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娇娆女皇武则天
2649800000010

第10章 祸起萧墙

在武才人重获皇上的恩宠不久,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太子承乾被废。

晋王李治被李世民立为新皇太子。

原来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长子承乾被立为皇太子。

承乾刚当太子时聪慧过人,太宗看到后继有人,十分喜爱他,为他配备最好的老师和辅佐,精心教导、帮着他做好太子。为高祖守孝期间,他让太子处理政务,锻炼太子的能力。太宗每次出京,就让太子监国,好像做得都很好。于是,太宗就在朝廷群臣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威信。但承乾长大后,却越来越堕落,喜好声色游猎,净做些缺德胡闹的坏事。

皇太子也称储君,是法定皇位继承人。这样好的位子,皇上的儿子都要争。当时,与承乾争太子位的主要是魏王李泰。

李泰是个阴险而有心计者。他见哥哥失德,已被父亲厌恶了,就自立德名博得父宠,以谋东宫太子位。他假意屈尊下士,招揽人才,以供谋位之使。李世民见魏王泰喜爱文学、礼贤下士,果然很高兴。贞观十二年,他网罗的文士们让他编写《括地志》,一方面大量聚集力量,另一方面以此取得太宗的好感,在朝中造成声望。他们的举措成功了,贞观十五年《括地志》完成,呈献给太宗,太宗十分欣喜,给了大量奖赏,每月给李泰的钱物,大大超过了东宫,还让他移居武德殿,直到魏徵、褚遂良上疏劝谏,太宗才停止再拔高魏王之举。

魏王既立定争夺储君的主意,便抓紧进行,把附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拉入魏王幕府。这些人都在暗中结交朝臣、行贿,准备逼迫太宗立李泰为太子。

承乾明知李泰在做夺储的勾当,但自己的恶习难改,仍然胡闹下去。承乾好色不亚于其父,不同的是他爱好龙阳之宠,有断袖之癖。当时,太子宫中有一个小黄门,俊美如少女,年仅十三岁,却通音律、善歌舞。承乾宠爱异常,赐名称心。昼则同行止,夜则同床眠。

一日,世民上朝,诸王在家者皆来朝。太宗李世民不见太子承乾,即问道:“承乾何不来朝?”

众臣虽有知其去向者,却不敢言。谁又愿意得罪一个未来的皇上呢?

李世民用目光扫了文武群臣一遍,仍无人敢回答。魏王泰徐徐奏道:“儿臣启父皇,太子携称心去郊游狩猎了。”

“称心?什么称心?”李世民还不知道称心是人名。

魏王泰又奏道:“儿臣启父皇,称心乃一小黄门之名,此名乃太子所赐。”

李世民不是笨伯,他明白了,这个称心一定是承乾的男宠。这还了得,承乾身为太子,不好好读书,不思进取,本有几个妃子,今却又有男妾,而且该朝不朝。长此下去,承乾会走上什么道路?他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令道:“左千中卫郎将,立即率军五十人,赶赴郊外猎场,格杀称心。传令太子立即回府。”

承乾率人在猎场玩得很开心,随从已刺杀了一些猎物。他把称心抱在胸前,两人共骑一马。令马小跑着,他不住地低头亲吻称心那白里透红的脸蛋。

左千中卫郎将来到猎场,遇到太子随从,即问道:“小黄门称心在哪里?”

一侍卫用手指道:“那里,正和太子骑在同一马上。”

郎将率兵策马向太子奔去。

太子见来了一名郎将,又率领几十名兵丁奔自己而来,不知何事,就停下马等待。

郎将到了太子马前,即道:“皇上有旨格杀小黄门称心。”

承乾一听,以为自己听错了,再一次问道:“你说什么?”

“皇上有旨,格杀小黄门称心。”

“称心还是个孩子,他犯了什么罪?别是你听错了吧?”

郎将道:“请太子将称心放下来。”

“不!你们不能杀他,不能杀他,我不让你们杀他。”太子说着话,将称心紧紧搂在怀中,他以为这样就能保住称心。

郎将再一次道:“请太子将称心放下来。”

“不!我不放,我不让你们杀他。”太子声音已变了调,似在哀求。

郎将一挥手,道:“圣上有旨,格杀小黄门称心,过去拿下称心。”

两名左千中卫军卒纵马过去,一人一伸手拉住太子的马缰,一人一下子将称心从太子怀中拉下来,一甩,摔在地上。郎将俯身举手中剑一挥,将称心从腰中一分为两段。

太子吓愣住了。

郎将复道:“皇上有旨,令太子立即回宫。”说完,领军卒策马走了。

太子见郎将等走了,从马上滚下来,一下子扑到称心身上大哭。

随从左卫副卒封师进劝道:“太子,称心已死,哭亦无益,还是遵圣旨,速回宫吧。”

太子止住哭,道:“把称心的尸首抬回去,要葬在宫内。”

封师进等相劝勿招,太子不听,侍卫没办法,只得将称心尸首分载在两匹马上驮着回东宫。

回到东宫,太子命人将称心的尸体缝合起来,又命在府中搭灵棚,亲自上祭。过后,真的埋在东宫中,并在坟前立碑。

称心被杀的当天,太子已知是魏王泰在皇上面前进的谗言。他更恨魏王泰了。

当时,泰还称魏王。太子即将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等一干心腹找来,计议要刺杀魏王泰。

封师进道:“近一两日不行,魏王府必然戒备森严,不易下手。等过几天,魏王府防备松懈,方好下手。”

张师政道:“防备严怕什么,先杀侍卫,后杀魏王也是一样。”

封师进道:“如果万一不成,不是打草惊蛇吗?再说,如果在与侍卫格斗中,魏王藏起来,偌大一个魏王府,又怎么能很快找到?还是谨慎为好。”

