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大的才女们
2748200000003

第3章 开文坛新风的一代才女

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却已经开始用白话文做文学了。《一日》便是文学革命讨论初期中最早的作品。《小雨点》也是《新青年》时期最早的创作的一篇。民国六年以后,莎菲也做了不少的白话诗。我们试想那时期新文学运动的状况,试想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创作——《狂人日记》——是何时发表的,试想当时有意做白话文学的人怎样稀少,便可以了解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了。

——胡适

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原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武进。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1911年到上海,进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留学生班,成为清华选送公费留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一度居香港和南方各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曾四次代表太平洋关系学会中国理事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主编《中国文化论丛》。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上下卷)、《文艺复兴史》、《西洋史》(上下册),以及英文著作《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1916年11月17日,胡适的朋友任鸿隽把两首五言诗抄寄胡适,让他猜出自何人手笔。

《月》:“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映清溪水。”

《风》:“夜间闻敲窗,起视月如水;万叶正乱飞,鸣飙落松子。”

胡适答道:“两诗皆绝妙,深得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况味……以适之逻辑度之,此新诗人其陈女士乎!”这位“陈女士”就是后来任鸿隽的夫人、胡适的知己,中国现代第一位女作家、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一位杰出的女性——陈衡哲。

陈衡哲生长于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家庭,从小饱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在家里,对陈衡哲影响最大的是她的舅舅庄思缄。从见多识广的舅舅那里,陈衡哲了解到了西洋的科学和文明、西方女子的独立精神。这激励着陈衡哲能够为反抗包办婚姻而毅然离开家庭,寄居于姑母家中。天资聪颖的她于1914年考取清华学校,是该校第一届十名女生之一。第二年即留学美国,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历史,副修西洋文学。后又进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获得英文文学硕士学位。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写文作诗,才华横溢,很快以中国才女著称。前面摘录的两首诗便做于此时。蔡元培做北大校长后,电聘陈衡哲回国任教。她应邀归国,在北大开西洋史和英文课,是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的最杰出的成就和贡献在于文学方面,她的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其地位。她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作家之一、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还是第一个在异域背景上反映异域人民生活的作家,是新文学的第一位女诗人,中国创作童话的第一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1917年,也就是著名的《狂人日记》发表的前一年,她就已经以“莎菲”的笔名在《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期发表了初具小说雏形的白话作品《一日》。她最早的白话诗歌作品《人家说我发了痴》,见于1918年9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她的第一篇知识童话《小雨点》,刊于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比叶圣陶的童话处女作《小白船》整整早了一年半。而且陈衡哲在其小说、诗歌、散文中,抒发了五四时期新女性对自由人生的渴望和追求,对女性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新文学史·中卷》中这样写道:当文学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首先响应拿起笔写小说的作家最先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她其实可以说是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女作家,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开创是有贡献的。那个时候力倡白话文的胡适后来感慨地说:“她是我的一最早的同志。”(《小雨点·胡序》)

她的作品多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新青年》、《小说月报》、《努力周报》、《现代评论》、《独立评论》等刊物,部分作品结集为《小雨点》和《衡哲散文选》(上下卷),分别于1928年、1938年由新月书店和开明书店出版。199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衡哲散文选集》,199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衡哲散文集》。

