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按常理出牌
2689400000031

第31章 准则把事情做好,并让所有人知道(3)

女性与男性的区别还有,她们不会像男性一样,理所当然地把成功独揽到自己的名下,而是把原本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更多地视作运气、偶然性,或者其他人的功劳。她们甚至还不止一次地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对满脸惊愕的上司说:“实际上,我没能为这次的成绩作多少贡献。”这番话意味着她们自动放弃了可以证实自身价值的机会,同时也抹去了这场胜仗赋予自己的光华。那位上司本来正准备就这次成功授给你一枚勋章,一听这话,自然又谨慎地把那块贵金属收了起来。如果只是因为偶然事件就给你奖赏的话,他岂不是很丢脸?再说现在他可以把这个无主的--因此也就是可以随便利用的功劳,在自己的上司面前据为己有。荒谬的是,出于软弱,女性其实是愿意接受这种做法的。她们想用这种激烈的矛盾来证明,于这次成功而言,她们的团队以及她们自己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她们把这种证明看得很重,大部分时候比金钱上的奖励还要重要。所以比起男性来,女性特别容易被简单几句称赞就打发掉了。事业女性应该学会不再去期待他人的夸奖,而是要更多地相信自我证明。

从工作利害关系上看,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者女性所认为的那种男性具有的自大感),女性总是长期的在更高的职务面前畏缩不前。她们想当然地认为,职位越高,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会越大,因此也就会有顾虑,觉得自己“竞技状态还不够好”,而面前那根横木又太高了,她根本没法跳过去。很少会有人告诉她们,这种想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即使女性不断失去升迁机会的主要原因在于她们自己,有一点也还是不容忽视,毕竟她们是在一个男性主宰的世界里打造自己的事业。所以有一些男性根本用不着,或者很少用到的附加规律,事业女性也必须烂熟于心。

这就涉及选择什么样公司的问题。作为女性,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最好避免去那种传统生产领域里的老牌企业工作,比如钢铁工业部门、能源经济部门。和它们的员工所用的考究的说话方式一样,这类企业的结构通常是非常陈旧和呆板的。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事业型女性最好别选择这种企业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服务行业的充满活力的新兴企业则更适合女性发展。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这类企业的人员和结构活动性较强,另一方面是他们更需要工作投入、思想开放的员工加入。

最适合的工作场所,当然是那些最高管理层已经有女性加入的公司。一方面这些女上司会(但愿)特别照顾女性职员--这肯定对这些事业性女性无害;另一方面,在女性领导的公司中,男性世界的规矩就不再严格了。单就这两点,让女性职员彻底省去了麻烦。

在男性统治的公司里,女性拒绝接受男性准则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和普遍的看法相悖,公司高层并不是从根本上就倾向于选择男性做候选人。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更偏向选择那些遵守准则的人,而不会去注意那些--至少在他们看来完全无视准则存在的人。

一心追求成功事业的女性,若是愿意投入一些时间去适应陌生的准则,并按牌理出牌的话,那她们至少和她们的男性同事有同等的机会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而且很可能她们的机会还更多,毕竟现在的公司都想提高女性在管理层所占的比例。每个公司都有成文的或是不成文的人员分配比例规定。根据这些规定,由于性别优势,女性一般享有男性所没有的特别优先权。

在很多公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女性对事业的兴趣不够浓厚。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大部分女性很乖巧、很有耐心、很勤奋、很无私,可就是不懂功成名就的游戏准则。有本书的名字叫《好女人上了天堂,恶女人留在这里》,这个说法用在职场里,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出于一些个人原因,有些女性从开始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通常认为,家庭生活对女性的意义要比对男性重要得多。所以女性常常不会准备为事业而放弃太多个人生活。

为了事业追求,通常女性要比男性牺牲的更多。如要孩子这个愿望会跟女性的事业追求发生冲突,却不会对男性的事业造成不便。所以已婚男性主管有孩子的人数会多于女性主管,也就算不上什么奇事了。假如一位事业女性想要一个孩子,那她只能短期地离开岗位。她清楚地知道,一两年的缺席会对自己的事业产生致命的伤害。于是她把抚养孩子的大部分任务移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和保姆。

一般而言,女性在事业上的成功往往会对她与伴侣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虽说现在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男性能够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甚至还甘愿待在家里照看孩子。但总体而言,这样的男人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能嫁这样一个男人的机会自然就会特别小。

