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典故故事
2769900000010

第10章

盘根错节

“典源”

《后汉书·虞诩传》: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释意”

东汉时期,西方的羌族人屡次入侵中原,凉州和并州受到极大威胁,大将军邓骘建议朝廷放弃凉州,虞诩表示反对,邓骘因此对虞诩怀恨在心,故意把他派到经常发生暴乱的朝歌去当县令,虞诩的好友为他担心,他却坦然一笑说:“不遇到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又如何能够看出兵器是否锋利呢!”

“含义用法”

后比喻事情极其复杂,难以处理。

赔了夫人又折兵

“典源”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二折:“周瑜周瑜,休夸妙计高天下,只教你赔了夫人又折兵。”

“释意”

三国时,东吴大都督周瑜让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准备在刘备到东吴成婚之时将刘备扣作人质换回荆州,但诸葛亮事先安排好锦囊妙计,使刘备不仅娶到孙夫人而且依计逃离了徐州。

刘备刚到柴桑地界,后面追兵赶到,前面又有吴兵拦截。在此紧急关头,赵云拆开第三个锦囊,刘备依计让孙夫人亲自出面喝住追截的东吴将领,使他们一时不敢动手杀刘备,刘备乘机逃走。

刘备沿路逃到江边,但见江水弥漫,空空江面没有一艘船只。赵云见刘备低头不语,劝慰道:“您已逃出了虎口,料想军师(指诸葛亮)必有安排,不必担心。”正说话间,后面烟尘四起,追兵又至。正慌急间,江边一下子来了二十余只拖篷船,只见舱中一人大笑迎出:“主公安好!诸葛亮在此等候多时!”刘备等人上船后,诸葛亮笑着对岸上追兵说:“我早算定了今天的一切。你们回去传话给周瑜,叫他以后不要再用美人计。”岸上追兵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忽然,江上喊声大震,原来周瑜亲自率领水军追来。刘备等人只好弃船登岸,周瑜也上岸追赶。追到黄州界首时,只听一声鼓响,刘备手下大将关羽引兵杀出,将周瑜的手下打得大败。周瑜纵马逃命,刚逃到船上,就听到蜀兵齐声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大叫一声,昏倒在船上。

“含义用法”

后人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比喻某人想占便宜,但不仅未达到目的,反而遭受了双重损失。

披肝沥胆

“典源”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释意”

东汉末年,曹操调集二十万大军,分五路兵临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大败,与张飞突围后,逃到芒砀山,刘备无路可归,遂去投奔袁绍。关羽被围无法解脱,为保全刘备家眷,只得暂时投降曹操。

身在袁绍营中的刘备烦恼不已,一忧关羽、张飞不知去向,二忧妻小陷于曹营。袁绍得知刘备心中苦痛,便遣良将击曹。袁曹交战,关羽连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刘备才知道关羽在曹操手下。袁绍得知刘备二弟关羽斩了他的爱将,即下令斩刘备之首。刘备表示愿修密书一封与云长,叫他前来辅佐袁绍,共诛曹操。袁绍为此十分高兴,即派人前往送信。关羽看毕书信,大哭,当即写书答云:“……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不久,关羽便去拜辞曹操,曹操知道关羽的用意,于是避而不见。关羽去意已决,遂率旧日随从,护送车仗,夺门而走。关羽一行,沿路屡遭难险,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与刘备、张飞相聚在古城。

“含义用法”

后人用“披肝沥胆”(披,打开。沥,滴下)比喻对人对事非常忠诚。

皮里阳秋

“典源”

《晋书·褚裒列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疑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释意”

东晋时期褚裒很有名气,年轻时就显露出来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度。他为人正派、耿直,办事谨慎、小心,不爱说话,更不当人面表白自己的功劳,很受朝廷官员们的赏识。谢安也常常当众夸奖他。

有一天,功名显赫的朝廷吏部尚书郎桓彝,看见褚裒,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晌才缓缓地笑着说:“哈哈,果然是名不虚传,我看褚裒是有皮里阳秋,虽然他口头上不表示什么,可心里是非分明,极有主见,在他身上具备了四时的正气……”

当初,褚裒在郗鉴部下做参军,后来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

中年以后褚裒的女儿嫁给了康帝司马岳。身为皇后的父亲,官职也就得到高升,做了朝廷的尚书。

褚裒为官清廉,生活很简朴,虽然官职很大,还是皇亲,可还是叫自己家的仆童买柴买菜,从不假公济私。他在朝廷做了一阵子官以后,总觉得心里不安,怕别人说他依靠皇后的势力专权,几次要求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任职。

后来,褚裒的请求被朝廷批准了,派他去都督兖州、徐州的军事,出镇京口。

“含义用法”

“皮里阳秋”即“皮里春秋”,意思是说表面上不作任何批评,而心里却有所褒贬。“皮里春秋”也作“皮里阳秋”,因为晋朝的简文帝母亲名春,晋人避讳,所以用“阳”代“春”。

