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48

第48章 渔船 装饰 民俗

我国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在大海宽广的怀抱里,勤劳勇敢的渔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海岛风俗,渔船装饰就是其中最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在万顷波涛翻滚的海洋上,航行着无以数计的渔船,广大渔民在漫长的捕捞作业岁月中,制造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渔船。如在东海一带有:用于古老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小钓作业的“小钓船”(俗称“舢板狗”);船背负一艘舢板的“钓仔”;背负两艘舢板的“双背”船;背负四艘舢板的“大钓船”(亦称“钓槽”),以及“翅波”、“大捕”、“溜网”、“鹰捕”等等,种类繁多,历史悠久。

在上述各类渔船中,有些特别注重装饰。玉环县坎门镇的“连江船”,因来自福建连江而得名。直到如今,镇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年载着祖先乘风破浪北上的“连江船”的古老装饰:船前“头根”部位,描绘着沸腾的浪花,托起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这幅图案使人联想起渔船朝迎红日出海捕鱼的情景。船头两侧嵌着一对活灵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许多五彩缤纷的花朵,船尾两边又是一对身体粗壮的泥鳅;左右舷中央圆形开合处,巧妙地设计着红、黄两色的太极图案,船后尾部还描有花团锦簇般的凤凰牡丹、八仙、八宝等吉祥图案。桅顶上的乌鸦旗,当地人称为“鸦旗”。鸦旗随风转动,大海航行靠其辨明方向。船舱内还有装饰工巧的神龛,内供海神牌位,而洞头等地的“白底船”,船底则刷得雪白雪白,船一下水,一片洁白映入海底,据说能捕很多鱼。普陀称为“木龙”的渔船,造型像长龙,有龙头、龙尾、龙筋、龙骨,背竖三道风篷,穿越风浪,如生翅膀。

装饰民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表现。它不单单表现在外表的装饰,更有其内在的深层涵义和功能,渔船装饰也不例外。它基于海洋环境的土壤,更有深刻的意义和功利目的。

船眼睛,旧时,大凡渔船都有一对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嵌在船头两边。其形状似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内壁还各嵌一枚银角子和银元。关于眼珠的视线还颇有讲究,一律朝下,远远望去,乌溜溜的眼珠子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海面。内行人说,渔船眼珠必须朝下,这样才能看到海中之鱼,捕获到满舱鱼虾。船眼睛一般选较好的樟木,请造船师傅精制而成,然后择定吉日,将其嵌钉在船头两侧。钉船眼规定用钉三枚,不多不少;下钉位置要准确,不偏不倚。有关船眼睛的民间传说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类。

第一类:造船眼,斗恶鲨(或海泥鳅)。相传鲁班师傅造大船,先造橹,后造舵。最后又削了两个斗圆形的木块涂黑,像人的一双眼珠子,打算把它钉在船头两边,当作眼睛,好观四方,认水路。海龙王听说鲁班造成了大船,心中恼火,当即派了凶悍的鲨鱼大将找鲁班比本事。鲁班手里正拿着斧头和铁钉,就说:“我们比眼睛吧!我这一对眼睛,每只都能钉上三只铁钉。”说罢举起斧头,把木眼钉在船首两旁,又对鲨鱼说:“来,你也把眼睛钉一钉!”那鲨鱼看着明晃晃的斧头和七寸长的大铁钉,吓得逃入海底去了。从此,渔船上都钉有船眼睛,如果出海遇上鲨鱼群,只要拿出斧头,在船眼睛上敲打几下,那些鲨鱼就会逃跑。

第二类:救神鱼,赐慧眼。在玉环渔乡流行着一个传说,说是一位叫绢珠的姑娘救了神鱼,她擦了神鱼流出的泪,即刻变成一双慧眼。对海里鱼群的活动了如指掌,跟她出海总是鱼虾丰收,渔霸见了眼红,仗势把她抢去,逼她专为自己看海情,姑娘不从,被关进土牢。当父亲来探监之际,她用力抠出自己的慧眼,嘱父带回安在船头两侧。从此,装了眼睛的渔船,照样能看清海中的鱼虾游动。后人为纪念她,奉其为“鱼司娘娘”,并盖庙祭祀。如今,大麦屿港对面还有座名叫“绢珠礁”的小礁。