性别优势的持续存在充分说明了这种反常关系的不可靠性。一旦发现妻子在事业上比自己成功,婚姻就会出现危机。即便导致婚姻破裂的原因不是女性相对成功的事业,也会是因为女性工作压力过大所造成的心神不宁的精神状态。

她们的伴侣会觉得她们变了,变得冷漠了,支配欲强了,做事也更加果断坚决了。她们听到这些话后,无法反驳。确实,每天在敏感无常的职场中搏杀,性格上发生这样的变化是无法避免的。尽管,坚定不移的个人事业追求改变的不仅仅是女性,但是一旦同样变得“强硬”“冷漠”,在家庭生活方面,她们会受到比男性更为激烈的指责。

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经验同时还表明,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总会有一段破碎的婚姻。对一位成功的女性来说,孤单不仅是在公司的时候,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这个问题要比男性严重得多。于是,有些女性被这种凄惨的前景吓到了,很快便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梦想。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女性要比男性更早地做好决定:

“我真的想创出一番事业吗?对即将付出的那些代价,我准备好了吗?”

为了搬家去布鲁塞尔,我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因为有些事情还没有着落,我们在那边的工作还无法真正进行。不过这样我倒可以让安娜看看,对我们的生活,我也是用心的。安娜建议我不如索性放一周的假,但不可能,于我而言太奢侈了。我们搬进了一栋老房子,就在我新办公室旁边不远的地方。天气好的时候,我甚至可以步行去上班。我喜欢这份新工作。

特遣部队的工作进展的相当顺利。多亏有我之前那份计划,两个月后,我们就得出了第一手结论。我给两个最会说三道四的同事派了个任务,让他们做一份有关基本联络结构的计划,好确定一下,哪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地没有分部驻扎的情况下,保持和客户以及员工的联系。接了这个任务,他们果然忙碌了起来。我也就终于能够集中精力,仔细审查各分部的组成结构,看怎么去精简他们。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建一个欧洲总部,就可以省下大笔的日常管理支出。之所以至今洛克斯里都不在欧洲开设总部,我想,可能因为总部对他来说,政治涵义浓了一些。不过,我这样考虑,如果能够把欧洲总处交给一个美国人负责,洛克斯里就不会那么担心了。至于这个位置,可以给那个被洛克斯里送过来参加游戏的美国人--理查德·巴洛斯基,一个即将升至最高层,却因为暂时没有空缺,被派到国外做一段时间工作的人。他有了这个在布鲁塞尔的工作,就不用留在美国参与那样的升职竞争了。

巴洛斯基是个四十出头的男人,个子高高的,稍稍有些发福,理解力超强,并且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心平气和。他富于协作精神,尽量不与任何人为敌。他清楚地明白,对他来说,关键是能在布鲁塞尔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由此搞好和美国方面的关系。我曾在韦塞尔的小册子里读到过一篇文章,现在再看它,就好像是以巴洛斯基为原型写的一样。

国外工作经验,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几乎到处都在强调,处在一个全球化经济时代,国外经验是何等的重要。在全球定位的大型公司里,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在那样的公司中,越来越多的顶级职位被一些有多年国外或是陌生语言环境管理经验的人所占据。但在地区性较强的小公司,情况就有些特别了。

国外工作经验在那里只能被算作一种个人装饰,根本不能指望它能对当事人的事业之旅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在你获得这种装饰品的这段时间中,由于你不在公司,还丧失了不少其他机会。但是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小公司:即便是在多样定位的大公司,没有一位主管或经理有长期的国外工作经验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所以也就不要白费劲了--要想从这些人那里得到对你国外经验的肯定,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符合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那你最好不要去试图长期出国工作。无论别人怎么劝你去,你都不要加以理会!但是,假如,你是在一家大型的国际企业工作,那么国外工作经验在那里就很有用。但问题是,什么时候才是你出国工作的最佳时机呢?