破镜重圆

“典源”

唐孟《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出半镜以合之……素闻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遣之。”

“释意”

南陈的皇帝陈叔宝(史称“陈后主”)无所事事,整日只知道饮酒赋诗、寻欢作乐。他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当隋朝的大军逼近南陈的首都建康(南京)的时候,徐德言预料到战乱一起,夫妻难免要分散。他对乐昌公主说:“你有如此才貌,亡国后一定会被权豪之家收留。倘若你我情缘未绝,也许还有相见的机会。现在我们把一面镜子分成两半作为它日相见的信物。”于是,他将一面圆镜一破两半,夫妻二人各执一半,并约定以后要在元宵节那一天在都城出卖镜子,好相互寻找。

南陈亡后,乐昌公主果然被越国公杨素看中,收入府中,而且杨素对她宠爱有加。徐德言则历尽千辛万苦,才到了京城。元宵节那天,他果然发现一个老仆人在出卖半面破镜,价格高得令路人发笑。徐德言拿出自己的半面镜子,和老仆人的半面镜子刚好相合。他心中十分感慨,于是便在镜上题诗道:“镜去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老仆人带回镜子,乐昌公主见了丈夫的诗,悲痛万分。杨素得知此事,很同情他们,便找来徐德言,把妻子还给了他,使他们夫妻终又团聚。

“含义用法”

后人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比喻夫妻分离后又重新团圆。

扑朔迷离

“典源”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释意”

扑朔形容跳跃,迷离形容眼睛转动。扑朔迷离原意是指模糊不清,难以辨别谁雄谁雌。

在我国,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出身农家,是一个既善良又勤劳的女孩儿,整天纺线织布。有一年北方边境上发生战事,皇帝下诏书在百姓之中征兵参战。征兵的名册上每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年纪已大身体又不好,已经不能再上战场了,弟弟年纪还小,也不能替父亲去从军。这可怎么办呀?

木兰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长吁短叹。一天,她忽然想自己女扮男装替父亲去应征,对国对家做到两全其美。木兰性格坚强果断,说到做到。她跑到市场上买来骏马,又购置了鞍鞯、辔头、马鞭,跟着同村的男子们一块儿出征了。

木兰的此次替父出征一去就是十年,风餐露宿,爬山过河,出生入死,转战千里。军队得胜归来,天子犒赏凯旋的功臣。天子问木兰:“你立了功劳,想要什么,我都会满足!”木兰回答说:“我多大的官也不想做,多么值钱的宝贝也不想要,我惟一的请求是骑上千里马,早点回到家乡去!”

木兰的请求被皇帝答应了,木兰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里人看到久别重逢的木兰,心情非常激动。年迈的父母互相搀扶着出城外迎接她;姐姐梳洗打扮像迎接贵宾一样;小弟弟磨刀杀猪宰羊给姐姐吃。

回到家中的木兰重新走进十年前自己居住的旧房,打开窗户,坐在床上,心情十分畅快。她脱下战袍,找来旧衣服换上。倚在窗台上梳理自己的头发,把头发梳成女人的样式。又对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一块花黄,变得和乡里的姊妹一样漂亮。

这时候,一同在疆场上拼杀过的伙伴们来探望木兰。木兰穿着女人的衣裳,梳着女人的发髻,带着女人的饰品,款款走出房门。同伴们一看,全惊呆了。十二年在一起行军、打仗、生活,竟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

是呵,雄兔四腿跳跃、眼睛动;雌兔眼睛动、四腿跳跃。两只兔子在地上一块儿跑,谁能辨别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含义用法”

后来人们将“扑朔迷离”作为一个成语,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辨认。

千钧一发

“典源”

唐韩愈《与孟尚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释意”

春秋时期的齐国,东郭亥想攻打本国的大姓田氏,孔子的学生子贡听说后劝他道:“你的野心太大了!因为你的权势并不显赫,所以不会有太多的人来依附、支持你;而你的野心这么大,会使人们害怕而远离你。你现在打田氏就好比在一根头发上吊着一千钧的重物,十分危险啊!”东郭亥相信了子贡,最终没有采取行动。

“含义用法”

后比喻情况万分紧急。

强弩之末

“典源”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释意”

汉武帝时,匈奴派使者前来请求与汉和好,众大臣中有的表示反对。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和亲对汉朝有利,他说:“汉朝离匈奴非常遥远,即使军队走到那里也会人困马乏,兵力再强大也将难以取胜。这就好比强弩发出的箭,到了射程的极限,力量衰竭,将不能射穿鲁国的薄绢。”

“含义用法”

后比喻强大的事物临近衰竭时,力量也变得微不足道。

巧取豪夺

“典源”