画神鱼:在船尾左右舷两则,各画一条翘首生须,摆尾欲游的神鱼,也有人说是泥鳅。其鱼满身血红,颈带白练,眼睛乌黑,样子像泥鳅,又比泥鳅粗壮,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据调查,民间对此有三种传说。一说是条叫“猛”的神鱼。在浙江、福建一代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早以前,东南沿海有条木帆船,装运货物到南洋去。一天,平静的海面突然大浪翻天,一群大鲨鱼排成一字形,张着大嘴,直向帆船冲来。正着急时,斜刺里冲出一条身长五六尺,油光闪亮的鱼。它摇头甩尾,像箭般射向鲨鱼群。“呼—”地一声,它被领头的大鲨鱼一口吞没了。怪的是这条大鲨鱼一会儿就肚向上,背朝下死了。这鱼从鲨鱼嘴里钻出来,甩着尾巴,又向鲨鱼群冲去。那些鲨鱼没了领头的,吓得逃散了。人们为了答谢这条神鱼的救命之恩,就按它的样子画在不易磨掉的船尾两边,作为纪念。说来也怪,凡画神鱼的船出海,再也没有遇到过大鲨鱼。大家觉得这条鱼勇猛无比,就叫它为“猛”。二说是条弹涂鱼。舟山一带的传统渔船上,在摇橹的船舷旁,用木头刻着两根弹涂鱼,并涂上红漆。这是人们为纪念弹涂鱼报恩救渔船而雕刻的。相传,这里一位好心的船老大,驾着一只三漆篷的大对船,在桃花岛乌沙门外的海面上救了一条被老带鱼追逐的弹涂鱼。事后一天,这只大对船在海上碰到风暴。桅断杆折,篷飞船沉,正在危急时刻,只觉得船底好似搁在沙滩上,顿时十分平稳,渔民们烧香拜佛,以为是菩萨保佑。次日,风平浪静,一群弹涂鱼从船肚下游出,人们方才恍然大悟。三说是泥鳅。画在船上用来引诱鱼群。此说浙江玉环流传较多。据《玉环厅志·物产篇》记载:过去小钓作业是在绲线上搭上鱼饵,诱钓鱼类。每年渔汛出海钓带鱼时“即以带鱼切片为饵,未得带鱼之先则以泥鳅代之。”泥鳅是带鱼喜食之物。渔民出海,必买泥鳅养在水中带上船作饵。任凭捕鱼地点多远,却不会死亡变质。

举鬃悬旗。旧时,渔船上插有反映年产量高低的旗子,名“蜈蚣旗”,红色,三角形,其镶边为波浪式布条,远看似无数只蜈蚣脚。以镶边颜色来区别名次;镶黄边为头名,镶绿边为第二名,镶白边或蓝边为第三名。旗边还有条长丝绦,其色同镶边色。一般都插在头桅上。这种民俗,福建方言叫“举鬃”。每当冬春汛散海(歇季)后,渔船要评比产量。产量最高者,称“头鬃”,其次为“二鬃”、“三鬃”,直到十五鬃。由当地渔民协会发给奖旗,以表奖励。高悬桅顶的红色三角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绚丽多彩,全船人都为此自豪。获最高奖者还要捐最高额钱作为演戏、祭祀之用,以示庆贺。

乌鸦旗:旧时,在福建、玉环一带渔船的桅顶上有一面随风飘舞的旗,福建叫“桅尾旗”,玉环坎门叫“鸦旗”。鸦旗的大小视船的规格而定,一般为三尺左右长。其前半部分是个用樟木精雕而成的彩色凤凰头,后半部分是块红布,中央用两条竹篾把两者连接固定,又有一根铁棒自上而下贯穿凤头钉在桅顶。航行时旗悬高桅,随风旋转,指示风向。其实乌鸦旗就是风向旗。相传从前坎门镇有个青年人去台湾经商,遇上一位痴情女子,年轻人说家中已有妻室,不答应娶她。这天,船将返回,那女人便悄悄溜进船舱。船上有位好心的“总铺”(炊事员)暗暗将她藏在炊事仓内,每餐供她饭食。船到中途,被青年船主发现,将她推入大海。这女人阴魂不散,变成一只乌鸦,经常在桅顶盘旋,兴风作浪,为难渔船。渔民见到就把饭焦撒去,乌鸦看见饭焦,想到总铺对她的恩惠,也即息怒,使渔船转危为安。有趣的是;如今虽叫“鸦旗”,却不见乌鸦。老人们说,过去旗前面是个乌鸦头,乌鸦心肠好,总是将凶兆提前告诉人们。我们那时出海捕鱼没有机械,全靠鸦旗来辨风向,测方位,以防止险情发生。后觉乌鸦形象难看,才逐渐变成象征吉祥的凤凰。

船对吉语:沿海渔船都有贴挂船对、写吉语条幅的习俗。特别是春节前,为图来年航行一帆风顺,鱼虾丰登,条条船只总要“新桃换旧符”,装扮一新。渔民一般在船头贴“船头压流”,“龙头生金角,虎口啧银牙”;船舵贴“万军主帅”“船到鱼起”“舵后生风”等;船舷贴“九曲三江水,一网两船鱼”;船尾书“玉橹摇进千里月,绵帆高挂一港风”“顺风得利”;大桅上挂“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杆(头桅)挂“二将军开路先锋”;三桅杆(尾桅)上挂“三将军开风挂角”。条幅、对联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习惯,挂贴在船上的相应部位。另外,在庆贺新船下水时,也要贴吉祥船对。

