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
“典源”
《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释意”
明代,地方官进京办事都要带一些名贵的土特产贿赂权贵。兵部侍郎于谦对此风气深恶痛绝,他在任河南巡抚时,每次进京总是两手空空,并专为此作了一首《入京》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含义用法”
后比喻为官清廉,也指人一生清贫。
邻女窥墙
“典源”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释意”
战国时,楚襄王有个文学侍臣名叫宋玉。宋玉是当时著名的辞赋家,曾经陪同楚襄王到云梦、高唐等地去游览,写下了《风赋》、《高唐赋》等著名辞赋,受到楚国贵族阶层的一致赞赏和推崇。
宋玉是一个出名的美男子,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在他家的东邻,住着一位绝色的少女,光艳照人,许多王公贵族的子弟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纷纷让人带着聘礼上门去求婚,但这位东邻少女却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她的心里只偷偷地爱慕着宋玉。
少女的家和宋玉家仅一墙之隔,少女为了能看到宋玉,几乎天天都要登上梯子趴在墙头,偷偷地观望宋玉,希望宋玉也能爱上自己。可是三年过去了,尽管东邻的少女是如此地多情,可宋玉却对她的一片痴情毫无反应。
由于宋玉有才华,楚襄王对他十分器重。不料引起楚襄王的另一侍臣登徒子的妒忌。登徒子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献媚阿谀之徒,很受楚襄王宠信,他怕宋玉夺了自己的宠,便对楚襄王说:“宋玉容貌长得很漂亮,说话非常动听,但他生性十分好色,请大王不要让他随便在后宫进出,否则日子一久,难保不出问题。”
过了几天,楚襄王看到宋玉,问他说:“登徒子说你十分好色,有这样的事吗?”
“大王,这是登徒子对我的诬蔑。我的容貌是上天所赐;说话动听,是老师所教。他说我好色,完全是无中生有!其实要说好色,他登徒子才是一个好色的家伙。”
“你凭什么这样说呢?”楚襄王问。
“大王,我家东邻有位绝色少女,长得美若天仙,迷住了一大批官宦子弟;但这位少女登墙偷看了我三年,我却没有一丝一毫动心。而他登徒子呢,不要说看到绝色少女了,就是像他妻子那样长得蓬头豁嘴,身上一身疥癣的丑女人,他也爱,并跟她生了五个孩子,你想,他是不是好色呢?”
楚襄王听了宋玉的话,忍不住笑了起来。从此,他再也不听登徒子的谗言了。
“含义用法”
后来“邻女窥墙”这一典故用来描写女子对男子的倾心爱慕,也可以用来描写对美好事物的渴求。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源”
宋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叫门。
“释意”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从小有从军抗金的壮志,但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宋孝宗即位之后,抗战派才略被重用,陆游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北伐失利,陆游因力主出兵,被罢免官职,回山阴镜湖的三山居住。回乡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陆游写了《游山西村》这首诗,描绘了当地的习俗、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游山西村》写道:“不要笑话农家冬天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款待宾客,备有丰富的鸡、豚(小猪)做成的菜肴。山峦重叠啊,水路弯弯,是不是路到尽头,无法前行了呢?忽然在柳林荫荫、鲜花明艳之处,又出现了一个村落。此时正值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祈祷丰年的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萧鼓声声,连绵不断,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人们穿戴着简朴的衣帽,表现了古代淳厚的民风。从今以后,就这样趁着月光外出闲游,拄着手杖,在夜里随时叩响朋友的门户。”
“含义用法”
“柳暗花明”是形容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美景。比喻在人生际遇中,乍看似乎已走到尽头,忽然眼前又出现了转机。
马革裹尸
“典源”
《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释意”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因跟随光武帝刘秀平定陇西隗嚣叛乱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光武帝的赏识。当时,北部的少数民族匈奴、乌桓等经常侵扰边境,马援不顾惜自己年迈体衰,主动上书请战。有些将领对此颇有看法,马援严肃地说:“大丈夫当战死疆场,用马皮包裹尸体回来安葬,怎么能等到卧床不起死在妇孺之辈的手中呢?”
