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儿童必读经典:奇趣故事
2711700000018

第18章 鸡肋

三国时代,有一次刘备的军队打败了曹操的部将夏候渊,攻占了汉中。曹操十分恼火,于是他亲自带兵从斜谷出击,想把汉中再夺回来。然而刘备依据险要地形安营扎寨,严密防守,曹操的进攻没能奏效,一连几个月,毫无进展。进,不能取胜;退,又有失体面,恐怕蜀军耻笑。他拿不定主意,一连几天思绪不宁。

正当他想撤军又不能马上撤的时候,一天傍晚,厨师来送晚饭,送来了鸡汤。曹操见汤中有鸡肋,正触动着自己的思绪。这时恰巧一名军官前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没多思考,就随口答道:“鸡肋”!这样,“鸡肋”这口令很快就传遍了军中。

为什么口令叫“鸡肋”呢?一些人不理解,更多的人没有去想。这时,只有杨修猜到了曹操的心思。杨修听到“鸡肋”这口令后,就喜形于色,而且开始收拾行装,并让他手下人也整理行装,准备撤退。他的行动使一些人莫明其妙。一些人忙向杨修请教:“现在正准备打仗,您怎么收拾行装呢?”

杨修笑了笑说:“丞相今日的口令,不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要撤军么?”他这么一说,官兵们更糊涂了,都瞪着眼注视着他。

杨修接着分析了一番。他说:“你们想想,这鸡肋有什么特点呢?它没多少肉,扔掉它可惜,吃起来又没多少滋味。这不正是比喻咱们现在的情形么?进,不能取胜;退,又有些不甘心,只好坚持在这里。我看曹丞相很快就要撤军回去。”

杨修的一番话,使大家都很佩服,一些人也都开始整理行装了。

由于这件事,后来“鸡肋”就成了一个形容词。“鸡肋”的特点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所以常用它来比喻那没有多大价值、多大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