《清波杂志》:老米(芾)酷嗜书画,尝从人借古画自临,拓竟,并与真赝本归之,俾其自择而莫辨也。巧偷豪夺,故所得为多。

“释意”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性情狂放,酷爱收藏书画,常常将别人的名画真迹借来临摹,然后把自己的仿作还给人。有一次,他在船上遇见朋友蔡攸,蔡攸把自己收藏的王羲之真迹拿给米芾看,米芾如获至宝,想用一幅名画换取,蔡攸不答应,他便以投河相威胁,主人只好屈从于他。他收藏的大量书画珍品,许多都是靠这种巧取豪夺的手段获取的。

“含义用法”

本意是用欺哄的办法骗取,用蛮横的手段硬夺。后指用各种不正当的方式夺取财物。

请君入瓮

“典源”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天授二年》:天授中,人告子、兴与丘神谋反,诏来俊臣鞫状。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汗,叩头服罪。

“释意”

武则天当政时期,周兴和来俊臣都是被武则天信任的酷吏。有人告发周兴与他人串通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查办此事,来俊臣假装讨好地问周兴,如果囚犯不肯认罪,应该怎么办。周兴说:“这很容易,弄个大瓮,四周点上火,让犯人进去,看他招不招!”来俊臣依照周兴所说搬来大瓮,四周点上火,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就请您到瓮里去吧!”吓得周兴急忙磕头供出了罪行。

“含义用法”

后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人琴俱亡

“典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释意”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对书法和绘画都十分精通,尤其擅长书法,行书、草书都写得非常出色,后人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因为王献之多才多艺,早年就久负盛名。他的哥哥王徽之对他非常钦佩。

后来,王徽之、王献之两兄弟同时生了重病。王献之先病死了。王徽之家中的人恐怕徽之悲痛,并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问家中的人说:“子敬病情怎样了?为什么最近没有了他的消息?”

家中的人支支吾吾,不大肯讲。

王徽之明白了,说:“看来他已死了!”

王徽之并不悲哭,从病榻上下来坐上车子,前去奔丧。到了王献之家中,下车进去,在灵床上坐了下来。王献之生前爱好弹琴,经常弹琴作乐。王徽之对献之家中的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功夫不大,仆人把琴拿来了。王徽之就在灵床上弹了起来。他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越想越悲伤,弹了好久,都不成曲调。他举起琴,向地上狠狠掷去。一张好好的琴一下子就掷碎了。他长叹一声,说:“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说罢,他就昏过去了,好久才慢慢地苏醒过来。

一个多月以后,王徽之也病死了。

“含义用法”

后来,“人琴俱亡”这个典故用来描写对知己或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并含有睹物思人的意思。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典源”

《史记·项羽本纪》:“(按:以下所引为鸿门宴上事)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行,重大的行动;细谨,指细微谨慎的礼节),大礼不辞小让(大礼,本指隆重的礼仪,此当亦指大的行动;小让,小的指责)。如今人方为刀俎(俎,切肉用的砧板;人为刀俎,是指楚项好比刀俎,正准备宰割),我为鱼肉(指汉刘是被切割的对象),何辞为。’于是遂去。”

“释意”

秦之后楚汉相争天下,项羽设鸿门宴,想借机把刘邦杀掉,大将樊哙勇敢机智地把刘邦解救出来,并让他赶快逃走,刘邦却担心有失礼节。樊哙急切地说:“现在人家好比是刀和砧板,而我们就是那砧板上的鱼和肉,哪里还能顾及那么多呢!”

“含义用法”

后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如火如荼

“典源”

《国语·吴语》:“皆白裳、白、素甲、白羽之,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望之如墨。”

“释意”

春秋时,吴王夫差亲自率领三万大军讨伐晋国。他把士兵排成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一万人,十分盛大。中间方阵穿白衣白甲,树白色大旗,佩白色箭羽,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白色茶花;左边方阵穿红衣红甲,树红旗,佩红羽,就像一片火海;右边方阵则一律是黑色,给人以威严深沉的气势。

“含义用法”

原比喻军容壮盛。后形容气势浩大,场面热烈,生机旺盛。

入木三分

“典源”

唐朝张怀瑾著的《书断》:“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意”

东晋时期,有一位大书法家名叫王羲之,后世尊他为“书圣”。相传朝廷曾请他在祭祀祝版上写一篇祝文,后来成帝要到北郊去祭祀,需要更换祝文,便让人把祝版上的文字刮掉重写。令人大吃一惊的是,王羲之当初所写的字迹竟然透入木板深达三分。

“含义用法”

原形容书法笔力遒劲雄健。后比喻见解深刻。

三寸之舌

“典源”

《史记索隐》:“《春秋纬》云:舌在口中,长三寸。”

“释意”

战国时,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携门客毛遂去楚国搬救兵。楚王迟迟不答应平原君的请求。在紧急的关头,毛遂按剑而上,慷慨陈述利害,楚王终于答应出兵。回到赵国后,平原君夸赞毛遂说:“毛先生三寸之舌的威力远远强于百万大军啊!”

“含义用法”

后形容能言善辩,极有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