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国学全知道
2645600000003

第3章 齐家有方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就是从齐家开始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激励斗志的动力之源。要治理好家族,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用心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勤于律己,各尽其责。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也能使社会稳定,繁荣。

什么叫作齐家

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清李渔《风筝误·闺哄》:“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夫强异类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齐家,岂非怪谬!”

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

如何理解齐家

齐,有“一致,同等,平整”的意思。从这个齐字字义上解释,齐家,就是用德行影响、感化和转化自己的家庭。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德行品格和五德的能量,来感化和转化自己的家庭,从而使整个家庭的成员都随同自己一起去立德修身,共同地去建立道德人生观,建设一个道德人家。

古人云:“道德人家福泽长。”如果说我们能够有齐家的能力,带动一家人都来修养道德,那么我们的家庭就会和睦,家人的身体也会少病少灾,健康幸福。

修养道德不仅要完成了人格、道德品格的建立,而且也能同时吸收五德能量之后,大量地去吸收五德之光进入自己身内,不仅照亮自己也能照亮自己家庭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齐家。

怎样做到齐家

要治理好家族,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有用心改变自己的态度习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

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会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同时应用“圣人之治”的修真方法,去采集五德能量进入我们这个良好的容器之中,使这种道德之光不仅能照亮自己同时也能照亮家人的时候,也就是实现齐家之日。这就是齐家的一种状态。

还达不到这种齐家状态,不能转换家人意识的时候,那么就要问一问:我们作为五德的这个容器,我锻造得如何?我能将这种五德能量转化成为光能,去跟我们的家人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行无形的辐射和影响吗?这么一问、一检查,就知道我们是否进入了齐家的状态,是否进入了建立一个道德人家的状态之中去,去找一找原因。

儒家的悌是什么意思

悌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悌的含义包括敬重兄长、善事兄长,兄弟笃爱和睦以及友顺和睦。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

如何理解兄弟和睦

儒家的悌是说家中兄弟和睦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怎样从小培养和睦感情

孩童时代建立友爱观念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弟妹,那他长大之后,跟同学、同事、道友相处时,也会帮助并尊重别人。

《小学生手册》和《中学生手册》中,都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字眼,但如何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很多学校却并不关心。其实孩子分数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做个好人。

要让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师都有责任,都值得努力。否则,孩童时代教育不好,长大以后重新再来,那就非常麻烦了。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从小搞不好兄弟关系,后来在单位里待人接物会捉襟见肘。

对下者应慈悲爱护,对平等者应和睦相处,对长者应恭敬有加。这个教言,与此处的内容完全相同。

儒家的孝是什么意思

儒家的伦理学代表作《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它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为中心,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和社会。从个人的情感意识上说,孝是人人都可以体会到的、与生俱来、无法逃避的情感,从中可以领会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意义,进而可将其涵养扩充到人与人的其它关系上。

第二,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是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的一种形式。我们通过祭祀祖先,感受到自身生命力量的来源,好像有一种生命的源头活水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体会到我们的存在是对这一血脉的实际护持。

最为真切的护持方式其实是孝意识的涵养与扩充,把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推广到所有的人伦关系上,“慎终追远”从而达到视天下如一家的人情和谐。

第三,儒家伦理的基本原点是孝,而别的伦理意识,如悌、忠、信都是从孝延伸出去的。所以,儒家的伦理观可以说是以孝为本的人情一体观,有着视人如己的人与人的连续感,认为他人是自身的一部分,是与己相同可以为自己认识了解的另一个自我。我们的心因此是与他人的心相通的,因为人之为人就是要以孝之情作为人的本性,这就是“为人之本”的含义所在。

第四,传统儒家的心性伦理是实现儒家人伦和谐的个性化,因为心性论是从“孝”意识出发而有心与性之分,人才能明心见性。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怎样努力尽到孝心

恢复源初性活泼的仁心,把仁心落到实处。父母再有钱,代表不了家庭幸福。父母最大的愿望、当然是儿女常在身边,父母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知道我们也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当初父母对你的爱,是希望你对自己今后的路有所认识,我们认为是唠叨。

老人晚年的幸福,取决于儿女今后的体贴,经常回家探望,简单的几句问候,关心、说说父母想知道的事。

儿女对于父母来说,是精神的支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的全部。

体谅父母当初对我们的良苦,他们用心培育、用心感化我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了我们。

应该把最好的回报给父母,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钱,那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爱、亲情,生活的点点滴滴。

什么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是说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子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重要的人伦关系。其正确的表现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核心是人不分老幼,人格上一律平等。老的要像老的,小的要像小的,这是一幅家庭乃至社会的理想图。

怎样理解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是个严肃而沉重的话题,父母与女子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慈可能所有的父母亲都是那种贴着心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儿女。从娘胎开始、哎呀学语到走上社会成家立业,每一个父母都忙忙碌碌,挥洒自己的青春为儿女劳累而奔波。

反观做儿女的,有多少人在时刻记挂着父母,事事都为父母尽心尽力。以至于简单到逢年过节、父母的生日都没法陪他们尽享天伦,所有做儿女的都认为,只有自己做的足够好的时候,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享受。

