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哪有那么难
2666200000005

第5章 独立篇

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自律的生活才是自由的生活

自由体现人的尊严,但是自律也是尊严的组成部分,教育中不可偏废。在西方虽然不断倡导着自由精神,包括课堂上的个性化,但是对学生的自律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举个例子,在国外的幼儿园里,学生们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他们的课堂往往很安静,学生们喜欢默默地玩玩具,画画……他们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但是国内的幼儿园或者小学,孩子们总是像发疯了一样地吵闹不堪。现在中国的孩子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可是显得非常盲目与幼稚。他们不去思考自由的界限,也不去思考自由的反面是什么,只是一味地要自由。另一方面,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也使孩子们在一种没有约束的气氛中长大,容易狂妄自大。

因此,只有当自由是内心的自由时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律,否则那只能是压抑人性、压抑自由的自律;反之只有当自律是内心的自律时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由,否则那只能破坏公共空间的无礼和疯狂,最终只会让自己失掉自由。

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主要呆在家里或幼儿园,过的是一种相对自由、受关爱较多、拘束较少的生活。进入小学后,孩子好像一下子掉进了规则的海洋,不但接触的功课里充满各种符号的学习规则,而且每天在校的私生活也被规则控制着。如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课时安排较紧;上课回答问题只能举手,有时甚至举了手也回答不上;下课后,活动场地有限,又不能在楼道里大声喧哗,甚至入厕、喝水都需要排队等候……孩子们感到受拘束多,很不自由,相比以前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

为使孩子能愉快、积极地适应学校生活,家长应首先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然后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并在孩子入学后,及时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工作。

讲讲规则的用处

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以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规则的重视。

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家里,物品用后要归放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时餐、睡眠、起床)等。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的孩子“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裳、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培养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款,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怎么办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一年北京大学招收了一名高考状元,他知识很丰富,人也非常聪明。可是刚入学不到半年,这位状元3科考试不及格,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被劝退回家。状元的母亲从外地来到京城,了解到原来是孩子自己不会照料自己,经常忘记了上课时间和地点。母亲很伤心,苦苦哀求学校再给孩子一次机会。面对母亲的痛哭流涕,学校答应再给半年的时间。孩子的母亲就向单位请了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专门给孩子洗衣、做饭,提醒孩子准时上课,逐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半年过后,当孩子能初步照料自己后,母亲才离开北京。

常有人问,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实,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是当今幼儿的群体现象,确实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幼儿期的独立性发展是从掌握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的,逐渐扩展到幼儿的学习、游戏及社会性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有独立见解,自己解决问题等。独立性的发展对于幼儿个性及认知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获得独立感的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不断发展。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与环境相互作用,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根溯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爸爸妈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龙心切,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爸爸妈妈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上了小学的孩子连吃饭、穿衣还由爸爸妈妈包办,结果造成孩子对爸爸妈妈、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有些小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成为家庭中所谓的“小皇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爸爸妈妈的过度关心所致。事事为孩子包办,势必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其结果是,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的尝试机会,他们就会变得时时处处都依赖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有的爸爸妈妈每天都要详细地盘问孩子班上发生的一切,从而给孩子种种“指导”,甚至在班内同哪个孩子玩,不同哪个孩子玩,都由爸爸妈妈决定。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处处靠爸爸妈妈的保护进行选择,靠爸爸妈妈的力量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显而易见,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爸爸妈妈的言行是孩子们的榜样,只有使他们明白了依靠艰苦的劳动,才能改变和创造生活,也就同时形成了他们务实、独立的品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爸爸妈妈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国内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明天,应该将孩子从“怀抱”中放下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自立的锻炼机会,需要从以下方面培养与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是关键要素

一般来说,孩子无论是学吃饭,还是学穿衣,都比成人替他做要麻烦得多。但是,孩子学习独立生活必须有一个过程,成人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或溺爱孩子,就什么都替孩子包办,这事实上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理能力提升的机会。而结合好育园网站上众多父母的育儿经验,允许孩子尝试,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是培养和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要素。

