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2653800000002

第2章 老子——中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在搜集了六千八百多人的《中国文学家大词典》(谭正璧编著,上海书店,1985年版)中,老子名列第一,可以说,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一位文学家。他大约生活在春秋后期,有人说他出生在公元前571年(《中国文学家大词典》,鲁迅说他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比孔子还年长20岁,当时正是周灵王初年。如果当时有干支纪年法的话,那么,老子出生的年头是庚寅年。如果用中国传统的属相的说法,老子是属虎的。当然,这是一只很老很老的老虎。老子生活的年代,当时周王朝逐渐失去统治地位,周室天下日益走向衰微,诸侯国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等群雄并起,各个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日益深重。

老子有一个奇怪的名字——李耳。李是他的姓氏,据说老子出生后,他的母亲指着李树以为姓。司马迁说他“姓李氏”,这倒不为怪,怪的是他的名字“耳”。为什么叫“耳”呢?司马迁没说原因,只有一些传说,有人说他的耳朵很大,所以父母就根据这个特点给他取了“耳”这个名字。这也有些道理,古人有以特点取名的习惯,如孔子取名丘,孔子的哥哥取名“孟皮”一样。还有一种传说,说老子是大圣人,圣人的耳大,能听取四方言论,各种信息,有耳聪的意思,所以取名为“耳”,这好像也有些道理,只是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老子字聃,一说谥聃。你看,又是“耳”。《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说聃“耳长而大”。看来,老子的耳朵的确不小。大耳能听取多种言论,这也许真是圣人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或者说,这天生的大耳,成就了老子这个大圣人。这都是闲话,是笔者的饶舌,没有什么根据。

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不过为什么给他这么个敬称呢?或许中国古代以老为敬。可是为什么只“敬”李聃,而不用这个称谓“敬”孔子呢?可见另有原因。这原因又回到他出生时候的事了。据一本题名为《神仙传》的书上说,老子“生而皓首”,意指老子生下来就是一脑袋白头发,而且还有白胡子。据说他母亲怀他就怀了81年,在娘胎里就有了81岁,所以,生下来头发胡子就是白的。这是小说家言,当然不足为信。但老子的得名与他的高寿是有些关联的。据说他大概活了九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更有说他活了二百多岁的,如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做过周王室的柱下史,一说守藏室之史。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博物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掌管王室图书、典籍、文物、档案等重要资料。在这个职位上,老子会见过孔子,那是公元前518年,孔子33岁时的事情。当时孔子得到鲁昭公的同意,与鲁国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西去镐京向老子问礼。在这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中,孔子以后学的身份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着重是“礼”的问题。老子对孔子的回答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矣。”老子的意思就是:你所说的,是人的肉体都腐朽了,惟有他的言论主张还存在于世。而且,君子在他时运好的时候就飞黄腾达,时运不好的时候就像蓬草那样随风飘移。我听说,好的商人把他的财富深深地掩藏起来好像没有财富一样,德高望重的君子,容貌看来像是很愚钝,从不张扬外露。对于你来说,应当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去掉对于外表的追求和过多的理想,这些东西对于你都没有什么益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由这些话来看,老子对孔子的观点是不予认同的。他对现实似乎有不同的理解,他觉得,周室既已衰微,《诗》、《书》已经失效,人力已无法挽回了。像孔子那样奔波劳苦已无济于事,因此主张虚无,认为作为一个贤哲,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就应该避开这浑浊的世道,不参与其间;如果参与其间,就是同流合污。因此他主张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为保持自己的高洁就要避居山林,与鸟兽为伍。这个观点显然是与孔子的处世之道相背离的。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即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积极用事和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这也就形成了影响中国达数千年之久的儒道思想的分野。

尽管如此,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仍是相当高的。在受了老子的教训之后,孔子对老子的评价是,“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孔子的意思是:“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能游的,可以用钓丝捕获它;能飞的,可以用箭射取它。至于龙,我不能知,它能够乘着风云飞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就好像见到了龙一样。”显然,孔子对老子是很敬重的,他把老子比喻为中国最神圣的龙。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的胸怀,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老子的伟大。

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孔子是积极用事,以改变现实为己任,参与精神实为可贵,力挽衰世的勇气和实干精神令人敬佩。老子是不与现实同流合污,而保持自己的高洁。表面看来,他们一个是为了社会,一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但问题似乎不是这么简单。孔子是想对现实予以改造,老子是看到了社会颓势的不可逆转。孔子表现的是一种希望,而老子表现的是一种失望,都是对社会的极度关注。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当然是有的。孔子想用一己的力量挽救周室的颓势,这已与历史的车轮产生了背离;而仁政思想,在当时也只是美好的理想罢了。孔子奔波劳苦了一世,他的思想只做了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老子虽然想不与现实同流合污,但“欲洁何曾洁”?正如古代晋国的伯夷、叔齐一样,虽气节高尚,但也只落得个不食周食而死的结果,于社会并无补益。

事实正是如此,当老子看到周室天下日益衰微,社会的颓势已无法挽回的时候,便决意西出函谷,隐遁山林,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君子。可是,他一到函谷关,关令尹喜子就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大有如若不然就不予放行的意思。老子无奈,只得连夜写下五千言而后离去,从此下落不明。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关令尹喜子也有高深学问,他深以老子的学问为然,想叫老子留下论见,老子将他引为知音,因而就将自己的理论见解留下了。今天能够看到这么宝贵的《道德经》,还要感谢那位关令尹喜子的强为我著书的要求,不然,中国历史上这么宝贵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大概也要随老子一同不知去向了。大多数书上都说,老子自出函谷关后不知下落,后来又传关令尹喜子也和老子一同出关去了。这些都无法考证。

老子离去后,人们怀念他,希望他活在人间,编出一些故事寄托自己的思念。有人说一百多年后的老莱子是老子,他是楚国人,也信奉道教,用道家之言,著书15篇。又有人说孔子死后129年的周太史儋即是老子,他曾向秦献公说,“假若当初秦国与周王室联合,合五百年而分,分七十年而有霸王出现了”。

老子在函谷关为关令尹喜子所写的那部书叫《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我国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它的内容主要讲“道”。在五千多字的文章中,讲到“道”的地方就有七十多处。这个“道”是个什么东西?文章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它对庄子的影响和文风来看,它的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春秋战国之际(此观点见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人们一般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长沙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则将《德经》置于前,《道经》置于后。这是一本道家的哲理著作。共81章,五千余字,相传是老子所作,但是不是老子一人所著也无从考究。它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虽然有些老子的思想,但更多的是表现了战国时期的特征。原书本为一种杂记,但文辞简洁而意义深刻,“为说理文中之最”。此书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具有相当的文学性。内容主要是阐述一种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充满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思维,如人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又如人们在论政时常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也就是说,老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上面收的税收太多,因此饥饿。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上面的强行妄为,因此难于治理。老百姓之所以不惜犯死,是因为统治者太贪求享乐,老百姓无法生活,所以不怕以死来犯上。(《老子》第七十五章)。由此看来,《老子》虽是一部衍说哲理的著作,但修辞简洁凝炼,音节铿锵,富于节奏感,富于语言之美。刘勰《文心雕龙·情彩》篇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可见,老子也不是弃绝美文的。而哲理著作能写得让人赞美为精美,实属大不易也。《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它“理虽玄远,文实多姿”,为后世文章所效法。《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在中华文明历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老子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词,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这就是说,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欲“无不为”,那就是有为。确然如此,老子很多言论,都表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如前文所引的“民之饥”等。这说明老子的观点也不是“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