陈衡哲最早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萌芽之作《一日》,写于在美国读书时期。它从作者熟悉的身边生活取材,即选择宿舍、餐室、课堂、图书馆等场所,依照时间顺序将九个学生生活的片断连缀成篇,表现了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情形。“描写是很忠诚的”(陈衡哲:《一日·序》),又生动,又有幽默。但它近于校园生活的写实性素描,从文学角度来说它只是具备了一些小说的特点,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陈衡哲本人也曾说过:“他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称为小说。”然而,它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史开篇之作的《狂人日记》之前问世,显示了新文学女性先驱者敢于开拓的勇气。《一日》更可说是现代第一篇留学生小说。正如夏志清所说:“事实上,最早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陈衡哲的《一日》。”(《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衡哲于1920年夏归国,作为这时期文坛上不多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既带有五四早期一代新人摧毁封建樊篱,向一切陈腐宣战,迎接崭新生命的欢欣和气势,又有女作家特有的细腻和隽永。她的小说,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初期创作的面貌和特色。1918年至1920年期间,陈衡哲相继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老夫妻》、《小雨点》和《波儿》。1922年至1926年,陈衡哲相继创作了《巫峡里的一个女子》、《络绮思的问题》、《运河与扬子江》、《一支扣针的故事》等小说。《小雨点》集是陈衡哲小说创作的早期成果之一。集中的作品,从1917年的《一日》,到写于1926年的《一支扣针的故事》。继《一日》之后,陈衡哲便迅速将小说题材范围由身边的校园生活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用小说去关心现实的人生,揭示社会真相,表现“人类情感的共同与至诚”。《小雨点》集中的作品,大多将“至诚”的情感潜藏于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的叙述描写中。童话的轻灵与寓言的启示性以疏离现实具体问题的方式抵达了对人生的超越性思考,从而形成了五四初期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们无疑为拓展五四小说的题材领域作出了贡献。《小雨点》集中的作品形式灵活多样,它们既体现了“五四”小说创作区别于传统小说的基本方法,也显示出作者对现代小说的大胆追求和实践。

在中国的第一篇科普知识童话《小雨点》中,文章描述了主人公——一滴小雨点的曲折经历:从天上落到地下,由江河携带入大海,又由太阳公公送回老家,后来为了拯救一株就要枯萎的青莲花而又落下,被青莲花吸进液管里。她把小雨点拟人化为一个天真、可爱、富有同情心的儿童,把泥沼、涧水、小河、大海、青莲花、死池等都拟人化为年龄、性别不同的各类人物,凭借下雨、流水、空气蒸发等自然变化写出小雨点下地上天的奇异经历。小雨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而它所到之处,也处处充满了温馨的气息。不论是泥沼、涧水、河伯伯、海公公,还是死池、太阳公公,都怀有善良之心,乐于助人。特别是小雨点,它的真诚善良、满腔爱心使他甘愿牺牲自己去拯救即将枯萎的青莲花。当青莲花由于自然规律而要死去的时候,天真、温柔、善良而又勇于自我牺牲的小雨点说:“青莲花,青莲花!快快的不要死,我愿意再让你把我吸到液管里去。”小雨点的形象是多么可爱啊!通过小雨点的柔情和挚爱,作者赞扬了富于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人”之爱。

陈衡哲的“问题小说”在思考社会人生、妇女家庭问题时,极少同时期女作家的自叙传色彩,取材更为广泛,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辨色彩。就像阿英说的:“她的取材也不像一般女性作家的狭小,她是跳出了自己的周圈在从事创作。”(《现代中国女作家》)作为觉悟的知识女性,陈衡哲曾对妇女的一系列问题作过认真思考和探讨。刊于1924年10月号《小说月报》上的《络绮思的问题》,显示出陈衡哲小说创作在思想深度和境界上的长足进步。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已不满足于仅仅提出具体的社会问题,而进一步将哲理性的内涵融入在小说中,从而体现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理性的把握。女主人公哲学博士络绮思与哲学教授瓦德先生相敬相慕,并订了婚约。但待到商定结婚的事情时,络绮思却发生了变化。她认为女子结婚以后,会因“家务的主持,儿童的保护及教育”所累而妨碍学问和事业。于是,络绮思主动放弃了爱情,解除了婚约。十多年过去了,四十多岁的络绮思成了一所著名女子大学的教授和哲学系主任,并有了国际的声誉,她的著作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她少年时的梦想,她少年时的野心和希望,此时都已变成事实。”而络绮思的梦却并没有做完。她忽然在孤寂中感到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缺憾。她梦到自己已结婚生子,成为妻子和母亲,和瓦德组成了和谐、欢乐的家庭。络绮思对爱情与事业不能兼得的这个感慨与惆怅,成为她内心长久保存不容外人窥见的神圣的秘密。陈衡哲通过女主人公的故事,对现代知识女性爱情与事业的矛盾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哲学的高度给予审视与概括,并作出了艺术化的反映。而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络绮思对贤母型的女性马德夫人表示了敬重与赞美。显然,作者在肯定拥有事业上的奋斗和成功的络绮思的同时,并未排斥贤母型的女性。作品中实际上蕴含着这样一种看法:女性的思想和性情、能力因人而异,她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管是走向社会追求事业,还是留守家庭专心母职,只要是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能体现出女性自身的独立价值,就是值得敬重和赞美的。