船关菩萨:亦物船官老爷。在每条渔船的后舱,摆着一个精致的神龛。神龛内有一木刻的船关菩萨,旁站顺风耳、千里眼两小神。龛上方的雕柱上刻着祥云瑞色、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龛前放一只香炉。新船下海或鱼汛出海都要用全鸡、全鸭、糕饼等隆重祭奠。捕住第一条大黄鱼,要先供菩萨。船关菩萨有男有女,因地而异。男的一般是三国关云长、鲁班爷,女的为宋朝寇承女、顺风娘娘等。在普陀渔民供奉的是位叫“木龙”的船官老爷。相传,龙传原是打鱼小囝,阿爹阿哥全都葬身鱼腹。木龙悲愤交加,到处寻找恶鲨,为亲人报仇。菩萨见其报仇心切,便使了法术,将他变成一只三道风篷的大船。大船与鲨鱼在海上较量,终于斗败鲨鱼。从此,鲨鱼再不敢靠近渔船,打鱼人就仿照木龙变的船样制造新船,还刻个小菩萨名曰“船关老爷”,放在后舱祭供,并代代相传。

综合上述,渔船装饰大多出自对一种神秘的祈吉避灾力量的信奉。人们祈求神灵的保佑,祈祷出海平安,鱼虾丰收。把自己的凶吉祸福依托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正是这些诸多的心理因素,成了支配渔民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这种信仰色彩都有人类原始思维的特征,渔民在渔船上的装饰,大部分有它的文化内涵。有单纯从实用目的出发的,如插蜈蚣旗表示产量高低,但以信仰与实用装饰功能交叉的渔船装饰为多,如悬乌鸦旗既有保平安、测风向的作用,又有装饰的功能。从总的发展规律来看,渔船装饰习俗是随着渔民信仰,结合生产实践创造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功能性。

海上作业的艰险性是产生渔船装饰的物质基础,希望生活美满是制约渔船装饰的精神力量。渔民出海产生诸多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归根结底来自水上作业的艰险性。由于海洋气候变幻无常,渔民出海最担心遇上狂风暴雨,才“请”菩萨上船保佑,悬挂鸦旗指明风向,画条神鱼及时相救脱险;由于海洋神秘莫测,渔船常遭鲨鲸等侵袭,才创造了鲁班造船眼智斗恶鲨、神鱼一举击败群鲨的故事。人们希望汛汛满载而归,网网鱼蹦虾跳,于是给“木龙”安上眼睛,点睛显灵,龙目就能透视海底的秘密,掌握渔情动向。人们更盼望生活富裕,万事如意,于是借助描绘自然界中象征吉庆吉祥、富贵荣华的景物来寄托自己的宿愿。因此,所有的渔船装饰都与渔业生产紧密相连,都包含着历代渔民幻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渔船装饰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鲜明地反映了历代渔民独特的审美观。生活在大海怀抱之中的捕鱼人所追求的美,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无论虚实,都有其具体的功利意义,决不含糊。渔船装饰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渔民在船上喜用象征光明、活力、吉祥、富贵的红黄二色,以此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鸦旗能帮助测风掌舵,因而对乌鸦的褒贬也不同于一般。渔船装饰还与民间文学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几乎每一种装饰都流传着几种古老神话般的传说或故事。这些充满浓郁海洋特色的民间文学,有神奇的,有悲壮的,有现实的,有幻想的,充分表现了渔民爱憎分明的感情和立场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是一些对落后的渔业生产力所产生的大胆构思,还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比如,渔民不满足于低产的小钓作业,幻想安装船眼能看清鱼群的活动,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如今,科学的发展,使他们终于用上了真正的水底眼——鱼探机。所以,尽管这些奇妙的幻想,仍能启发后人思维,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应有的作用。

渔船装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着深刻的传承性和变异性。它随着社会发展而诞生,也随着社会发展传承变异,甚至消亡。从纵线看,每一种渔船装饰都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从横线看,有些渔船装饰有着相互间的影响。如坎门渔船装饰受福建渔船的影响比较明显,但影响不等于模仿,经过时间的推移,通过实践,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特点,如乌鸦旗变成凤凰旗,使这一装饰更美,寓意更深。目前,最大的变异是有些渔船的装饰开始消失,或已经消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使靠人摇橹的木帆船变成使用动力的机动船,甚至发展为铁壳船,风帆已逐渐失去作用。而现代渔业生产主要依靠现代科学装备,由于有了鱼探机和电光捕鱼等先进技术,船眼和泥鳅等原始信仰将在人们记忆中渐渐淡化;由于有了指南针、测风仪和罗盘,乌鸦旗变成纯粹的装饰;由于有了收音机、报话机和气象预报,菩萨也逐步在渔业生产中失去了地位。当然,有些渔船装饰也得到传承,如原来的举鬃插旗,是表彰产鱼量高的渔船,现在以评先进代替,同样也以插红旗为荣;为了祝贺丰收,图吉利,贴船对、挂条幅仍旧流行。如今,有些地方的渔船,虽然也还保留着部分传统装饰,但是可以肯定,先进的生产力,终究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渔民自身的完善。科学的思维将逐渐输入传统的信仰领地,文明的浪潮将不断冲刷愚昧的精神世界。广大渔民一定会逐渐摆脱保守、落后的重负,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然而,无论如何,历代渔民所创造的渔船装饰,将作为海洋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页,留在历史漫长的画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