怎样选择恰当时机,有一条原则:最好的时机,就是对你个人来说最不适宜的时机。换句话说,就是想去的时候千万不能去!永远不要想通过出国得到什么技能训练。现在这把年纪,你能在一个陌生的国家学到什么?无非是在这个国家怎么吃饭、喝水、说话,还有就是那边的决策层是怎么领导的、怎么做事的。

上面所说的这些当然都很重要,所以希望你能在实习或进修期间掌握它们,但再怎么样都不能够补偿你远离公司的权力中心所蒙受的损失。

有一种情况,国外工作经验还是会有用的。当你必须通过出国,学习一点对将来的职位大有裨益的东西,即如何领导有国外文化背景的人。但前提是你必须已经具备了本国管理的经验。当然如果你还是单身,或者生活状态还相对比较自由,就不是出国的好时机。

好时机是在你已经买了房子,有了能够相互照应的固定朋友圈子,孩子在上学,妻子处于主要家长地位或者也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时,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就是最不适和你个人情况的时候。往前太早,再往后的话孩子们就该成年,搬出去自己住,又太迟了。因为到了那时你可能已经年纪大了,失去了升迁的可能性,也可能是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即便没有国外工作经验),已经不可能长时间远离权力中心了。近10年来,能在从国外的分公司回来之后立即升上顶层宝座的经理,在德国境内寥寥无几。

你不妨这样打算,在事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出国。如果出去的时候是组长,回来之后很可能就会成为部门主管或主要部门主管。要是出去的时候已经是主要部门主管的话,那你回来之后就有希望升至机构主管甚至进入领导层。假如你原来已经是机构主管了,那你回国后不是继续做主管做到最后,就是--这个可能性更大--回来之后因为你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法融入原先环境的异类,公司会要求和你签一份还算合理的劳动解约合同。

要出国工作经验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为你的公司做更大的贡献,很少用来让自己感觉更舒服。每次你本能地回答说“好的”的时候,你都应该再次好好考虑一番。一般来讲,如果去那种“大众化”的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或者英国,那儿设施会比较齐全,环境也不是太难适应。但有些国家,即公司在那边创不出多高的营业额的国家,就不值得去--你花心思在那边建下个人社交网,个人势力圈,却不会得到什么回报。如果,或者恰好,你想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的话,亚洲国家和南美国家会比一些“西方”(这里的西方国家是针对德国而言的--编者注)国家更适合。

在国外期间,你要充分利用时间,为公司在当地这个重要市场内建起一个社交网,当然这个社交网不仅仅指在公司内部,也指和客户或供货商以及政治上的社交网。到你回国后谋求升职机会的时候,这些社交网就可以帮得上忙了。

除了这条“让自己将来在公司变得更重要”的准则之外,还有另一个准则,即最有潜力的老板继承人是在哪个国家工作过的,你就去哪个国家。为什么?因为在那里,你将会认识他熟悉的人,在他去过的饭店吃饭,碰到他曾经碰到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都能奏响你和这位重要人物之间良好关系的最初乐章。通常,相同的背景比相同的经历更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你和他有相同的背景,就意味着你也经历了他经历过的,希望彻底忘记的一段艰难时光,这一点是相同经历无法达到的。

要在国外待多久呢?几年就够了,具体多久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弄清楚。最大的危险是,你在国外待得时间长了,完全忘了出国本来只是你谋求事业成功的一个步骤。有些人觉得在国外过得挺不错,比原来在家还要舒服,还要开心,于是就在外面待很长的时间,比计划的要长的多。另一些人则是因为别人的夸奖,说也只有他能解决得了这样的难题,于是头脑发热,心甘情愿地在外面再待几年。

这两种情况,往往都是公司内部的竞争者为了自身利益操纵的结果!这些人拼命地夸奖你,就是想让你永远停留在那个生长胡椒的地方(德国的谚语,意指遥远而偏僻的地方--编者注)。直到有一天你不适合回来工作,只能一直被挂在国外的那个职位上。当然,那样你也能有所收获,但肯定与成就事业毫无关联。

谁在国外待得太久,就会面临这样的风险:他原先在公司总部建立的社交网,有可能不存在了。这可能是由于原来的上司退休了,或者是因为自己疏于维护与本部同事的感情。

你不在本部,就无法知道别人是不是会提到你,是不是还有人在维护你。你需要在总部有些耳目,用来知道总部有什么动向;你需要喉舌,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你提醒大家你的存在--比如有了一个新空缺。因此,任何时候你都不能疏忽了你在原驻地的社交网,得在上面多用点儿心思。

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巴洛斯基走的每一步都跟这条准则严丝合缝。因此他也就不觉得有这个必要,在布鲁塞尔长期地待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