纥干承基道:“师进说得对,不去则罢,去了必要成功。”

太子道:“我这口气咽不下去。”

“别无他法,请太子忍一忍吧。”封师进劝道。

太子没办法,只得暂忍一忍。

李泰也害怕承乾来报复,所以日夜戒备森严,每个宫门皆设双人值更,另外设巡逻侍卫,而所聘来的武林高手则为暗哨。

一个月后,魏王府突来三名刺客,皆以青巾蒙面,时在三更后。

来人武功甚高,但只一露头,却被侍卫发觉,立即鸣锣示警。

各门侍卫打起精神,巡罗队及武林高手也露面了。除留两名武林高手专侍护魏王外,其余均向锣响处集中。

来的刺客仅三个人,而魏王府中的武林高手却有八个之多,侍卫虽不会蹿高上房之武功,但呐喊助威,且又长枪大戟、弓弩在手。

几个武林高手与三个刺客在房上交手了。

来的三个人,武功确实不凡。但是,正应了好汉架不住人多的俗语,虽然他们打伤了两名魏王府的武林高手,但是,别说刺杀魏王泰,时间长了想脱身亦恐不易,所以,三个人逼退了围攻的人,飞身而去。

魏王府有刺客的消息,第二天一早就传入李世民耳中。他立即派人找来魏王泰询问。他问道:“泰儿,刺客有几人?”

“启禀父皇,三个刺客。”

“知道是什么人吗?”

“启禀父皇,刺客用青巾蒙面,又在夜间无法辨认是什么人。”

“能是什么人所派呢?”李世民问道,“泰儿,你可与朝中什么人有过节吗?”

“儿臣启禀父皇,儿臣一直在府中与肖德言等撰《括地志》,平时也不与朝臣来往,儿臣想不到会得罪什么人。”

“你真的没开罪过什么人?”

魏王泰故作怯懦地道:“启父皇,有一件事。不过,也不能算开罪,况且儿臣以为他也不可能派刺客来刺杀儿臣,儿臣以为绝不会的。”

“你说说看。”

“儿臣启父皇,一个月前,父皇早朝,不见太子,问及众臣,众人不愿说明,是儿臣说了实话,父皇命人杀了称心。据说,太子将称心尸首驮回东宫,在宫中设灵,其后,又在宫中起坟树碑。太子定知是儿臣说了实话。可是,儿臣既知,见父皇垂问,又不能不答。太子可能因此恨儿臣。不过,儿臣以为太子不会派刺客来杀我。儿臣与太子乃一母同胞,太子怎么会下此毒手呢?儿臣以为绝不会是太子派的刺客。”李泰虽一直强调太子不能派刺客,李世民还是怀疑刺客是太子派的,不过,没有真凭实据,无法证实,只好不言。

魏王泰被李世民召进宫问话的事,被太子知道了。尽管李世民没在朝廷上当着众臣问泰刺客之事,消息还是走漏了。原来,太子早已收买了皇上身边的太监。

夺太子位就是夺天下位。既然战幕已拉开,宫中大臣必然也有所倾向,站到太子这边的也有一批人,如太宗庶弟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扬州刺史赵节、附马都尉杜荷等,都被太子收买,打算谋反,直接向太宗逼夺帝位。

李泰和承乾尚未发动,太宗第五子、齐王祐却率先造反。这因为李祐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极像太子承乾,太宗知道后要把他交刑部处治。所以他首先公开传檄起兵造反。贞观十七年三月,太宗派兵部尚书李世勣等率九州之兵讨伐,很快便镇压了李祐的反叛。

李承乾听说李祐在齐州造反后,对自己的手下说:“我宫西墙,去大内(指宫殿)只有二十步耳,与卿等举大事,远非齐王可比。”谁知在审问李祐谋反案件时,牵连到李承乾的部下,接连提审后,其部下把李承乾谋反的内幕全部抖了出来。太宗便让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会同刑部查究,果然证据确凿。太宗大怒,废太子为庶人,杀汉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同党。

太子承乾已废。

魏王泰正眼巴巴地静候佳音,他以为这皇太子之位非他莫属。

不料,传出的圣旨却是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同时,诏将魏王泰交将作监看管,不久又降为东莱郡王。

其实,李世民原本打算立魏王李泰,但却遭到长孙无忌等一干老臣的坚决反对,理由是魏王奸诈、残忍。于是,他就打算先过段时间再说。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魏王泰暴露了他的本性。原来,魏王泰怕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就去吓唬他说:“你一向与汉王好,如今汉王与李承乾一同谋反被杀了,你就不怕受到牵连吗?”李治胆小怕事,在兄长们争夺太子位的血腥中,他生怕躲之不及,听李泰一说,吓个半死,整天心惊胆战、愁眉不展。太宗见了就问他:“怎么了,忧心忡忡的样子?”李治老实,只好吞吞吐吐说出李泰吓唬他的事。

太宗一听,猛然觉醒:“李泰的心思如此深啊!”他又突然想起承乾被废时说的话:“我已是太子了,已无所求,是魏王逼着我,为自保才做出了错事。若让李泰当太子,儿臣死了也不安心!”于是,最终决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一场争储风暴结束,最终把柔弱的李治稀里糊涂地推到太子的座位上。

李世民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皇帝。自从立李治为太子,就每天把这个体弱胆小的儿子带在身边,让他学习治理朝纲、驾驭百官的本领,培养他的资质和做皇帝的气概。他几乎不再让太子去东宫,而是紧随他在两仪殿、朝堂或书房里模拟如何做皇帝。

没想到,这为李治和武才人相见提供了机会,最终使太子李治爱上了父亲的侍女,给了她展现政治才能的机会,这是太宗做梦也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