就血缘关系而言,父母与子女是最亲的亲人。子女的生命,是父母造就的。父母在造就子女血肉之躯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在子女的身上得到了空间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伸。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是父母与子女骨肉亲情的基础。

既然子女的血肉之躯都是父母给予的,那子女就像父母的财产一样。

怎样做到父慈子孝

从小孩很小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向其灌输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些鲜活的事例,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孩。不要事到临头再硬性规定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自己的子女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从小就会接受大人的观点,长大后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做父母的在抚育子女时,不仅要考虑为其积累财产,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子女正确的对待生命与生活的观念,注意培养其丰富的学识、仁爱的美德与健康的人格。

做子女的在赡养父母时,不仅要注重父母的衣食冷暖,还要关心父母的喜好与志趣。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慈子孝。

什么是勤俭节约

《论语》开篇后第一句涉及勤俭节约的话是,要求国家“节用而爱人”,要求国家审慎使用财富,爱惜官吏百姓的人力。

《论语·学而》篇第十则,是负责的两个弟子的对话,说孔夫子“温良恭俭让”,又提到了“俭”这一重要的美德。

第十四则,夫子又训诫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与今天大学按论文评级别涨工资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其核心还是勤俭两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论语》可谓地球上第一篇教人“贫穷不可耻,富贵未必可贵”这样高尚精神的文字,而在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种精神一直指导着中国世俗社会的每个层面。

怎样理解勤俭节约

儒家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勤俭节约,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基本的道德准则。

国与家的存在发展以及繁荣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规律。奢靡、奢侈、奢华都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都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严重阻力。如果不能彻底的消灭奢靡、奢侈、奢华,都将失去一切美丽构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是唐代李商隐在《咏史》中对前朝历史进行非常精确的概括和总结,同样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万世。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而且要祖祖辈辈地发扬光大,只有勤俭,才能成为光荣之家;只有节约,才能成为富裕之家。否则光荣与富裕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怎样厉行勤俭节约

一、节约来之勤俭,应该具有时代观念。

一旦养成良好的节约风尚,就表现在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中。洗脸,再也不会水流哗哗了,洗好脸的水再洗衣服。电灯,走到哪儿开到哪儿,离开哪儿就关到哪儿,再也不是长明灯了;用水用电明显地节约得多了。一旦节约的思想生了根,幸福家庭就有了基础。

二、节约形成共识,应该突出时代特征。

个人节约是有限的,全家节约了潜力就是巨大的。众所周知,节约与勤俭是一对双胞胎。勤俭就不能大手大脚,节约也就不能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是传家宝,只要教育得法,传家宝就丢不了。

三、节约促进和谐,应该展示时代风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会减少矛盾,在和谐的路上会越走越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每个家庭必须做到的,也是每一位家庭成员必备的素质。以勤俭节约为荣,那么就以铺张浪费为耻。

总而言之,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不管生活怎么变化,勤俭节约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持之以恒,卓有成效。

什么是家和万事兴

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和睦,就没有不兴旺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说:“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和为贵”的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有其合理性的。

如何理解家和万事兴

家通常会给我们温馨和安逸的感觉,是我们面对挑战和为之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当然温馨也好,源泉也好,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其实需要家庭成员自己营造和建构。

怎样做才能家和万事兴

家不一定非得很富裕,但一定要和睦,不一定会一帆风顺,但家庭成员一定要团结一致,家中每一位成员都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晚辈尊敬长辈,长辈理解晚辈。

特别是媳妇对公婆,公婆对媳妇,如果彼此心存排斥之心,挑挑剔剔,越看就越不顺眼。出言不逊,动手打人,挖空心思斗气,家不像家,永无安宁之日,于哪一方都是不开心的事。

为人父母者,既是一家之长,就该好好行使权限,必须使你付出的爱和你对晚辈的管制同等,没有爱的管制无法令人折服,没有尊严的宠爱只能使晚辈心里不尊重你。

家是讲感情讲道理的地方。如果心中没有亲情没有了真诚的爱,你再有道理也没用。善意的谎言不能没有,而老人的唠叨却不必去较真,这就是难得糊涂。

家和万事兴,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真的过不到一块了,不如趁早分开更好,但别忘了,再怎么分开,血缘是分不开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非报不可的。赡养晚辈的责任是谁都不能推卸掉的。

普通的家庭过着平淡的日子,不求大富大贵,不去争名夺利,踏踏实实过活,这就应该感到幸福和满足。

什么叫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本意上是指父亲对子女负有教育的责任,子女没教育好,父亲是有过错的。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尤其是对于儿子,父亲是儿子的“模”和“镜”。

父亲有责任从小给儿子授以做人的道理,帮他养成良好的性格,教他学会生存的本领,让他能身心健康地长大,比较顺利地溶入社会,走好他自己的路。

如何理解子不教父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是世俗对父亲的要求,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父亲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而子女并不能以此来推诿自己的过错。俗话说,父母难保百年春,子女终究要走向社会,经历风雨,路还得自己走。

