,凡他邑所有,其数略备。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土人捆载之,南浮闽粤,并走京师。至则厚值以归,故每岁辄一往。”《赵楼牡丹花谱》序中说:“推销最多的一年,别处无人统计,仅广州一地就运销八万多株。”

解放前,曹州牡丹的主要出路是运往广州销售,称为“下广”。当地农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种果树莫若木瓜、柿子。养花木还是牡丹、芍药。”

那时,牡丹乡花农每年霜降动身,大抵是二三十人结伴而行。出发前,将带着“土托子”(根部老土)的牡丹,每60棵打成一包(约一二百斤重),少则500包,多则1000包左右,装于平板车上准备外运。临行前,所有出发的人及其家人都要参加祭祀牡丹仙子的仪式。即置供品于一棵年龄最长的牡丹前,枝上挂着牡丹仙女的画像,长时间的跪拜祈祷,祈求花仙保佑“花开适时,人财两旺”其出行路线是:按当地嫁女时西进东出的习俗,花车必须从东街口出村,到兖州装火车,然后在青岛上客船,经海路至广州。当时,由于交通工具落后,菏泽至广州路途遥远,路上要走月余。一路上,花农们千辛万苦,夜不敢寐,谨慎小心地侍弄着花棵。农历十一月初到达广州,卸船后晒两天马上栽在花盆里,充分灌水,然后放在向阳、背风、日照强、空气流通的地方,其周围以稻草围之,发芽前,每天(从早5时至晚上9时)洒水3-6次。天干多洒,阴天或刮风湿度大时少洒。

广州冬季的自然条件与山东春季的气候差不多,所以当菏泽牡丹于11-12月间运到广州栽下后一周,鳞芽便开始膨大,顶端破裂显露红丝,再过一周顶端开裂显蕾,再过两周离颈,再过25—30天左右开花。花开之时,正是春节之日。

那时,由于不少人对花开期把握不准(若广州气候有变化,又缺乏科学管理技术),到春节开不了花,那么,这次就全赔了本。因此,在那种年代,亏本者屡见,倾家荡产者也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客死他乡。赵楼有名的养花能手赵俭父子就为此而客殇异地。

若花一旦如期开放,花农就要发大财了。卖完花后,逛遍整个广州城,给全家人买上吃的、穿的、戴的物品,凯旋而归。

大约在正月十五前从陆路返回家乡。回家之日,全家人喜气洋洋,燃放鞭炮,并搬出花仙进行祭拜,答谢花仙的保佑。

建国后,曹州牡丹一直是我国牡丹的主要生产输出基地。近几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差不多都有菏泽的牡丹落户。广州、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先后举办了“曹州牡丹花”展览,观众达百万人,饮誉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