教育孩子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孩子最先学会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动作,然后才开始学较复杂的动作。如:孩子吃食物的动作的发展顺序一般是,先学会用手抓东西吃,接着学会用手捏东西吃,最后学会用勺舀东西吃。学习用勺时,孩子先学会用勺舀东西,然后学会把勺送进口里。因此,成人应该遵循孩子动作发展的规律,把握好训练的进程,只有这样,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迅速提升。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如:孩子不会使用勺子,就多让他练习拿小铲子将沙土装入桶中,等孩子的这一动作熟练后,学习使用勺子就方便了。又如玩替娃娃穿衣服的游戏,能帮助孩子学习自己穿、脱衣服。

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孩子的这一能力,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从系鞋带、用勺子吃饭、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学会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洗手、洗脸、脱衣等小事情;孩子大一点,可以让他自己打扫房间、洗一些小物品,如手绢等,帮助爸爸、妈妈拿一些较轻的物件;再大一点,负责照料自己喂养的鱼,给花浇水,洗碗、扫地、整理衣服等等。孩子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很乐意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当孩子做不好时不要心急,自己马上替他做,更不要轻易责怪他,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一些策略有些难度的事情。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指导。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既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孩子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还可以体会到想要收获就必须付出的道理。有些孩子可能刚开始对家务事很感兴趣,时间一长,就有些厌烦。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要养成孩子自己做家务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恒心,千万不能半途而废。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

农村的孩子动手能力一般比城市的孩子强,这是因为,农村的孩子接近大自然,大自然给他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材料让他动手。在周末或节假日,城市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除了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之外,事先准备一些孩子可以动手参与的活动。比如说,与孩子一起玩沙,堆城堡、盖房子等;让孩子自己采集一些植物的叶子,捕捉一些小昆虫,告诉孩子这些动植物的名称和特性;回到家中,把捕捉到的昆虫做成标本,采集的树叶夹在书中做书签。有条件的话,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个纱网,到水中捉鱼。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孩子都会兴致勃勃,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动手能力,家长还可以充分放松休息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给孩子一些操作性强、能引起他持久的注意力的玩具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玩具的难度越大对孩子越有好处,因此,就给孩子买了许多电动玩具、益智玩具,孩子看了看后,不会玩,就束之高阁,玩具也就失去意义了。一些父母认为给孩子的玩具越多越能锻炼动手能力,就买了满屋子的玩具,孩子东看看,西瞧瞧,每一件玩具都不能引起他持续的注意力,结果就如一个脖子上挂了七个烧饼还饿死的孩子一样,有很多玩具,但没有一件会玩。作为家长,我们建议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动手规律,选择一些操作性强,能引起孩子持久的注意力的玩具。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撕一些废纸、敲打物品、画画等,孩子大一些之后,可以教他剪纸、搭积木、拼装玩具、拼图、玩橡皮泥等。

孩子有懒惰的毛病怎么办

程程小朋友是小班年龄最小的孩子,因此老师特别宠她,连脱裤、穿裤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连过了两个月,老师认为孩子们有能力自己穿裤脱裤了,但程程还是习惯性地一直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小便。”老师说:“好的,你自己脱裤子吧,程程现在长大了,可以自己脱裤子了,对吗?”可是程程还是一直站在那里等,希望老师能帮她脱裤子。老师只好无可奈何地帮她脱了。就这样几次以后,她用同样的招术得到了老师其他的帮助,老师认识到这样依赖性强的惰性会害了孩子,因此决定硬下心来,谁都不帮她。结果,她干脆不告诉老师要尿尿了,直接尿在裤子上。回到家奶奶发现了便央求说:“老师,请你们帮她脱裤子吧,她穿的多,脱不掉的。”看来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老师们只得慢慢来,让她逐步接受老师的要求:老师帮她脱外面比较厚的裤子,她自己脱里面的裤子。同时在她成功后进行表扬,她也在老师的表扬下逐渐喜欢自己穿脱裤子了,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程程飞速进步时,老师找了奶奶进行交流沟通,希望能在家里也给予程程自理的机会,并加以表扬,使她感觉家里跟幼儿园里都认为她很能干,体验自理的乐趣。

有些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懒得理发、懒得收拾东西、懒得叠被。其实懒孩子的出现,不应该归罪于他们自己生性懒惰,而应该从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寻求答案。

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等,可是在他们参与劳动或有干神奇的事情的积极性时,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弄脏衣服,而加以制止。这样,就使孩子们失去了尝试的机会。当他们想勤快一下时,父母硬是加以阻止,从此他们便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父母也许没意识到自己扼杀了孩子勤劳的特质。

