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出行美国
2675800000006

第6章 6月6日(1)

星期日

晴转阴

华盛顿

只为记住人类的惨痛

昨日游览华盛顿广场,今日转杰斐逊纪念堂等外围景点。一早起来,收拾行装退房。将两个大背包寄存酒店,轻装出门,爽。

我与钊向杰斐逊纪念堂方向走去。过几条街,发现一幢建筑像纪念馆。进去果然,专为纪念二战间犹太人遭屠杀而设。

阳光透过玻璃,被上端的钢架切割成碎片,洒落在红砖墙、灰水泥地上。老式罩灯泛着黄光,黑色栅格窗很高很小,宽大的门框上留一小门,一切都让人联想到监狱或毒气室……曲里拐弯,上下几层,沉闷,如同进入**集中营。

里面陈列的是,二战期间,**德国施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迫害和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历史。

欧洲某条逼仄的街道,门窗紧闭,门上是**驱逐犹太人的通告,犹太人已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其间复原了一个犹太家庭,厨房里锅碗俱全,盘子里烤熟的面饼未动,屋内衣橱门开着,挂着衣服,儿童房里地球仪、长毛绒小熊随意地放着,似乎主人刚刚匆匆离去。配以录音、说明及大量影像资料,犹太人先前的宁静生活,及后来遭到**迫害的惨景,对比得令人压抑。

展厅里,陈列着奥斯威辛等集中营的许多照片,刚从闷罐车上下来的妇女儿童,列队进入毒气室的老人,成堆的尸体,成堆的遇难者的戒指,等等等等。

一个集中营使用过的焚尸炉,冰冷的炉门洞开。旁边,是来自集中营的15000磅犹太人的头发,及堆满鞋子的房间。阴森,恐怖,震惊,那是多少个无辜犹太人的生命?!

楼上有部分专门介绍犹太人抵抗组织及其成员,表明这个民族也不仅是温顺。以及许多国家人民对犹太人伸出的援手。

一个民族的灾难,也是人类的惨痛。离开纪念馆,为犹太人命运叹喟的同时,也为美国人的举动感叹。

犹太人当年在欧洲受迫害、遭杀戮,离美国很远。有些犹太人逃难到美国,对美国而言,仍是少数族裔。按说,对此段历史,美国人并无切肤之痛。因此,美国人在华盛顿、纽约等地,建立不同规模犹太人纪念馆、纪念碑,不排除有为己记功的意味,毕竟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在**集中营都以解放者姿态出现。但纪录和揭示这段悲惨历史,确非出自本国恩怨,而是站在人类的高度考量,让后人痛定思痛,牢记过去,珍爱和平,避免悲剧重演。

如此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实有大国胸怀。

杰斐逊纪念堂

杰斐逊纪念堂在华盛顿广场西南,美丽的潮汐湖畔。我们绕行过一座大桥,从纪念堂背面走向正面。这是一座穹隆型建筑,白色大理石建造,典雅纯洁。环形走廊外是高大的爱奥尼石柱。北面是正门,遥望湖对面的华盛顿方尖碑。

纪念堂为美国第3任总统托马斯o杰斐逊而建。门廊山墙上一面浮雕,表现起草《独立宣言》时的情景,中间站立者为杰斐逊。其他四位为富兰克林、亚当斯、谢尔曼和利文斯顿。

登数级台阶进入纪念堂,一尊高大的铜像--杰斐逊身着大衣立在正中,连基座估计近8米高。《独立宣言》镌刻在四周墙上。杰斐逊是宣言的主要起草人。

《独立宣言》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发出呼声,是一份堪称伟大的政治文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人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以及政府必须经人民的同意而组成,应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人民有权起来革命以推翻不履行职责的政府。这些原则,为美国的立国及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信中曾指出:《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2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这样的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人民表达意愿。另一方面,也正是美利坚民族对独立、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才产生出这样的伟人。

美国人对杰斐逊从来不吝赞誉。1962年,肯尼迪总统一次宴请49位诺贝尔奖得主,致词中说:今晚的白宫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类知识--或许撇开当年杰斐逊独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托马斯o杰斐逊是美国最有学识的总统,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是美国的父亲。

穹顶下,除了雕像和墙上刻的文字,再无其他介绍或纪念物,让人转一圈,除了仰视还是仰视。

有人走入一个侧门,我们好奇地随后,乘电梯下到一层。哦,介绍杰斐逊生平的资料图片在下面。

一个大屏幕在循环放映一部影片,其中,有一个坦克开进广场的熟悉镜头。认真地看下去,全英文的,我听不懂,画面上,有民众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有美国大兵二战中的冲锋陷阵,有马丁o路德o金的演讲,有莫斯科红场的事变……可大致明白是介绍杰斐逊的功绩及其理念对后人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实际上,是讲美国人如何运用这些价值观,从一个荒芜之地发展成世界最为先进的国家,并带来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

