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2653800000006

第6章 屈原——热血衷肠的爱国诗人

每到端午节时,人们都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近些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这些活动又渐渐地成了一种时尚。这的确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它除了作为一种体育和民俗的活动之外,还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后人,有一种伟大的品格应当永远地继承和发扬,那就是爱国的屈原精神。

屈原确切的生卒年份,已不可考了,因为历史没有留下准确的记载。按照《离骚》的说法是“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关于屈原出生时间的唯一记载。对于这句话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解词的工作。

“摄提”,是“摄提格”一词的简称。摄提格是古代一个星座的名称。在战国秦汉时代,运用的是一种星岁纪年法。这种纪年法是假想有一个和木星速度相同、运动方向相反的星体存在,这颗假想出来的星宿就被称做太岁星。因为它和木星方向相反,所以当木星在丑位的时候,它的位置就在寅位,这一年就叫做“摄提格”。后来,星岁纪年法进化成干支纪年法,“摄提格”就称为寅年。所以有人就说屈原是寅年出生的。“陬”,是古代对“正月”的一种称谓。“贞于孟陬”,就是“正在孟春正月”。哪一年的正月呢?摄提格的正月,也就是寅年的正月。是哪个日子出生的呢?“惟庚寅吾以降”,是庚寅日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这就是说,屈原生于“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也就是说,屈原出生在寅年正月寅日。这是研究屈原的大家王逸说的。

对于这个问题,朱熹早就持不同的说法,他认为,“摄提”是天上的星座名称,并不说明什么年份。这两句话只是说明屈原生于寅月寅日,但年份并不明确。关于屈原的出生年份,后人做过一些研究。确认那个“摄提格”是公元前339年。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说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39年,约卒于公元前278年。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家世相当显赫,他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在位时的称号。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屈原是颛顼的苗裔,也就是黄帝的后代。据《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之孙”,他是楚之先祖,高阳的第六代孙季连,“芈姓,楚其后也。”他是楚国的创业始祖。季连的五代孙熊绎,在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祠”被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湖北秭归)。”熊绎的十二世孙熊通弑侄代立,为楚武王。武王子瑕封采邑(古时封贵族或有功之臣收取食禄的地方)于屈,子孙就以屈为姓氏。

屈原的故里,学术界多认为是湖北秭归。秭归在长江巫峡北岸。关于“秭归”,郦道元《水经注》中引袁松山言说,“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水经注》中对于屈原的田宅也有所记载,它说:“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糜败,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起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相传,屈原姊为女媭)。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又有“归乡”一条说“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不过,郦道元后来说,这可能是因事而立言,恐怕不是县名的本义。不管是欤非欤,屈原故里在湖北秭归或其附近,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屈原一生下来就受到父母的珍爱。“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父亲根据屈原出生时的气度,赐给他一个美好的名字,给他命名为正则,取字为灵均。“正”是公正,“则”是法则,“公正”、“法则”包含着屈原名中“平”的意思;“灵”表美善,“均”形容地势均衡平坦,包含着屈原字中“原”的意思。这一表述把屈原名字的意义展示得更加深刻了。

屈原不仅有高贵的出身,还有内在的优秀品质。他忧国忧民,一方面“恐皇舆之败绩”,一方面“哀民生之多艰”。他对国君的忠诚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内心要求,是化为血液的一种深层动力,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格力量。他明明知道,“荃不察”(荃,一种香草的名字,这里指代楚王)他的一片“中情”,但仍然是“忽奔走以先后”,还是要在他的前后左右奔走效力。他明知道“蹇蹇之为患”——尽忠是会招来祸患的,但还是“忍而不能舍”,以自己一颗忠诚的心去尽心竭力。他身上集中了中国古代忠臣良相的一切美德,终生效忠于他所热爱的君主。

他不仅竭力修养自己的内美,而且时时注意修饰自己的风仪。他喜爱香草,常用它们装饰自己的衣裳,希冀自己有如香草般馥郁。他曾杖剑执书札,阔步扬首,两次行使在访齐的路途。他曾峨(高)冠博(宽)带,翘首迎风行吟在南楚的泽畔。