直到孩子长大,越来越懒了,父母才像刚刚发现一样地惊呼:“这孩子怎么这样懒!”面对这个事实,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懒惰心理的成因

依赖性强。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缺少上进心。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

家庭关系的影响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这是最最关键的原因。)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懒惰心理的表现

思想方面的懒惰。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而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行动方面的懒惰。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有所学校在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懒惰的孩子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主动争取,最终也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孩子,才会达到梦想的目标,所以要努力克服懒惰的坏习惯:

开展“大手拉小手”家庭劳动。父母和孩子一同做家务,给孩子树立热爱劳动的榜样。劳动中还可以进行小小竞赛“比谁做得好,赛谁做得快”,从而调动孩子的劳动热情。如给盆花除草、松土、施肥、浇水、修剪枝叶等。

对于健忘或较懒的孩子,父母可采用“帮助促进法”,促使孩子劳动。如帮孩子洗一只鞋、一只袜,给孩子收拾柜子,整理书桌时,留下一半工作,也让孩子感到别扭而不得不动手干。

把孩子做家务当做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给孩子分配家庭卫生责任区,家长定期检查,总结表扬。孩子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应按年龄大小,负责部分家务,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完成工作后的成功感。

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让孩子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或身边的事例,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成材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劳动锻炼,当他必须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独立于社会时,情况就很糟糕了。

奖励激励法。当孩子自觉完成家务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不管那事儿做得是否值得称赞,都要称赞他、鼓励他、表扬他,对孩子提前认识劳动价值很有帮助,还能提高孩子的劳动热情。

当然懒孩子形成不是一日寒,懒孩子的转变也非一时之功。所以父母要注意,态度不宜生硬,不宜拿出母亲常有的唠叨,因为这些常常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事与愿违。

和孩子一起工作时,要尽可能使工作变得有趣,不要那么枯燥、那么无趣。劳动更不应成为一种惩罚去让孩子承受,那样,孩子只会增加对工作的厌恶感,变得更加不爱工作。

也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积极,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回到家里却偷懒,处处等大人来侍候。这样的孩子,就需要父母与老师的密切配合,让孩子在家里也能像在学校一样,成为一个勤快的惹人喜爱的孩子。

孩子染上网瘾怎么办

李先生一到节假日就坐立不安,因为放假时,上初二的儿子小刚每天总是喜欢玩会儿电脑。怕儿子染上“网瘾”,李先生紧张不已,对孩子唠叨不断,后来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最后拔掉了网线。小刚非常气愤,于是偷偷跑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

刚上高一的小丽喜欢上网聊天,虽然每个星期只上两次网,而且都不会超过2个小时,但是小丽的妈妈特别担心她在网上“遇到坏人”,只要小丽一上网打开QQ开始聊天,妈妈的唠叨也就随之而来。久而久之,母女之间的话越来越少,孩子在家里也变得很冷淡。

怎样看待孩子迷网络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网络信息已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相互沟通和了解世态的重要媒体。因此,每一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电脑和网络。由于每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宝贝孩子,年幼的孩子是否适合接触电脑、参与上网,成为值得家长深入探讨的问题。从积极的一面看,通过操作电脑,可以培养孩子手眼协调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也可通过电脑操作来领会逻辑思考和创造性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喜欢电脑、喜欢网络生活与网络成瘾加以区分,许多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只要孩子一沾网,就非常紧张,可以说这在知识储备上就已经略输一筹,而情绪应对上就更显慌张盲目了。

其实,网络成瘾并不像抽烟吸毒成瘾等有某种成瘾物摄入体内,它只是无法控制想玩游戏的心理冲动。家长应该对“网瘾”有正确和科学的了解,不要对孩子正常的上网活动横加阻挠。孩子一周上网不超过7小时,就不能算是“网瘾”,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孩子上网聊天,只要是在正常的范围内,不影响学习和生活,也都可以视作是一种流行的正常的需要,没有必要进行干涉。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如何交友,也可以适当地与孩子共同学习使用网络,这样既可以亲身体验网络,又可以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家长主要应该防范的是下面4类情况:

一是网络交友,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交友平台,而在网络上的匿名交友,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感;

二是网上看小说,主因是成本低,比现实生活中看小说方便;

三是玩网络游戏;

四是浏览色情淫秽网页。

家长也可以通过以下6条标准,客观衡量一下,看孩子是否有网络成瘾的征兆:

一是每天上网时间达8小时以上,而且越来越长,无法自控,特别是晚上常常上网到深夜;

二是行为反常,比如逃学、废寝忘食、不与人交往、对人冷漠、脾气暴躁、关机后烦躁不安等;

三是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甚至发展到通电话、约会等;

四是电脑里常出现暴力、色情、赌博等图片;

五是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的行为;

六是宁肯借钱或甘冒一定的危险也要上网,比如去偷钱或偷用别人账号上网等。

应该说绝大多数孩子上网成瘾不是什么病,不是心理疾病,更不是生理疾病,只是一种比较强烈的习惯,是一种认识问题。但一些家长却不这样认为,动不动就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甚至看精神病医生,结果花了很多钱,吃了很多药,网瘾却没戒掉。

现在一些机构将网瘾视同为毒瘾,用戒毒的方法戒除网瘾。有一家戒毒研究中心的主任说,网瘾发作时也会出现与毒瘾发作时相同的手抖、出汗、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提出了以“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进行治疗,所用药物主要是注射莨菪类药,抑制大脑皮层,使患者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有的戒除网瘾的机构甚至使用电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我们对这些戒除网瘾的办法表示怀疑。上网成瘾和毒瘾、酒瘾、烟瘾是本质上不同的事,后几种瘾是通过物质的摄入改变了人体的生物、化学结构,因此采用药物疗法可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上网成瘾只是种入迷状态,上瘾的东西有很多,有的人下棋上瘾,有的人看书上瘾,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并没发生生理的变化,我们也从没把这样的事情当成疾病,更不需打针吃药。

应该看到,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密切相关。青少年对虚拟世界的缤纷灿烂充满向往,容易将对现实世界的兴趣转移到网络上,也容易将现实生活的不如意通过网络加以排解,但他们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有不少青少年其实也很想戒掉网瘾,却常常欲罢不能。因此,父母需要把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正确引导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增强,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如果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沟通理解,有了外力的正确引导,会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使他们克制住这种冲动。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网络世界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研究发现,青少年上网成瘾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心理补偿。这不仅令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

孩子迷恋网络游戏的原因很多,家长要坐下来和孩子谈谈,看看到底是单纯的好玩、刺激还是有其他原因。比如:是学习压力过大,出于缓解压力的需要,还是和同学关系不协调,出于暂避现实人际关系紧张的需要等等。建议家长不妨陪着孩子一起玩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哪些孩子容易上网成瘾

第一种是学习失败的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现实生活中,学习的失败使孩子们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网络游戏很容易让他们体验成功,找到中心感和满足感。

第二种是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是孩子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但是,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这些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三种是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小心眼,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解决,于是就沉迷于网络,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

第四种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便会到网络中寻找可依附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寻求感情、精神的慰藉和归宿。

第五种是家庭教育不当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任性、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这源于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的成长空间。而且,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内向、自卑、心理年龄幼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觉得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理解,从而“躲”进网络里。

第六种是性压抑性饥渴心理较严重的孩子。青春期孩子需要异性同伴认同,这类孩子往往伴随体质体貌特征条件不佳,自卑感严重,难以在现实中维系正常的异性交往,压抑了正常的性舒缓机制,从而寻求在网络世界排解。也有的是因为性教育缺失,对性充满神秘感,不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得性知识,因此上网误入歧途。

戒除“网瘾”并不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并不像传统上的药物成瘾对人们的影响是生理上的。对此我们当然不可以采用传统的严格控制的手法来戒除网络成瘾,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青少年都会上网成瘾。

对待青少年上网成瘾,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齐心协力对付网络,而是家庭、社会、学校如何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与大禹治水一样,青少年上网问题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封,应当疏通青少年间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加以指导。

首先,作为家长要有防范意识。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网络,对孩子上网听之任之,等孩子出了问题甚至不能及时觉察,因此家长对子女上网可以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青少年需要规则,这样才不会觉得被忽略,因而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并有目的培养自我的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父母要想更好地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应当对网络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上网,与孩子讨论,说不定孩子会带你在网上遨游。作为家长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这样更便于监控。

另外,家长要学会上网。不懂网络,就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督促孩子健康上网。家长应该注意发现孩子上网中碰到的问题,在上网过程中及时与其交流,一起制定有力的措施。家长还要善用网络,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引导孩子选择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网站。家长要适时监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网或去网吧的质、量、度。孩子自制力差,综合判断能力较弱,父母要适时提醒孩子上网要有度。