“含义用法”
后指勇敢作战,死于战场。
买椟还珠
“典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释意”
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卖珍珠。他用名贵的木料做了个匣子,又用桂椒等香料把匣子熏得芳香四溢,然后又在匣子外面饰以珠玉、玫瑰、翡翠等。有个郑国人见匣子如此光彩夺目,便把木匣买下,而把匣子中的珍珠退还给了主人。
“含义用法”
后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卖剑买牛
“典源”
《汉书·龚遂传》: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释意”
汉代人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曾任昌邑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品行不端,举止放荡,龚遂多次苦苦劝谏。刘贺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被废掉以后,龚遂又苦苦地为刘贺说情,使他免于一死。
汉宣帝时期,渤海各郡发生饥荒,盗贼猖狂,当地的太守束手无策。宣帝下诏挑选能干的人前去治理,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宣帝任命他为渤海太守。那时,龚遂已经七十多岁了,宣帝召见他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心中很不高兴,对他说:“渤海郡久乱不治,朕非常忧虑。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平息盗贼,以解朕忧?”龚遂回答说:“我听说治理乱民如同梳理乱麻,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因势利导,有条不紊地进行治理,方可奏效。我希望朝廷不要给我规定条条框框,我一切从实际出发,着机行事。”龚遂到了渤海郡边境时,郡府里听说新太守到任,立即派兵保护。龚遂把士兵都打发回去,单车独行来到郡府,立即发下文书,命令各县统统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并且宣布:凡是手执锄、镰等种田工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干涉;手持兵器的人就是盗贼,必须严加管束。因此,一些盗窃团伙纷纷解散,盗贼们扔下手中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镰刀。不久,境内盗贼平息,百姓安居乐业。
龚遂看到当地风俗不好,奢侈之风盛行,人们喜欢经商游侠等事,不从事农业生产。于是,他自己带头节俭,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事业,并给每人每户定出指标,叫他们栽树、种植葱和韭菜等,每户家里养猪、养鸡。见到百姓带刀佩剑的,就劝他们卖掉宝剑买耕牛,卖掉腰刀买牛犊,并对他们说:“你们带刀佩剑,不就等于把牛和牛犊带在身上吗?太可惜了!”
“含义用法”
“卖剑买牛”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卖剑买牛”,也作“卖刀买犊”,人们用这个典故指改业归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芒刺在背
“典源”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释意”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权重一时。霍光为人专横跋扈,盛气凌人,大臣们感到很惧怕。他先辅佐汉昭帝,昭帝死后又拥立刘贺为帝,后又将荒淫无道的刘贺废除,并谋杀刘贺的亲信多人。此后,他又立刘洵为帝,即汉宣帝。一次,霍光随汉宣帝一起去拜谒祖庙,宣帝看到他骄横的样子十分害怕,好像感到有芒刺扎在脊背上。
“含义用法”
后用以形容惊惧不安或不自在。
盲人摸象,各执一见
“典源”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闻明眼人又作么生?”师曰:“汝但举似诸方。”师经行次,众僧随从。
“释意”
古时候,有个皇帝召集了一批瞎子,让他们每个人只去摸大象的一个部分。等他们摸完了,然后逐个问他们:“大象长得什么样子?”摸象牙的人说:“它像一个长萝卜。”摸耳的人说:“它像一只簸箕。”摸头的人说:“它像一块大石头。”摸鼻子的人说:“不,它像一根木杵。”摸背的人说:“它像一只大床。”摸肚子的人说:“怎么我觉得它像一只瓮子呢?”摸到尾巴的人说:“你们说得都不对,大象像一根绳子。”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各执一见,争论不休,其实谁也未见整体,都说得不对。
“含义用法”
后人用“盲人摸象,各执一见”的谚语比喻不全面了解事物的偏执。
孟母三迁
“典源”
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表,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释意”
孟子幼年时住在一座墓地旁,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他经常跟上坟的人学烧纸磕头。孟母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便将家搬到了集市附近,不料孟子却又跟商人一起学起了做生意。孟母只好将家又搬迁一次,住在一所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十分喜爱读书。
“含义用法”
后用“孟母三迁”以称颂母亲教子有方,也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明哲保身
“典源”
《诗经·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释意”
周宣王时,有一个大臣叫兮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因官名尹,史书中称他为尹吉甫。当时,狁(古族名,殷周之际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迁居焦获,进攻到泾水北岸,尹吉甫于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率军又反攻到太原。随后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负责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尹吉甫和另一个大臣仲山甫帮助周宣王扩大了统治地盘,是有功之臣。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筑城齐地,以防御外族的进攻。尹吉甫写了《民》这首诗送给仲山甫,歌颂他的品德和才能。诗中写道:仲山甫贤明智慧,明达事理,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
“含义用法”
根据尹吉甫的诗,后人引申出了“明哲保身”这句成语,原为褒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后来,这句成语逐渐转化为贬义,用以形容只顾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生活态度。
莫须有
“典源”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释意”
北宋的时候,金兀术在丢掉已攻占的郾城之后,又接连吃了几个败仗,伤亡很重。金兀术为了挽回残局,于是就亲自率领拐子马上阵反击,不料碰到岳飞的盾牌兵,又一败涂地,损失惨重。金兀术一面仓惶逃命,一面痛哭流涕地说:“我这支百战百胜的精锐部队完了,一切希望都没有了。”岳飞乘胜追击,一口气打到朱仙镇,他对军士们说:“让我们直捣黄龙府,一起痛饮庆功酒!”