内美和外仪的修习,使他具有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能力。22岁时,他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是担任楚怀王的低级文官,给怀王起草文件,由于工作出色,深得怀王的喜爱和信任。三年后,他被擢升为左徒。左徒之职,现已难考,可能相当于楚旧制中的“莫敖”。在楚国,只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担任过这种职务。春申君后来由左徒提升为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与莫敖升令尹相同,因此,左徒大概就相当于古代的莫敖,是仅次于令尹的一种官职,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等。屈原自此辅助怀王,参与这些重大的国事活动。

除了担任楚国的左徒外,屈原还担任过三闾大夫。当时,楚国宗室有三大姓氏,一是昭姓,一是屈姓,一是景姓。这三大姓氏集居在一起,这个地方被称为“三闾”。三闾大夫即负责管理他们的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等。《离骚》中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以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俊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就是说,他利用这个职务,培养了很多人才,以便到需要时能够帮助他为国效力。可是,他没有等到收获蕙兰与芳芷的时候,这些宗室贵族子弟,就成为了反对他的一种力量。

屈原所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楚国风雨飘摇的时期。楚国从公元前740年到公元前328年,经历了21个君王,四百多个春秋。它虽然是战国七雄中能够与秦国并立的大国,但此时的楚国,国势已经不如从前了。怀王已是末世之君,他昏聩不明,听谗信妒,对内重用嫉才妒能的小人如大夫靳尚、公子子兰之流,听信他们的谗言和谬计,远离了香草,误用了毒刺,对外受骗于张仪和秦国,错定了外交政策,以致内政外交一错再错,导致战争的一败再败。他最大的错举是疏离了屈原,杜绝了忠臣,闭塞了言路,犯了一个君王的致命之误。

在屈原受任左徒之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样的地位,招致了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一次,楚怀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在尚未完稿的时候,靳尚为了争宠,就不顾体面地从屈原手中夺取草稿,到怀王面前邀功。这种卑劣行径,当然遭到了屈原强烈地反对,没能得逞。于是,靳尚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他处心积虑策划了一个阴谋,也就是他的惯用手段——进谗,“国君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可是,屈原却把它当成自己的功劳。每道法令一出来,就说是自己的功劳,并且说:‘这个事情没有我就做不成!’”楚王听到后拍案大怒,不能容忍这种僭越之举。于是就降罪于屈原,虢去职务,把他东迁到陵阳。

由于屈原地位的重要,他的被疏离,受损害的就不仅是屈原自己,还影响到整个楚国。从他被东迁之后起,楚国就招来了一连串的灾难。

首先,是给秦国制造了一个并吞楚国的机会。当时的形势是,周室衰亡,群雄并起。多年征伐的结果剩下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这七国中,秦最强大,对六国,它有一颗吞并之心,包括楚国在内。

为了扩大或保守自己的势力,七国间就产生了“合纵”和“连横”两种外交路线。其中弱小的国家互相联合以攻秦国的主张叫做合纵,跟随秦国去攻打其他弱国的做法叫做连横。屈原向来主张连齐抗秦,这是合纵的路线。怀王曾采纳过他的意见,并曾派他出使过齐国,产生过很好的外交效果。

但这时,屈原遭到了疏远,秦国就乘机实行它的连横主张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从亲(堂亲)关系,秦国怕一旦战争爆发,楚国会帮助齐国,于是,就派了张仪带着丰厚的财物去游说楚王,说:“秦国特别恨齐国,想攻打它。但是,齐国与楚国是从亲。如果楚国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楚王一听,大喜,不管从亲不从亲,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事后,楚国派使者到秦国去讨要秦王许诺的土地,张仪却说:“我对楚王说的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呀。”楚怀王听了大怒,一怒之下又不加思考地去攻打秦国。谁知这一仗楚国大败,丢失了汉中之地,楚人被屠杀了七八万。

当时楚怀王派发国中的兵力深入秦国,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持,楚国节节败退。而此时,魏国又乘机攻打楚国,楚国腹背受击,而曾经的盟友齐国又拒绝相帮,于是,楚国大困。

第二年,秦国又提出割让汉中地方向楚国讲和,楚怀王说,“不愿意要地方,而愿意要张仪我才心甘。”这时,楚怀王是一门心思要抗击秦国了,于是,召回了屈原,派他出使齐国,企图联齐抗秦。而在危难之中,屈原再次使齐,以修两国之好。谁知还没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复命,楚王就改变了主张。