她所推崇的这一母职观,在小说《一支扣针的故事》中,得到了形象化的展现。小说中的西克夫人,年轻时是位人格和才学都让人倾倒的美丽姑娘,她与马昆·勿兰克彼此爱慕却错过了婚姻。马昆·勿兰克因此终生未娶。西克夫人不到三十岁就死了丈夫,但为了母爱的完满她没有再婚,只是从不离身地佩带着马昆·勿兰克年轻时赠送她的爱情信物——一支金质的耶鲁大学的校针。作者赞颂了西克夫人这位“模范母亲”的牺牲精神。作品在赞美伟大的母爱和作者推崇的母职观的同时,又从独特的角度思考和探讨了母爱与两性之爱的冲突,表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陈衡哲曾经申说:“我既不是文学家,更不是什么小说家。我的小说不过是一种内心冲动的产品。他们既没有师承,也没有派别,他们是不中文学家的规矩绳墨的。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是真诚,是人类感情的共同与至诚。”(《小雨点·自序》)陈衡哲的小说,既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又运用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体现出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宽容的艺术态度。在明确的为人生的艺术态度支配下,历史学家的冷静和理智,又促使陈衡哲在作品中大多冷静而客观地描写社会,反映人生。在艺术形式方面,陈衡哲的小说同样表现出了活跃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探索的勇气。她的小说并不着意叙述事件过程、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性格,而是将小说重心落在人物情感的发掘上或对事件意味的感受上,造成抒情的效果。注重对情感的挖掘体验,而不重视外部事件的把握是陈衡哲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特点,也显示了五四小说注重写人的艺术倾向。

陈衡哲的某些小说致力于对意境美的追求。《西风》中的红枫谷中有桂宫、芙蓉穴、蓼花塘、薜荔谷、野菊圃,住着月亮、西风、蝴蝶秋虫、涧水白云和红叶黄叶等,意境瑰丽清寒,造成动人的抒情效果。《波儿》与《老夫妻》两文则体现了陈衡哲对独幕剧艺术的借鉴,通篇都是对话和人物的内心变化。散文方面,陈衡哲则较多地继承了古典散文传统,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司马长风说她的散文“善于写景物,也善于谈人论事,议论风发,其活泼幽默可与较后的两大散文家梁实秋、钱钟书互相竞耀。”(《中国新文学史·中卷》)她善于融化古诗意境,在塑造意境、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除了对话之外,陈衡哲还大量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老柏与野蔷薇、运河与扬子江都分别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红枫谷象征着与现实相对照的理想世界。象征使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理性内涵,使思想成果与美的形式得到很好的融合。在文学作品的语言方面,她的语言是以现代口语为主,吸收了文言以及英语语法的现代汉语。陈衡哲的作品尤其体现了面向社会,探讨人生问题的创作倾向,体现了一位深怀博爱的女性基于真正的“人”的自觉的对世间生命的满腔热爱和对人类爱心、善良之心的真切呼唤。

陈衡哲的创作是现代小说、诗歌、散文诗、散文各类全面铺开的,这些体裁都是不同于旧文学的崭新样式。从对不同创作方法的借鉴和采用,到艺术形式语言方面的尝试和创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努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