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91

第91章 傣族寺庙里的小和尚

年夏天,我们到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进行民俗考察,无论在佛寺里,还是集市上、公路旁,都经常会看到身披黄袍、三五成群的小和尚。那一片耀眼的橘黄色,在蓝蓝的亚热带晴空下显得格外醒目。

和小和尚交谈是很有趣的。他们大多十一二岁,既说傣语,又会汉话,有的还会说几句英语。有时,他们表现出与同龄孩子一样的活泼、顽皮、好动;有时,特别是与陌生人谈话时,他们却显得很腼腆,显出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文雅和庄重。

在允景洪,我们走访了西双版纳最大的佛寺——大洁寺。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来此传法一年,现在寺中还珍藏着一枚佛牙,该寺的建筑十分宏伟,那宽敞的茶色玻璃窗和结实的钢门,以及寺顶的黄色琉璃瓦,都显示出这座寺院的不同凡响。主持赕佛仪式的“佛斧”叫“督空”,20岁,橄榄坝人。他从14岁开始入寺,在橄榄坝的佛寺中呆了五年,一年前才到这里担任主持。他告诉我们:本寺的小和尚最小的八九岁,其余的十来岁,他们在寺中不仅要学习傣族经文,还要学习汉文、英文、缅文。我这才想起:方才进门时看到门厅里立着的小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MOTHER”、“FATHER”等英文单词,旁边还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些傣文,原来这是给小和尚上课用的啊。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橄榄坝的一座佛寺。天空中飘洒着蒙蒙细雨,我们赤足走进殿里,远远地就望见七八个小和尚正在一位大和尚的带领下,用傣语悠扬顿挫地念诵经文,那颇富韵律的声音很有感染力。离他们不远处还有两个小和尚坐在廊檐下,用特制的铁笔,聚精会神、一笔一画地抄刻着贝叶经。他们手中的抄本和笔下所用的材料,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纸,而是一种长约两尺、宽约两寸的树叶。这就是傣族人用以传抄、保存经文的贝叶。在抄写贝叶经的过程中,小和尚们不仅进一步掌握了傣文和佛教知识,同时也为保存佛教文献和傣族的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

我们和正在刻经的一个小和尚交谈起来。他告诉我们:他以前曾在小学读到四年级,后来不愿意再上了,就入寺当了和尚。据我们了解,在西双版纳,像他这样先上小学,后当和尚的傣家男孩儿不是个别的。另有一些孩子则是边当和尚,边在学校读书,他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到寺里学经。据西双版纳州民委统计,至1989年底,这种“身兼两职”的学生全州约有1600多名。

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不少地方出现了中小学生流失现象。这一现象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也比较普遍。不过,学生退学的原因,除商品经济的冲击及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外,当地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是重要因素。特别是佛教对傣族人民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

傣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西双版纳的每一座傣族村寨,几乎都设有佛寺。与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相比,外来的小乘佛教规模更大,影响更深。小乘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中较早的一支,具有较多早期佛教的特点。它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了。到公元十五六世纪,傣族地区已建立了大批佛寺,小乘佛教逐渐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全民性的宗教。

在西双版纳,佛事活动几乎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小孩儿降生要由“佛爷”取名;结婚、丧葬、生病、盖房等均要请“佛爷”诵经。过去,西双版纳傣族男孩人人都要入寺为僧,短则数月或一两年,长则一二十年,然后还俗娶妻,也有少数终身不还俗的。最初不举行仪式,也不披袈裟,不住佛寺,称为“科勇”,是当和尚的预备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熟悉了教规和佛寺礼仪,才举行入寺仪式。对于傣族男子来说,入寺为僧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惟一途径。因此,入寺的仪式十分庄严、隆重。在正式入寺前,每个儿童都要剃发、削眉,宴请宾客和村中头人;并拜有威望、有知识的人作义父,然后经佛寺长老举行受戒仪式,换上袈裟,赐予法名后,方可成为正式和尚,称为“帕”。入寺时间短的称“帕囡”,即“小和尚”的意思,长一些的称“帕弄”,意思是“大和尚”。“帕”们经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年满20岁以后就可升为“督”,即“佛爷”,可担任基层佛寺的主持。还俗后被尊称为“康朗”。

西双版纳的僧侣分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帕、督、祜、巴、沙弥、桑哈拉扎、帕召祜、阿戛莫里。其中“帕”占绝大多数。在西双版纳,是否当过“帕”(即和尚)是衡量傣族男子有无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一个人为僧时间越长,威望就越高,越受人们的敬重。有一定文化的僧侣还俗后,还常被任命为村寨的文书或头人,成为傣族的知识分子。相反,如果一个男子从未当过和尚,就会被人看不起,人称“艾昌”、“艾令”,即无知无识的愚人。这样的人甚至找对象都困难,死后也没有人给他念经超度。

或许正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许多傣族村寨都建立了小学校的今天,一些长辈仍然愿意把孩子送到佛寺当和尚,一位在州民委工作的傣族同志告诉我说:“上大学不如当佛爷”,这在农村是比较普遍的看法。但也有些中年人不赞成孩子当和尚。

历史传统与民俗风情的独特性带来了文化教育的特殊性。在傣族小学生边读书边当和尚甚至退学当和尚的现象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如何在继承傣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傣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需要民俗学、教育学、社会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