原来当楚王不要汉中之地而要张仪,因而使秦王有些为难的时候,张仪却向秦王主动请缨。他说:“用我一个张仪换取汉中千里的土地,我愿意前往。”张仪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对楚国君臣的毛病心中有数,果然,到了楚国,一切如他所愿。他重金贿赂靳尚,而在郑袖(楚王夫人)面前说些诡辩的话。郑袖又把这些话说给怀王,怀王听了郑袖的话,把张仪放走了。

等屈原从齐国回来复命,问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怀王才幡然悔悟。再派人追赶,已经来不及了。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楚国失信于其他诸侯国,因此,这些国家便联合攻楚,楚国被打得大败。

这时,历史的浪涛又把楚国推向了秦国:秦昭王又想用联姻的方式诱骗楚怀王入秦为质。受过骗上过当的楚怀王,居然还准备成行。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不去。”可是,这时楚怀王的幼子公子子兰说:“干嘛要得罪秦国?”楚王就到秦国去了。就在他进入武关时,秦国派兵断绝了楚王的后路,楚王被扣留了,作为秦国要求割楚地的条件。怀王只好出逃赵国,赵国不予接纳,他只得又回到秦国,后来客死在秦国。

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即位,任命子兰为令尹。子兰是秦楚矛盾中的投降派,是屈原的死对头,当然不会乐意见到屈原被起用。子兰加害屈原之心不死,他上台后,立即指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诬揭屈原,致使顷襄王大怒,于是屈原又被流放到楚国南部(今湖南的沅江一带)。

屈原满怀忧愤来到南楚,披衣散发,形容枯槁,面色憔悴,行吟泽畔,不复昔日的风采。但他忧国之心不改,美政之求未变。他心系楚王,企盼君王心回意转,召他回宫。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召的希望渐成泡影,一个爱国大臣竟被昏君佞臣放逐于山野泽畔,而一个泱泱大国,也即将被这些昏君贼臣断送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屈原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出发,渡长江,越洞庭,经沅水,到了今日的湘西。他行程千里,一路上撷英食蕊,沐风宿露,悲苦之心无以言表。他行行复行行,怀着一颗与君王的生死离别之心,行吟在南楚的山泽和水莽之间。一天,他来到一条江边,一位钓鱼的老人看见了,问他:“您不是三闾大夫吗?因为什么到了这里?”屈原说:“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为这个我遭到了流放。”渔人说:“圣人啊,是不凝滞于物而能够与时并进的。举世浑浊,您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您为什么不也喝上几杯薄酒?何必怀瑾握瑜(比喻洁身自好)而被人家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完头的人必定要弹弹他的帽子,刚刚洗完澡的人必定要抖抖他的衣服,以去掉上面的灰尘。人又谁能以自身的洁净去接受物件的垢蔽呢!我宁愿将身体投入到浩浩的江水,葬身鱼腹之中,也不愿以自身的洁白而蒙受世俗的尘埃。”于是作《怀沙》赋,而后怀沙自沉湖南汨罗江。一代忠良就这样葬身江底。屈原死后几十年,楚国就被秦国灭掉了。

相传,屈原怀沙自沉之后,湘人感念他的忠诚,纷纷划船到江上寻找,并纷纷投以食物恳求江中鱼虾不要损坏屈原的遗体。因怕散食被水冲走,就用一种箬叶将食物裹起来投入江中,这就是国人划龙船、吃粽子的来历。

相传,屈原是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沙自沉的,这一天又是中国农历五月的开头,这叫做“端”,“五”又与“午”同音,所以就叫“端午节”。

屈原以他的人格精神昭示着国人,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高洁的人文品格,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种由他创建的诗文样式,那就是历千年而不衰的楚辞。屈原自己为这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创立了不可逾越的高峰。据史家言,楚辞中,出自屈原之手的是《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还有《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各一篇。其中《离骚》、《天问》、《九歌》代表着屈原作品的三种类型。前者寄寓着作者的身世遭际、追求和痛苦,闪耀着作者人格个性的光辉,是屈原作品的代表,集中表现了屈原作品的全部特色。中者是作者根据神化传说创作的诗篇。后者根据楚地祭神乐曲改编而成,保留了很多南楚文化的痕迹。

在屈原以后,宋玉、唐勒、景差等,在“楚辞”的创作上接过了屈原的衣钵,继承了屈原的文学创作事业。鲁迅对屈原作品的评价颇高,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美屈原作品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