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点燃头脑火把(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2764000000017

第17章 创意谋财,启动智慧魔方(3)

从中信1990年1月收购泰富发展公司到1992年底,中信便跃居香港第11大上市公司,半年之后又跃居第十位,短短三年的时间,中信果断的收购,适时的集资,巧妙地交替进行,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中信在香港的发展,首先是从收购泰富发展开始的。

泰富发展的前身是新景丰发展公司,是由香港曹光彪家族控制了51%股权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经营地产及投资等业务,收购时市值为725亿港元。由于泰富的财政及业绩状况良好,因而被中信选定为“借壳”上市的目标。

1990年1月,香港百富勤代表中信,以每股12港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收购其泰富股份,共计31亿股,并以同样价格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同时泰富将发行311亿股新股,每股12港元,共集资373亿元购买中信持有的港龙航空公司383%股权及其债务权益。另外,中信将一些盈利较好的工业、仓储、物业以5亿余港元出售给泰富。经过这一轮复杂的资产置换与股权扩张,泰富的实力大为加强,泰富当年便盈利15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20%。

1991年6月,泰富再次发行新股1492亿股,及5亿港元可转换债券,共集资251亿港元,收购了中信所持125%的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20%股权,共计306亿港元,这次收购之后,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成为一家跨地产、贸易、航空、通讯、工业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这一年,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比上年再增加120%。

经历了收购港龙、国泰及澳门电讯股权,并进行了一次25亿余港元大型集资的泰富,正蓄足力气,预备进行它空前的大发展。

中泰的第一个大行动是收购恒昌行。

恒昌行正名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创办。

公司的支柱大昌贸易行,开业于1946年,历史悠久,业务多元,以代理汽车(持有多项汽车经销权)、贸易及投资业务为主,营业范围远及日本和美国。整个恒昌集团的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平均每股393港元。

1993年1月,中泰进行第四次空前规模大集资,发行55亿股新股,每股13港元,集资72亿余港元,向母公司中信折价收购所持香港电讯12%股权,每股作价78港元(比上日收市价97港元折让196%),耗资87亿港元;同时还购入另规划中的江苏发电厂56%股权及青衣废物处理站70%股权。以上三项合计金额约90亿港元。这样一来,在上年已成为蓝筹股的中泰,市值再度大幅膨胀至285亿港元,居于20大上市公司的第14位,成为最大的中资上市公司,号称第一红筹股。到1993年,更跃居10大上市公司宝座,市值在收购与集资手段交替运用下迅速增长60倍之多,令人咋舌。它不但次次收购顺利成功,而且先后4次大型集资共达140余亿港元之巨。

如此庞大而频密的成功集资在股市集资史上是少见的,反映出中泰领导层独到的眼光和一流的魄力。财富滚雪球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8“小不点”搏大术

小男孩拉里·艾德勒才14岁时,成就就相当杰出了。如今,他一身经营着三种生意,年收入已超过10万美元。

拉里·艾德勒是在9岁那年开始小本创业的。那年,凭着父亲借给他的19美元,开设了一间剪草公司,他独自一个人,靠一部二手剪草机找活干。一年之后,他用赚来的钱投资,又买了一台新机器,第三年,又买了五台机器,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拉里·艾德勒经营的剪草公司,还将专利出售给美国、加拿大等国对此项目有兴趣的人,同时,拉里还要到处去讲学,教人如何经营剪草公司。拉里的公司除了为客户剪草之外,还兼做扫落叶和铲雪服务。

拉里的第二种生意,是开设了一间儿童用品专卖公司。有一次,拉里进了1万个胶篮,然后把一些糖装进篮中交给零售店,结果一下子都卖光了。拉里善于组织各种货物,组合后出售,使客源不断。

拉里的第三家公司,是为教青少年如何做企业家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拉里在公司里教给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如何经商赚钱,还借给他们本钱,鼓励他们积极创业。

拉里说:“做生意不在乎年龄大小,也不在乎本钱多少,关键要有创意,要用发财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找出它们能够生财的支点来,然后你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拉里的目标是,在18岁时赚足4亿美元。

听到小男孩拉里·艾德勒的故事的人免不了要对“小不点”肃然起敬了吧。撇开他的雄心壮志不说,拉里独具匠心的创业令人为之一新。他从事的都是符合自己力所能及的相关产业,眼光独到,创意颇新。其实,作为成人更应明了以小搏大的作法。用拉里的话来说,“只要找着合适的支点,再小的年龄也能生财。”相信拉里的目标会实现的。

9小公司爆出大冷门

《老子》认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不是“无为”,而是放下竞争去为自己开路。现代大众一窝蜂式的赶时髦,挤热门,赶同一个考场,争同一类生意,好像失去平衡的船,一下歪到这边,一下倾到那边,大家毫无自制力地彼此眼看乱挤,此时,精明的企业家则登高望远,找大家盲目竞逐之中所无暇顾及的捡上一两种,种植与耕耘去了。