其次,与孩子尽早进行良性沟通。在预防孩子上网成瘾问题上,最重要的还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从很多上瘾少年身上分析来看,其家庭都存在沟通障碍。父母经常将一些外在压力,如夫妻之间关系紧张、教育孩子能力不足等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或往往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情感上的给予,使得孩子选择依赖网络。因此,家长需要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与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淘汰教育,一些青少年可能努力过,但成绩不佳,学业压力会让他们通过网络去寻找另外一种兴奋。如果家长一味指责,而不注意理性沟通,可能会让孩子走向一个极端。

面对孩子上网成瘾的状况,家长苦于没有好的方式应对。只要孩子一有网瘾,很多家长就会惊慌失措,只知道单方面地催促、批评甚至责骂孩子。实际上,家长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再次,家长要改变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法。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正确面对,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例如可以带孩子出去旅游,既能开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锻炼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对孩子实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家长要善于“弹性说服”,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家长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孩子的毛病往往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应注意言传身教,在自己身上铲除这些问题;家长在孩子的“脱瘾”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必须打破原来一味地打骂埋怨或者放纵溺爱的传统做法。除了在物质上要严格控制孩子的欲望,还要多和孩子进行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原则性的事寸步不让,小事上宽容理解,多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只有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家庭心理医生,孩子才有脱瘾的希望。

最后,提高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多与人交往,注重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对出现网瘾问题的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使他们明确学习是主要任务,然后列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身心发育。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对于在网络中已经迷路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理解他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想方设法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娱乐,而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打球、陪孩子做游戏、锻炼等。同时不要压抑青少年上网的欲望,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上网态度,在现实中一样能敞开心扉。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他们渴望的是坦诚、理解和尊重,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

另外,家长要强化鼓励孩子的长处,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并长期坚持;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负面的心理状态。

孩子自我意志薄弱怎么办

有一位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不是垂头丧气,就是一蹶不振,不能为之刻苦努力。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是走神,就是做小动作或睡大觉。她认为自己不是读书那块料,不愿意多看书、多钻研,一拿起书本头就疼。她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一会儿学习,一会儿干别的事,结果一事无成。本来快期末考试了,她决定努力复习一天,可同学上门来找她到少年宫看演出,她本不想去,可是看同学来找她,她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去了。她经常立志,经常下决心,但是情绪不好时,又灰心失望,什么也不愿意学。

在现实家庭教育中,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度溺爱,以“保姆”式的方法,衣、食、住、行统包到底,唯恐累着、饿着、冻着孩子。父母除了关注培养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分数外,对孩子的意志品质关注过少。那些从磨难中、从艰辛中走过来的父辈们,生怕孩子也受自己经受过的磨难和艰辛,生怕孩子不能过上比自己更幸福、更快乐、更完美的生活,从而就无限制地娇宠孩子,甚至一味地溺爱孩子。这样做的不良后果——造成青少年学生的意志薄弱现象。

研究发现:有意志的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会把无意记忆很快转化为有意记忆;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能力发展较高;意志薄弱的学生,难以充分发展其能力。凡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有53.7%属于优等,意志品质薄弱的只有17%属于优等,58.7%学业成绩差。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30年后,在800名男性被试者中,将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没有什么成就的20%的人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智力的高低,而在意志品质的不同。

意志薄弱表现在哪些方面

孩子任性十足,缺乏意志,生活能力差。当前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孤傲的现象。有位女大学生第一次进军校浴室洗澡时,急得直哭,站在水笼头下面,她不知该怎么洗澡,因为18年来,都是她妈妈给她洗的。

意志脆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由于骄纵任性,许多孩子从幼年起就碰不得、说不得,一旦家长对其错误进行批评、指责,内心就接受不了,或者撒泼耍赖,或者嚎啕大哭不止,直到家长向他表示歉意才算了事。另外,有的孩子自暴自弃,甘于沉沦,或者是忍受不了周围环境的某种刺激,轻易选择轻生的道路,或是把愤恨、怒气发泄在他人身上。

兴趣不专,见异思迁,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据有关研究指出,在30分钟内某些儿童会改变自己的计划达10次以上。进入学龄期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听课或写作业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缺乏坚持性和恒心。

