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趣谈
2645400000097

第97章 “走坡”结情与“补做风流”

仫佬族是善于唱歌和讲究恋爱自由的民族。男女青年通过“走坡”,唱歌交友,择伴叙爱情,多在秋后农闲时间进行,中秋节和春节是两大“走坡”黄金时期。青年们三两结伴,穿着盛装,戴着雪白的麦秆帽,踏着白底布鞋上街来了。他们找到了唱歌对象,便一起到风景优美的草坪、坡地、山脚下、大石边、林荫处盘歌对唱起来。久而久之便结了同年,互赠礼物,长期相爱,请媒托言,结为夫妻。仫佬人认为:经过“走坡”谈情,充分恋爱,才能夫妻恩爱,生儿育女。这是仫佬族的民俗心理。

他们开始是怎样认识的呢?赶圩的乡间大道上,前面走着一群姑娘,后头的小伙子们以歌撩拨:“一路唱歌一路来,一路拿花一路栽,好花一年开一次,哪有红花四季开。”姑娘们只是笑笑。小伙子们进一步挑逗:“行路遥遥唱支歌,面前有对好娇娥,面前有对娇娥妹,我想邀她唱山歌。”调皮的姑娘回头一笑,百媚千娇。小伙子们鼓起勇气再唱:“田中白鸭是谁鸭?塘里白鹅是谁鹅?红花结头哪村妹?我想邀她唱山歌。”姑娘们答了起来:“听闻人唱我且唱,听闻人吹我且吹,十字路口人唱戏,我且打扮上戏台。”姑娘还歌了,小伙子们一阵骚动,两个小伙子马上接唱:“好难盼!难盼鲤鱼上滩来,难盼画眉叫一句,难盼妹俩金口开。”姑娘们又还一首:“装鸟无套怎上山?打渔无网怎下河?可惜妹我生来笨,肚里无才怎唱歌?”就这样,双方在大路上联系上了,另找一些清静的地方唱去。

大石的背阴处传来小伙子的歌:“初来连,初初来到桂花园,初初来到花园垌,不知花爱是花嫌?”对姑娘进行试探,姑娘的歌似涓涓细流从心田流过:“今日出门面向东,路上遇逢弟英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小伙子的歌表示倾心相爱:“遇逢妹!好比蜜蜂遇逢花,蜜蜂遇花前来采,情歌逢妹不回家。”他们唱了好久,将黄昏了,可是情未叙尽,只好算个日期下次再来。双方互相挑逗,又唱一番:“日子乱乱凭妹算,日子挨挨凭妹猜,有心就算月初到,无心就算年尾来。”双方推让一番之后,最后男子唱:“好花枝!妹若有心算后圩(三日一圩,即六天后重逢),妹哄爹娘去买布,我哄爹娘去买书。”日期算定了,怕空口无凭,双方要互送一件东西作为“定物”。小伙子索定物也是以歌来问的,姑娘以歌推托:“真不该!出门一样不带来,镜子手帕打忘了,只有脚底烂草鞋。”小伙子口快,马上飞歌答对,不让姑娘再推托:“哥不论,不论脚底烂草鞋,妹若有心送给我,日里得穿去砍柴。”最后给了定物,依依不舍分手回家。

下一次双方按所约时间、地点相会。如果一方来迟,对方难免讥嘲几句:“哥在家中陪伴嫂”的歌。于是表白地唱出《单身歌》:“单身忧!好比江边百草头,春天又怕水来泡,冬天又怕火烧蔸。”“不讲单身都还好,讲到单身泪纷纷,头上无帽冷到脚,脚底无鞋冷到心。”彼此了解益深,唱《望双照顾歌》:“种竹就望竹生笋,种树就望树遮荫,连双就望双照顾,望双照顾我成人。”叙了一天的爱情后,天将黑,双方低声唱《分离歌》、《送双歌》,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依依不舍地分手。

第三次双方相会,共叙思念之情,唱《想双歌》,憧憬未来的日子,唱《同家住歌》。在频繁的接触中,相互了解,结成同年,互赠物品。姑娘赠白底绒面的布鞋,小伙子赠丝绒草鞋,中秋节日还赠月饼。

经多次唱歌,双方非常知心,男方唱歌求婚,女方唱歌允婚,于是托媒问聘,结为终身伴侣。

如果婚后多年不生育,民间认为:是他们在做“后生”时,“耍风流”不够,即未经过“走坡”唱歌谈恋爱,或恋爱谈得不够充分,因此女神花婆不赐花给他们,他们就不生小孩。这是仫佬族独特的民族民俗心理。想生小孩,便要“补做风流”。

要包一二百斤粽耙挑到众人经常来往的十字路口,请师公念经。凡过路人,每人赠予两三个粽耙,分的人越多越好。从早到晚,逢人就给,直到路上断了行人。

“补做风流”同“走波”的形式一样。夫妇俩穿新衣盛装,一手拿小圆镜,一手拿手帕。因为“走坡”时是男、女各二人二声部对唱,所以“补做风流”时夫妇各约一个歌伴。男东女西或男南女北对面走来。远远吹一声口哨,男方先摇手帕,女方也摇手帕还礼。接着按“走坡”的歌路,即从《邀唱》《遇逢》《问村》《算日》《取定》《分离》《守等》《结双》《同家住》到《定情》等等,边走边唱,越唱越近。到十字路口,男送镜,女赠帕。接着由师公唱,内容是夫妇有了诚心诚意结为夫妻,愿意添花架桥让千人踏万人跨,修善求子传后代。回到家里,师公又在夫妇俩的房门架起“花棚”,摆设酒席,像新婚一样欢宴亲朋。

“走坡”和“补做风流”,内涵着仫佬族看重自由恋爱的民族民俗文化心态,构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