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护理学
2654000000060

第60章 耳科病证

耳科病证是感受风热湿邪侵袭耳部,或因肝胆火热熏灼耳窍,或因肝肾阴虚耳窍失养,或因痰浊与气滞血瘀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病证,临床常见病有脓耳、耳鸣耳聋等。

一、护理概要

“护理评估”

1.病因病机耳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凡六淫侵袭,七情过度,饮食失宜,劳逸失调,外伤以及禀赋强弱等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耳病的病因。这些因素可引起机体正邪抗争和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等功能失调,从而形成耳部病证。内外邪热结聚耳窍或脾肾虚弱,邪毒滞留,易致脓耳;火热之邪上扰耳窍或精血不足易致耳鸣耳聋。

2.四诊资料耳部红肿疼痛,耳中如蝉鸣,或耳内胀闷疼痛,流脓,脓液清稀或黄稠,日久不愈甚有恶臭,听力下降甚则耳聋,可伴恶寒、发热、头痛、倦怠乏力,纳差,腰膝酸软,口苦咽干,便黄溲赤,舌质淡或红,苔白或黄,脉细或细数。

“护理问题”

1.风热侵袭缘于风热之邪,或风寒化热,侵及肺经,肺失宣肃,清窍不利,侵犯耳窍,致使局部气血凝滞,故见耳鸣,听力下降,耳内胀闷疼痛,伴头痛鼻塞,舌边红,脉浮数。

2.肝火上扰缘于郁怒伤肝,肝火循经上扰耳窍,血肉腐败,故见耳鸣声大,气闭而聋,或见耳流脓汁,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缘于过食醇酒厚味,脾胃受伤,聚食生痰,痰郁化火,痰火上壅,阻塞气道,故听力下降,耳鸣如闻风声,伴胸闷泛恶,咯痰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4.气滞血瘀缘于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阻碍气血运行,耳窍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气机,耳窍不利,故耳中有风吹样耳鸣,耳胀,舌质紫暗,脉涩。

5.脾肾两虚缘于禀赋不足,耳窍发育不良,或误用药物,或年老体弱,脾肾虚弱,运化不健,水湿停留耳窍,故见久鸣渐聋,耳窍流脓不止,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护理措施”

1.生活调护室内宜空气清新,但避免空气对流;注意个人卫生,戒除挖耳习惯;游泳、洗澡、洗头后要排除耳腔内积水,脓耳患者要经常用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清洁耳道;耳鸣声音大者,每晚睡觉前可用热水洗脚,按摩涌泉穴,用醋调吴茱萸末敷涌泉穴处;注意休息,睡觉时可用耳机听音乐,以减弱耳鸣对患者睡眠的影响;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抵抗力,并积极治疗鼻炎、咽喉炎等病变。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肥甘厚味及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食物,多饮水。

3.情志调护避免过渡焦虑和抑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二、病证举要

脓耳

脓耳是由外感或内伤火热、湿浊之邪,结聚于耳窍,导致气血凝滞,水湿停聚于耳而致的耳窍化脓性疾患,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特征。脓耳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风热外袭,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气血壅滞或血肉腐败成脓所致。实证脓耳以耳内胀闷疼痛,听力减退,鼓膜深红向外膨出,或鼓膜穿孔流脓为临床特征。虚证由脾虚夹湿,水湿停留耳窍;或肾虚肝旺,肝火上灼,耳窍周围骨质受损,故流脓不止,以日久不愈,有臭味为临床特征。一般来说,急者,多为流脓初起,为实证,缓者,多流脓日久,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脓耳为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知识链接:

清代的医籍中多以“耳疳”作为本病的病名。如《外科大成·卷三》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

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实证脓耳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清泄肝火,降火通窍;虚证脓耳宜扶正祛邪,托毒排脓,兼以利湿化浊。

“辨证施护”

1.实证脓耳实证分为如下两类:

(1)风热外袭

主症:耳内胀闷疼痛,伴耳鸣,听力下降,逐渐加重,听力伴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脉浮数。

药物调护调护:选用银翘解毒片;亦可用20%黄连滴耳液,或虎耳草鲜汁滴耳,每次3滴,每天3~4次。

针灸调护调护:可针刺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外关、合谷等穴,每次2~3穴,分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用泻法。

饮食调护调护:少食蛋类,豆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多饮水。可选用绿豆银花饮:绿豆加水煮熟后,放入金银花30g(纱布包),一同煮沸,去金银花,一次吃。也可选桑菊茶:桑叶、菊花、薄荷、绿茶少量,用沸水浸泡,代茶饮。

耳部调护:及时清洗耳道脓液;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洗澡前耳道口用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

(2)肝胆火盛

主症:耳痛剧烈,如锥如刺,牵连同侧头部或牙齿,小儿表现为哭闹不止,听力减退明显,常于剧痛后耳膜穿孔,脓液流出后,上述症状随之减轻。可伴发热头痛,或见胁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小儿可见高热烦躁,甚则神昏,抽搐等。

药物调护调护:内治可选用龙胆泻肝丸。外治可用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3滴,每日2~3次。

针灸调护调护:可针刺听宫、听会、合谷、曲池、外关、翳风等穴,每次2~3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调护:少食蛋类,豆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多饮水。可选用蒲公英粥:取新鲜蒲公英60g洗净切细,煎取浓汁,去渣,如粳米煮成粥,每日2次,稍温服食。

耳部调护:同风热外袭型。

2.虚证脓耳虚证分为如下三类:

(1)脾虚夹湿

主症:患耳流脓,呈间歇性,量较多,质稀而有黏性,不臭,局部检查由耳膜中央穿孔,耳道内由较多脓液,听力为传导性耳聋。可伴有面色苍白,纳呆,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药物调护调护:内治可选用参苓白术丸。外治以20%黄连滴耳液滴耳,每日3滴,每日3次针灸调护:可针刺听宫,听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每次2~3穴,用补法。

饮食调护:宜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可选用参苓粥:将人参10g,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30g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再煎取药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粳米煮粥服食。

耳部调护:同风热外袭型。

(2)肾元亏损

主症: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黏稠有臭味,常有脓中带血,伴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药物调护:选用知柏地黄丸;或将患耳用双氧水洗净,拭干,将石菖蒲汁灌入耳中荡洗,荡洗3~5天,每日2~3次。

针灸调护:可针刺命门、肾俞、耳门、翳风、足三里、太溪等穴,每次2~3穴,用补法,针后加灸。

饮食调护:饮食宜品种多样,勿偏食,营养丰富,具有滋补之品。可选黄精粥:用黄精30g煎取浓汁后,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后加入白糖适量即可。

耳部调护:同风热外袭型。

(3)肾虚肝旺

主症:耳内流脓,时多时少,脓液中有豆渣样物,有特殊恶臭,有明显听力障碍,伴头晕,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药物调护:选用知柏地黄丸和龙胆泻肝丸合服;或将患耳用双氧水洗净,拭干,将石菖蒲灌入耳内荡洗,每日2~3次。

针灸调护:可针刺肝俞、肾俞、耳门、太溪、足三里、太冲、行间等穴,每日2~3次,用补法,针后加灸。

饮食调护:选用地黄粥。取新鲜生地60g洗净捣烂,用纱布挤汁。先用南粳米、冰糖适量,同入砂锅内,加井水煮成稠粥后,将生地黄汁冲入,改文火,再煮沸即可。每日2~3次,稍温服食。

耳部调护:同风热外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