杰斐逊的理念,核心是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人民享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真理才能越辩越明。人民有权批评政府,不管是对是错,政府都应坦然面对。出版自由,可影响社会的每个角落,可以监督政府。虽然出版物可能有害,但公正的政府不会因此而倒台。而宗教自由,则强调信仰纯粹是个人的事情,国家不得干涉,政府不能强迫人民信仰国教。

影片不停在放,经过的人,都驻足认真观看。

从侧门出来,已是纪念堂外。再次绕向正面,更觉建筑及塑像的高大宏伟。物化其表,这里真正让人铭记的,是杰斐逊们为人类带来福祉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

如今,这些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人类文明的结晶,早已为世界发达国家所运用,并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所接受。

我感慨及欣慰,我国的宪法里、文件里,无一例外都有这些理念。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毛泽东思想,还有邓小平理论,还有“三个代表”,还有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很多很多,白纸黑字的……

离开杰斐逊纪念堂,我们拟去五角大楼。路人告诉,前方一座桥处乘坐地铁,那里,推荐另一处可看,阿灵顿国家公墓。是么,正好顺道一游。

我们离开公路,沿波托马克河旁小道前行,河对面就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房屋建筑掩映在树丛背后,只有华盛顿纪念碑高高耸立,直指蓝天。河面无航运,偶有小型游艇驶过。

阳光明媚,河床边绿草如茵,植树茂密,走一段,就有长条靠椅供人休息。行人稀少,时有骑车或跑步的人从我们身边冲过。美国人的锻炼意识很强,走哪里,都可遇到这类一身运动装的运动者。

到桥边,向东过桥就是林肯纪念堂的背面,向西,一条大道直通阿灵顿国家公墓大门。

有铭记有守护

进阿灵顿国家公墓,有一个大厅展示照片及影像资料,介绍公墓来历、安葬对象及悼念活动。

此地原属罗伯特o李将军的住宅和庄园,其妻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养子的孙女。南北战争期间,李将军成为南方联盟国军总司令后,这里被北方联邦政府征用,作为阵亡将士的墓地。算是战场上打不赢李将军,而对他出口恶气的做法吧。

战后,李将军的大儿子向法院状告联邦政府侵占私产,政府在归还产权的同时,提出以15万美元购买此庄园,双方达成协议。于是这里正式辟为国家公墓。

从这点上,可看出美国对私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遵守,并不因为你曾与联邦政府作对,甚至兵戎相见,而对其财产进行褫夺。

这里大部分墓碑下,是美国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官兵。后来,美国荣誉奖章获得者,为国殉职的军人,长期服役的退伍老兵以及他们的遗孤,也有资格在此安葬。能够长眠于此,是美国人的荣耀。

里面还有部分军界和政界的显赫人物,如马歇尔,五星上将,曾任国务卿。此人在1945年至1947年间,受总统杜鲁门之请,任美国驻中国特使,专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双方战事居间调停。不过,这位在二战期间任美陆军参谋总长,运筹帷幄、调动千军万马,为取得二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却未找到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方案。中国内战不可遏止,他只能黯然离去。我想,这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

往里走,墓园像公园样宁静美丽,平地与斜坡上,没有坟茔,一座座洁白的墓碑立于青翠的草坪,相同制式,镌刻着牺牲者姓名、所属部队、军衔、职务、军号、生卒年月日等,鳞次栉比,由近及远,整整齐齐,有如列队的军阵,令人震撼。那是一个个归家的魂灵。

美国人对为国捐躯者很看重,在诺曼底等处都有美军公墓。只要能找到遗骸,只要条件允许,只要家属提出要求,一定尽力将其运回国安葬。当年帮助中国抗战,飞“驼峰航线”而坠落的许多飞行员,遗骸留在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或云南的原始森林里,几十年间,美国人一直未放弃寻找。这项工作,美国防部有专设机构,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使命,是高贵的行动,每个美国军人入伍时,都得到了这一承诺。

这种作为,对逝者,是崇高的敬意;对亲人,是极大的安慰;对国民,则体现出国家不分贵贱,对每个个体的尊重。一个懂得铭记牺牲者的国家,当国家需要时,人民才会用热血与忠诚去守护。

联想到那些曾为国家赴汤蹈火,却因政治原因而被湮没于历史深处的抗战老兵(牺牲的,逝去的,还有那些残存的),那些未得到应有尊重的将士,那些未得到些许抚慰的魂灵,不禁令人唏嘘。有报道称,1993年到2005年,美朝在朝鲜境内进行过32次联合挖掘,共挖掘出朝鲜战争中美军遗骸220多具。为此,美国向朝鲜支付了近3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