要培养孩子的哪些意志品质

什么是意志?简言之,意志是人的一种为实现预定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具体来说,意志有四个品质,即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自觉性也即独立性,表现为自主,自立,敢于坚持到底,敢于以自己的成功为成功,不易受外力的干扰,敢于顶住风险。

比如,幼儿学走路、学吃饭、学穿衣、学整理玩具、学单车的时候都是对孩子进行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时机。对于小学生,比如一年级孩子,放学回家肯定要问家长:“妈妈,我现在做什么?”“妈妈,现在可以玩吗?”这时家长可以说:“你自己安排好吗?不会的妈妈帮你。”对于初中生来说,孩子主动地要求做饭,洗衣服,你千万别说:“这不是你做的事,你的任务是学习。”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你就需要为他提供独立做事的条件,改掉自己什么都插手的毛病。

培养孩子的果断性:果断性就是一个人的勇气,面对外在的险阻与困境,产生绝处求生的决心,则表现为果敢,如果太过了,则表现为鲁莽、血气之勇。

比如在2008年“5·12”大地震,11岁的康洁是映秀小学6年级女学生,12日下午地震时,康洁先是钻到桌子底下,在经过一秒钟时间考虑后就从6楼纵身跳下,“我努力让自己屁股着地,最后着地时居然只有腿被划伤。”她不但自己获救还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获救。她在生死关头那种果断和勇敢的行为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出来的。这与她自身的品质是分不开的。家长应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胆识。比如:小孩子在街上与大人走失了,孩子有没有面对孤独处境的勇气?是想办法求助还是胆小、害怕,只知道哭?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了,怎么面对?

培养孩子的坚韧性:坚韧性,持久性,也即平常讲的毅力,是一种向外的控制力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与曲折,艰难困苦还能坚强不屈,坚持不懈。

新西兰选手泰索列罗说:“每个人一生都有很多高峰和低谷,只要你有不服输的勇气,永不放弃的决心,就能坦然面对所有的不如意,问鼎个人之巅。”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信念,她夺得了残奥会女子自行车500米计时赛冠军。残疾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体现出跟正常人一样的意志和品质,实现的都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命运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条件,热爱生命的人却可以做出同样的选择。而我们的孩子,仅仅为了逃避学习中的压力、困惑就跳楼自杀,是不是心灵太脆弱了?和以前的孩子相比,并不是现在的孩子受不了挫折,而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得早,独立人格建立得更早,很看重同学的看法,面子观更重一些,家长更应该提早重视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另一方面家长应多考虑他们的感受,爱护他们,引导他们。

培养孩子的自制性:自制力,就是一种向内的控制能力。面对狂躁、懒惰、欲望,能够强行克制,自我激励,转化成顽强的信心;表现出来的是忍性、自控,但如果过了则就是自苦了。

比如某公司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筛选和考试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过硬的竞争者。主考官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一个说:“2米。”另一个说:“半米。”第三个人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这个故事充分地体现了每个人在利益诱惑面前的意志力。

在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有的孩子写作业时,家里不能有任何动静,外面也不能有任何干扰,比如电视声,汽车声,人们的喧哗声,叫卖声等等,都让他们感到焦躁不安,就觉得让自己无法静心学习,其实这就是没有意志力,也就是说没有定力。不能够强行克制自己做好该做的事。其实这也是看孩子做事能否专一。一个人如果没有克制力,他就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不好的环境诱惑。

如何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激发孩子实现奋斗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人的坚强意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生活磨炼的结果。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明确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比如,运动员要打破世界纪录,不仅要目标明确,而且要有强烈实现目标——打破纪录的欲望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和欲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意志力,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力量。

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孩子在劳动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克服困难需要毅力。要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在失败中经受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性。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的当中遇到什么困难,及时帮助他们确定适宜的进取目标,让他们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强烈的欲望和旺盛的斗志。抓住孩子好的构思和行动,给予更多的时间和鼓励,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激励他们接受困难和挑战,深信经过自我努力,前面一定会有新的成功机会,从而去努力、去改变、去完善,付出更有价值的劳动,一直达到成功。

要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大人越是不让孩子付出紧张的努力而去满足他的愿望,那么,在孩子的生活中高尚的意志品质就会越少。”从小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对孩子意志锻炼具有重要意义。人在克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无畏、勇敢可以使人变得坚强。家长要引导孩子从小事锻炼意志,克服小困难,才能克服大困难。高尔基说得好,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点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从小事锻炼意志,可以因小事的成功,增添锻炼意志的信心。