但是前方的胜利没有给岳飞带来任何好处。皇帝赵构和秦桧日夜忧愁,怕战事总有一天会失利,打了胜仗心里还战战兢兢,总想求和。所以,当岳飞准备渡河猛进的时候,赵构这批软骨头,怕招致灾祸,先断绝了对岳飞的援助,然后强调孤军不宜深入。一天当中连用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岳飞不得已退守武昌。中原地方又被金人夺去了。
金兵只怕岳飞,现在见岳家军打了胜仗反而后撤,并且秦桧又接二连三地求和,于是兀术便叫人送信给秦桧,次次提到:“议和没那么容易,要想谈判除非杀了岳飞。”秦桧知道赵构只求讲和,什么条件他都肯依从,便布置御史罗汝楫等人在赵构面前参奏岳飞有阴谋叛乱的倾向,东拉西凑地编造了“莫须有”三个字判定罪名,秘密地派人到牢狱里暗暗地处死岳飞和岳云。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绍兴十二年正月和议成功,两国以淮河中流为界,南宋向金国称臣。
“含义用法”
后人用“莫须有”这一典故表示凭空捏造罪名。
南柯一梦
“典源”
《异闻集》:淳于棼,家居广陵,宅南有古槐树,棼醉卧其下,梦二使者曰:“槐安国王奉邀。”棼随使入穴中,见榜曰:“大槐安国”。其王曰:“吾南柯郡政事不理,屈卿为守,理之。”棼至郡凡二十载,使送归,遂觉。因寻古槐下穴,洞然明朗,可容一榻,有一大蚁,乃王也。又寻一穴,直上南柯,即棼所守之郡也。
“释意”
唐代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喜好饮酒,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一天,他与朋友喝酒,结果醉得不省人事。两位朋友将他扶回家,安置在家中的大槐树下睡觉。淳于棼昏昏然中,突然看到有两个身穿紫衣的使者向他下拜,自称是槐安国国王派来邀请他的。
于是淳于棼下了床,跟二位使者上了一辆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直奔槐安国。只见两边的山川草木道路,与世间的不太一样。不一会儿便进入了一座大城,大红的门楼上题着“大槐安国”四个金字。国王很隆重地接待了他,封他为驸马,与公主成了婚,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后又封他为南柯郡太守,并不断加官晋爵,地位显赫,无人能比。他享尽了荣华富贵。这时突然下起雨来,雨水打在他身上,他突然清醒,才发现是做了一场好梦,不觉自嘲地笑了起来。
“含义用法”
后人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形容人生富贵名利如梦幻,本是一场空;也用来泛指睡梦或空想。
牛角挂书
“典源”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
“释意”
李密,隋代襄阳人,专心向学,且十分珍惜时间,因此,他的学习生活相当紧张。有一次,他到缑山去,因怕旅途之中耽搁太多时间,就想出了一面行路一面读书的好办法:在牛背上放置一个蒲团,把要看的《汉书》挂在牛角上。就这样,他很舒服地骑着牲口,一手拿书,一手牵缰绳,与在屋子里读书没有两样。
一边前进一边读书的李密坐在牛背上一动也不动,像是一座雕塑一样。正巧,当朝大臣杨素经过这里,见到牛背上还有这般好学的人,便顾不得自己赶路,偷偷跟在后边,走了一大段路。李密一点都不知道。直到他挪转牛头,准备另换一本书的时候,杨素才和他谈话,问他看什么书?
李密也只是勉强动了动脑袋,向身边一瞥,漫不经心地说:“《项羽传》!”
“含义用法”
后人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弄玉吹箫
“典源”
见《后汉书·矫情传》注引《列仙传》:“……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时有箫声而已。”
“释意”
相传春秋秦穆公时,有个叫箫史的人擅长吹箫,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吹箫人教弄玉吹箫,模拟凤凰的鸣叫。数年后,每当弄玉吹奏凤鸣时,就会引来凤凰落到他们屋上,为此,穆公专门为他们修建了一座凤台。终于有一天,弄玉和箫史在凤台吹箫时,随凤凰一起飞走了。
“含义用法”
后形容技艺精湛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