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2666700000009

第9章 近朱者赤倾向进步

周祖训青少年时代,曾接触一些主持正义、思想进步、为人正派的教师和同学,他们的言行和人品,对周祖训的影响比较大,对周祖训的成长很有益处。

周祖训在上高等小学时,历史教师孔庆升知识功底扎实,口才超群,富有正义感。他讲课时绘声绘色,十分动听,特别是在讲历代忠臣名将如韩世忠、岳飞、文天祥、左光斗、史可法等的爱国故事时,周祖训常常听得入神,以致潸然泪下。周祖训把家庭藏书《历代名臣言行录》经常带在身边,手不释卷,看得入迷。这对少年周祖训品格的陶冶大有裨益。周祖训在县立高等小学的三年间,正值“五四运动”发生后不久,学生爱国思想高涨。校长张清泉行为端正,思想进步,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每年都领导师生举行“五七国耻”(即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日子)和“五九国耻”(即袁世凯承认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二十一条”的日子)纪念会,宣讲、声讨袁世凯的无耻卖国行径和日本侵华罪行。他还组织学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周祖训和同学们手持“抵制日货”小旗,到县城各商店检查日货,查出时即销毁或封存。一时抵制日货之声响彻县城,于是商人不敢再贩卖日货,群众也以购买日货为耻。有一次,张校长特邀请一位从北平来县城的青年学生到校演讲。大意说,北平学生提出“抵制日货”时,日本人提出抗议,不让提“日”字,学生就改称“抵制仇货”,日本人又不让提“仇”字,学生又改称“抵制劣货”。实际“劣货”等于日货,日本人再无话可说。日本人侵华罪行和当时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青年周祖训和同学们的极大愤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周祖训和同学李育英被推为代表,到焦作参加鼓动中福煤矿公司工人、学生反对日、美帝国主义的活动。周祖训在工人运动中受到很好的锻炼。

周祖训在河南汲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求学时,有一位同住在一个寝室彼此十分要好的同学叫王舒苗,他为人热情、坦率、正直、乐观,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和教师、同学相处得都很好,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1923年上半年,学生对学校当局某些措施不满,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唯独王舒苗敢写壁报揭露学校错误。学校当局认为此举大逆不道,决定开除他的学籍。王舒苗的级任教师素爱他的才华和品德,仗义执言,力斥学校处理不当;周祖训和同学们也为王舒苗鸣不平。学校当局由于众怒难犯,不得已改为留校察看处分。王舒苗虽受挫折,但无半点悲观情绪,相反学习更加努力。王舒苗家境贫穷,靠外祖父资助上学。他为了少花钱多读书,和周祖训商议,在同学中发起成立“同志读书会”,集同学20余人集资购阅新书。王舒苗喜好文学,购阅的图书,以郭沫若、成仿吾主办的“创造社”和沈雁冰、郑振铎主办的“文学研究社”出版的书籍最多。1927年暑期,周祖训师范毕业后,应内黄县公立楚旺中学聘请,到该校附属小学任教。周祖训也推荐王舒苗到该校任国文课教师。两人在楚旺中学附小共事,办公住宿同在一室,友谊日益深厚。1935年冬,周祖训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研究所工作时,王舒苗在天津振中中学教书,因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已参加共产党),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王舒苗函告周祖训,请他找当时在南京国民党司法部任第一科长的浚县老乡吴民则,请代为申诉,并附寄申诉书,书内义正词严,令人倾服。周祖训当即找到吴民则,经全力营救,1938年春,王舒苗终获释出狱。周祖训任省立信阳师范学校校长时,王舒苗到校看望他。周祖训得知他在国民党军队李文田部任职,就劝他到信阳师范教书,重操旧业。王舒苗告诉周祖训,他正在李部策动一个连队到黄河北参加抗日战斗,暂不能从教。此次分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周祖训才从友人处得知,王舒苗早在抗日战争中已英勇牺牲。王舒苗生前曾对周祖训的另一位好友张荫轩说:“绍言(周祖训的字)只能做共产党的同路人,不能做革命党人。”当时,周祖训对此评论十分欣赏,因为它准确地评价了青年周祖训。青年周祖训坦诚地承认:“我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改良主义者。”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大片土地迅即沦陷。穷凶极恶的日军于9月19日侵占沈阳,同日又侵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一周之内,辽宁、吉林二省基本丢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大片国土的沦丧,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广大青年学生更是义愤填膺,争当抗日运动的先锋。9月20日,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北平大学学生纷纷发表通电和宣言,声讨日寇侵华罪行,呼吁全国同胞奋起反抗,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组织发动抗日。经过几天酝酿,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自治会决定,全体学生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9月28日,已是中大教育系三年级学生的周祖训和2000余名师生冒着如注大雨,齐集在学校体育广场。当时学生中多有打伞者。负责指挥的同学提出:“国家将亡,我们牺牲生命都不怕,难道怕大雨淋湿衣服吗?为了表示我们要求抗战的决心,请把雨伞都放下来!”同学们听罢,都立刻放下雨伞。沿途队伍整齐,高呼抗日口号,慷慨激昂,街上观者无不感动落泪。大家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后,接待人员让师生进大礼堂讲话。大家坚决不进礼堂,立在雨中请蒋介石等人出来讲话。当时国民党重要领导人除蒋介石外,几乎都出来了。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对当局领导的答复不满意,非要蒋介石亲自出来答复不可。为此僵持两个小时,蒋介石始终不敢出来。学生又冷又饿,怒不可遏,突然有人大喊:“这里得不到答复,我们到卖国外交部去!”于是,大家一起向外交部跑去。外交部长王正廷闻讯跳窗而逃。师生在雨中站了几个小时,无果而归。

尔后,北平、上海等地的学生,纷纷来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救亡。特别是来自东北的流亡学生,群情激愤,殴打了外交部长王正廷。国民党南京政府对千里迢迢赶来的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不仅不支持不安慰,反而派军队架起机枪,把请愿学生强行投进汽车,武装押送出南京城。青年周祖训耳闻目睹以上事实,彻底识破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真面目,更加激发坚定了他立志教育救国的雄图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