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道与人道
2648800000010

第10章 智慧来自空与静的好心态

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来自心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可以产生智慧,萌发智慧的心灵只能是定心,由定才能生慧。那么,什么是定心呢?定心就是一种空与静的心态。这一心态会让人变得宁静澄明、气定神闲,不心浮气躁、不嫉妒猜疑、不自卑虚荣、不刚愎自用。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也就变成了一个智慧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记者问一位聪明绝顶的人:“先生,请问你为何如此聪明?”聪明人回答说:“因为,我有一个好心态!”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是好心态呢?好心态究竟是怎样产生智慧的呢?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请先来欣赏王维的一首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桂花是一种极小的花,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坠落。诗人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宁静的世界:静静的夜色、空灵的春山、皎洁的月亮、惊鸣的小鸟,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春山静夜图。在这幅图里,我们能看到诗人的观察和感受非常细腻深入,尤其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诗人从鸟的鸣叫之中更感觉到了春山之夜的宁静,因为“鸟鸣山更幽”。我们可以说,王维在这首诗里观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细小的变化——桂花的坠落、春山的空灵、月光惊醒的鸟儿。这些变化是人们常常注意不到的,那么,王维为什么能观察到呢?这就是因为心态的缘故。诗的开篇有两个字——人闲。什么是“人闲”呢?一般字面的理解就是闲着无事可干。这里的意思更高一层,它指的是人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内心宁静,没有烦恼,没有欣喜,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王维才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细微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心急火燎地在家里找某件东西时,怎么也找不到,越找不到越急,越急越不容易找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一想,立刻便会发现那件东西的所藏之处,于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到。苏东坡有一句话: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景。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之后,才能发现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一个人只有内心空净之后,才能够接纳外界的景色。苏东坡这十个字,可谓入木三分,准确地为我们说明了产生智慧的心态。

好的心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是静,一是空。静就是由冷静而宁静,达到一种平心静气、心平气和的状态;空就是由无私而无欲,达到内心的空明澄净。奇特返于自然,获得平凡恬淡的平常心,这就是禅心。

中国的古人就深谙此道。

明代学者洪应明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静静地坐下,省视内心,就会排除妄念,显现真我。他说,他常在这种静思中,既感知了真我,排除了妄念,又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在静思时,可以看清楚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代文人李日华则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沉思环境:打扫干净一间屋子,在里边摆好卧榻几案,点上香,沏好茶,非常清静,没有其它杂物干扰。这时独坐凝想,自然就会感觉到头脑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烦恼、俗念、丑恶都会渐渐消去。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都有静坐沉思的良好习惯。如释迦牟尼就是花很多时间来独处深思的。他摒除尘世的干扰,独居冥思,因而开发出了大智慧。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患小儿麻痹症,长时间只能独居养病,而这正好给了他安静思考的机会,使他能更好地考虑他的治国方略。南非卓越的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曼德拉,曾有数十年的囹圄生涯,监狱成为他独居思考的最好地方。

人生之禅:

在喧嚣的生活中,当你感到疲惫,当你感到烦恼,当你被某个问题难住的时候,你不妨静静地独处一会儿,让身心放松,默默地冥想,或者什么也不想,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很有益处的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一种开启智慧和灵感的有效方法。

只要活得自在,劳动也好,休憩也好,都能入佛入禅。要是牵肠挂肚,劳动不是劳动,休憩不是休憩,就会堕于人世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