父母带大了儿女,自己也渐渐衰老。成年了的孩子们要走好自己的路,尽量不要让父母再操心,或少操心,让他们安度晚年。

怎样在家教中教育孩子

父教子,重在行。父亲是儿子的榜样。做父亲的如果好逸恶劳,不求进取,不孝敬父母,不遵纪守法,很难让儿子不跟着你的影子走,不照着你的样子学。因此,为人父不容易,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好表率。

父亲,作为男人,人生的担子很重很重。要挣钱养家,要教育子女,要呵护妻子,要赡养老人,还有一大堆数不完的家庭的、工作的、社会的责任。如果儿子不体谅父亲,不尊重父亲,把自己成年后的不顺和过错都归结到父亲身上,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父亲也是人,也有失误犯错的可能,也有脾气不好的时候,更有因种种原因没有顾及好子女教育问题,因此,没有理由把“子不教,父子过”作为子女自己不学好、不长进,甚至学坏、犯罪的自我解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人犯错,孩子们更容易犯错。错了不要紧,知错就改,改了就好,人生的路还很宽很长。犯了错的子女们,不要埋怨父母,不要怨恨社会,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会真的改错。对父母不说“都怨你”,说声“对不起”,多说“我爱你”,父母需要的正是你们的理解和关切。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从小学好样,长大有出息。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往往事与愿违,这里既有教育方法问题,更有社会影响问题。

什么叫身教重于言教

《围炉夜话》说:“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无庸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意思是说: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

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不能以身作则。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见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过于急切的责骂他们。

如何理解身教重于言教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学,恶行却是学得很像。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像水流一般,下流容易上流难。

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处,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滚就下。因此,可知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以身作则去带领他们。如果长辈满嘴仁义道德,实际的行为却违法犯纪,晚辈怎么可能不受影响而为非作歹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教,做长辈的,还是多多检讨自己的言行才对。

怎样做好言传身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说,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与家长对他们的影响与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因此,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是高度规范的,必须充分地注重其正面引领功能的发挥。

一个在孩子面前满口粗话的家长,怎能教育出一个言语文明的孩子来?一个时常当着孩子的面以“筑长城”为乐事的家长,是不可能带出一个能专心读书的孩子的。

是的,许多孩子身上的那些不良习气,其实都是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许多孩子之所以会变坏,也是由于家庭与家长中存在着那种能使其变坏的因子的缘故。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经常问一下自己:我究竟给了孩子怎样的言传身教?也唯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获得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品质保证;也唯有这样,那“第一所学校”与“第一任老师”,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

儒家的家规指的是什么

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

提倡和谐,追求大同,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文明有礼。儒家历来提倡天地之间人为贵,主张社会以人为本,国家以民为本。儒家的家规所提倡的义、仁、爱等概念,这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国家,是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

如何理解儒家的家规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行为规范有两种,一是法律规范,二是道德规范。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就是法律规范,家训或家规就是道德规范,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国法少不了,家规也是少不了的。

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有千千万万种家庭情况,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家训或家规。在实际生活中,法律是远远调整和规范不了繁杂的家庭关系的。因此,家训或家规是一个家庭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国法之外的成文道德,包括了在家庭关系中需要使用的全部道德规范。

家训或家规的主要作用是统一道德标准、调整家庭关系和维护家庭和睦,进而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特定家庭的一员,既要遵守国法,又要遵守特定家庭的家训或家规,也就是说,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遵守道德。所以,在现代社会,只要有家庭存在,家规和家训就是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没有家训和家规的社会,必然是问题多多的社会。

“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念应该首先由家训或家规来具体化、规范化,而不是首先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或教育内容中。

怎样管理一个家庭

我们经营一个家庭,就要像经营一家小小的爱心银行一样,两个人都要不断地往里面存入爱心。双方应该想着多奉献,而不是多索取。有了丰厚的积累,如果有一天,一方因为种种原因需要支取时,才不会威胁到小家庭的安全,才能够平稳渡过难关。

在经营这个小小的家庭银行时,也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也必须有董事长,有精算师,有董事会成员。

在制订制度时,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但重要的是保证实施。家庭制度的制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家庭成员思想要求、家庭资金管理要求、家庭卫生管理要求等。

董事长和总精算师之间要时刻保持良性沟通,多付出一点,多为对方着想,多理解和原谅对方,不必斤斤计较得失,这样,家庭成员都有幸福感,这个家庭就能够挡住任何外来的风风雨雨,像一艘大船,在社会这个波澜壮阔的海面上,就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维持一个家庭的存在,不但需要爱情,更需要爱情之外的另一种纽带。最强韧的一种: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年轻男女相爱时,爱情就像熊熊烈焰,燃烧时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一旦有了家,有了孩子,经营爱情就应该像经营银行一样。要有周密地规划、整体部署,不但要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存。只有不断地存,才有不断地取。为了亲情,家庭里每一个成员就应该勇敢地承担你的家庭责任,认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