日本美玲公司的状态在于不争。美玲公司1968年成立时只有5个人,资金67万日元,以美玲公司这种微型企业与力量雄厚的大企业相竞争,似乎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但美玲公司选择了企业根本不屑一顾的项目——清理城市垃圾。环境卫生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是不可缺少的,但一般人又多不愿干这类事。美玲公司以处理垃圾起家,从处理家庭和企业的垃圾,扩大到机关、饭店的垃圾处理,还承担下水管道修理等业务。

业务不断发展,美玲公司又继而向附加价值高的方向转变,研制、开发各种环境卫生设备,包括适用三万人口城市用的垃圾处理机械,这种机械能把垃圾处理到可燃烧的程度;还有废物处理设备,这些设备,几乎没有单位研究,美玲公司的这种开发研究,不仅武装了自己,使垃圾处理机械化、现代化,而且出售给其他单位,使营业额提高很快。15年后,美玲公司资金增加了150倍,达到1亿多日元,年营业额上升到60亿日元,平均每年递增25%,美玲公司获得的丰厚利润,令大中企业刮目相看。

日本美玲公司“不争”的状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巧妙地利用这种“退”的方法,钻了其他企业所未能注意和重视的“冷门”而发了大财。

所谓“冷门”,就是要敏锐观察当代的新技术和市场的新需求,并尽快抢先上市,推出新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一种社会上急需的“冷门”,就犹如一片广阔的新草地,谁先率先闯入,谁就可以有所作为。尤其对于小企业,更可从中得到启发。

10薄利也能赚大钱

河南有个农民人称“花生米大王”,他经销的花生米物美价廉,在当地颇有影响。这个20几岁的个体户农民,是从身背一口袋花生米闯进武汉城,逐渐发达起来的。这个农民卖了这袋花生米之后,发现这东西在武汉城很好销,但是卖花生米的人也不少。思来想去,他回去以自己最大的力量购了几千斤花生,运回武汉之后,他又发现如果像别人那样经营,他根本赔不起,因为一无店铺二无资本。于是他把这几千斤花生只比他收购价高出一点点就出手了。他觉得这种方式很不错,虽然赚得少了一些,但转得快,且总有些赚头。于是他大胆购进10万斤花生米运到武汉,然后毅然将零售价从每斤110元降到095元。消息传出后,群众蜂拥前来购买,连一些大店铺也争相来他这里进货。从此,武汉的花生米价格也因此稳定下来。后来,他的花生米生意越做越大,终于形成了规模。

其实,薄利多销这道理,人们很早就懂。司马迁就说过:“贪贾三之,廉贾五之。”意思是说,贪小的商人要价太高,不能做到当卖则卖,当买则买,所以得利少;而“廉贾”则不然,价格虽然低一点,但卖得多,销路好,利虽小,但赚的反而多。俗话说:“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意即薄利多销反而能赚大钱;反之,一口想吃成个大胖子,往往导致生意萧条,产品滞销。

“薄利”和“赚钱少”是两个概念,有不少人把“薄利”等同于“赚钱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起来,你从一个顾客身上赚的钱很少。可是,正因为这一个“少”,才招来更多的顾客,从而积少成多,把从每一个顾客身上赚得很少的钱加起来,也就相当可观了。因而利小也能赚大钱。

温州有个青年,1985年初,他跑到甘肃一个贫困地区联系校徽标牌业务,跑了许多天都一事无成。原因何在呢?那儿太穷,两角钱一枚的校徽,学生们一是买不起,二是没有那个习惯。青年人有些心灰意冷了。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建在山梁上的村办小学碰运气,学校的老师很热情,答应订制一批校徽。说是一批,也就是13枚,因为全校师生只有13人。讲好校徽每枚收费1角2分。他自知这是一笔赔钱的买卖,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咬牙答应下来。

青年人迅速到乡邮电所花了360元发了一个加急电报,请家里在3日内赶制13枚校徽寄到这所村办学校。

开模具、制作、寄包裹,这13枚校徽寄到这个小学时,仅成本就花了70多元,而收费只有260元。

几个月之后,时逢乡上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这所山梁上的村办小学的12名学生和1名老师戴着亮闪闪的校徽走进了运动场,看着他们胸前引人注目的校徽,其他学校的学生眼馋得不行,当时就缠着自己的老师也要戴校徽。后来由乡里出面,为全乡数千名小学生从青年人那儿订制了漂亮的校徽。

受此影响,戴校徽之风刮遍了全县。一年之后,包括邻近县的中小学校的学生几乎都带上了青年人代为订制的校徽。他又趁机在甘肃继续推广校徽标牌,开拓了一个长期大市场,此后一年他就从甘肃有了十多万元的稳稳进帐。

从“花生米大王”和这位温州青年的例子可以看到,利小、物小照样具有大市场。不厌其小、薄利多销的指导思想,必须建立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基础之上,小只是暂时,大才是目的。小本生意的经营者,更应该对小商品小利润给以更大的关注,勿以其小而不为,只要适销对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小生意也会成为大气候,小雪球也会滚成大雪球,小投入也会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