要针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特点:果断性品质在小学一、二、三年级薄弱,坚持性品质也是在小学二年级以后发展缓慢,初中三年级以前受暗示性较突出,初中二年级以后独立意愿强烈突出,初中生轻率冒失行动突出,初中生尤其是二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等等。总之,要依据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进行锻炼培养。

要针对孩子不同的个性: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每个人的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意志特点与弱点。有的勇敢、急躁,需着重培养自制力;有的冷静有余,果断不足,需着重培养果断性;有的听话、服从,但独立性差,需着重培养独立性;有的依赖性强、自卑心重,就要培养独立性与自信心;有的任性、倔强,就要帮助区分任性与独立性的界限;有的胆小、怯懦、腼腆、畏首畏尾,就应培养大胆、勇敢、果断精神;有的冒失而轻率,就应培养冷静、沉着、克制约束自己的能力;对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则应培养其“恒心”、“毅力”、“韧性”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此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要了解、分析学生品质的优点与弱点,有针对性地比较机智地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锻炼措施。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意志品质,怎样培养意志品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首先要落在家长身上,只有你有意识地在生活的细节上去关注,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将来才能培养出有意志力的孩子。

宝剑承受了锻打,才削铁如泥;梅花承受了寒霜,才芳香扑鼻;弹簧承受了重物的压迫才强劲反弹;种子承受了黑暗的煎熬,才破土而出。人只要行走,就免不了遭遇挫折——学习挫折,工作挫折,生活挫折,感情挫折,等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有坚强的承受力,直面人生的坎坷呢?那就让我们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做起吧!

全方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它还包括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面临挫折时的应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育出来的,人出生后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不同,独立生活能力也就有很大差异。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呢?

首先,家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总是对孩子充满了爱,但却存在着不少误区:

(1)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比什么都强,并错误地认为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是学习;

(2)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生活自理能力自然就具备了;

(3)认为自己所受的磨难已经够多了,不能再让孩子也吃苦受累,应该让他们生活得舒适些;

(4)认为将来家务社会化,孩子会不会家务都没有多少关系。

可见,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型的养育观念和所实施的保护型教育方式。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变保护型为指导型,从代替孩子做事转变为指导孩子做事,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

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时应注意:

第一,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让孩子做一些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事情,并让孩子试着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如果失败,不应责骂孩子,而要安慰他:“下次会做得更好。”这样,孩子自己会找出原因,并能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能力。

第二,应该及时表扬,对孩子做的事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进行评价。当他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要给予赞扬。

第三,让孩子独立做事。不要不停指挥他们,因为这样会削弱他们的独立性。家长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宁的做事的环境,然后走开,让他们自己试着做。

其次,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让孩子参加成人的活动,对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布置教室,一起搞卫生、做游戏准备和组织节日活动等等;在家里,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家务,购买日常用品。同时,家里的一些事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最好与孩子共同商量,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小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应该负责任,增长社会生活经验。

再次,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凡是孩子能够完成和做的事,家长都应该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尽早让孩子学会穿衣、穿鞋、自己吃饭等等,4-5岁以后让他们自己洗涤餐具、扫地、抹桌子、整理房间或者到商店买日常用品等等。切忌事事包办,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他们一旦离开父母就会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会积极想办法。

最后,为孩子创造发展独立性的环境。父母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交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当孩子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予欣赏和赞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可以说,是父母的过分爱护,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毕竟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开创,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舍得”让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真正有爱心又有智慧的父母。

但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克服它也就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多角度,耐心地逐步克服。

首先,父母应帮孩子认清依赖心理对自身的危害,父母帮助孩子对自身的缺点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和查找,找出哪些习惯与孩子的依赖心理有关,给孩子制定一个纠正这些不良习惯的计划,按计划坚持不懈地纠正孩子的毛病。提高孩子动手的能力。在家中父母给孩子一些家务,对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办。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遇到问题要勇于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即使有时判断错误,造成的损失也是一时的,与独立人格的培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身潜能的肯定,是追求事业成功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信心。家长要时刻告诉孩子,只要坚信“我能行”,就可以改变自己对别人的依赖。

最后,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等。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尽可能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能代替自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孩子的依赖性过强,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多与他们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对一些大的事情可以征求他们的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只能把别人的意见当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