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
“典源”
冯梦龙《古今谭概·癖嗜》: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告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释意”
东汉人司马徽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每当与人谈话之时,不论美丑善恶都说好。一次,有人对他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妻子责备他说:“人家觉得你是个有德行的人才把事情告诉你,人家儿子死了,你怎么反而说好呢?”司马徽对妻子说:“你这样说也非常好!”妻子气得说不出话来。
“含义用法”
后指无原则、对谁都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号令如山
“典源”
《宋史·岳飞传》:授飞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除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命招捕杨幺。飞所部皆西北人,不习水战,飞曰:“兵何常,顾用之何如耳。”先遣使招喻之。贼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节使诚信,必善遇我。”遂降。
“释意”
1129——1130年,金兀术率军深入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企图一举消灭南宋政权。但是,遭到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的顽强抵抗。“岳家军”屡次挫败金兵,立下多次战功。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出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和荆、襄、谭州制置使,封为武昌郡开国侯;又出任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皇帝下诏,命令岳飞征讨贼人杨幺。岳飞所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人,不习惯水战,岳飞说:“用兵之道,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只是看你如何运用罢了。”岳飞首先派遣使者去招降杨幺。
贼党黄佐说:“岳节度使军纪森严,军令如山,如果同这样的军队对敌,一定不会有好下场,不如前往归降。岳节度使诚实守信,一定会友善地对待我们。”最终黄佐归降了朝廷。
“含义用法”
“号令如山”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的意思是发出的军令像山那样不可更移。人们用它形容军纪森严。
河东狮吼
“典源”
《容斋三笔·陈季常》:“陈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居士,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释意”
宋人陈,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称方山子。他喜好宾客,家里养着一些歌妓。但他的妻子河东人柳氏却为人凶悍,又好妒嫉,因此苏东坡曾作诗讽刺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
“含义用法”
后比喻凶悍、爱妒嫉的妻子胡乱吵闹。
鹤立鸡群
“典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释意”
嵇康,三国时代魏国人,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身材高大,仪态俊逸,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放荡不羁,性格耿直,对当时控制朝廷的司马氏集团采取不合作态度,后来终于被司马昭杀害。
嵇康死后,他的儿子嵇绍成了孤儿。嵇绍,字延祖,长大后,与他父亲一样,才华出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非常引人注目。
西晋建立后,嵇绍被朝廷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昨天我第一次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雄伟,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引人注目。”
王戎听了说:“喔,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的风度呢,更胜过他哩!”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嵇绍担任侍中,在皇帝身旁供职,经常出入宫廷,颇受信任。尽管当时王室成员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局势动荡,但嵇绍对晋朝非常忠诚。
291年,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合进兵京都洛阳。嵇绍随惠帝出兵迎战,在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打了败仗。当时,将领和侍卫中有不少逃跑,但嵇绍始终护卫着惠帝。叛军的箭雨点般地射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溅到了惠帝的战袍上,最后伤重死去。惠帝对此非常感动,战斗结束后,侍从要洗去惠帝战袍上的血迹,惠帝加以阻止,说:“不能洗掉,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含义用法”
“鹤立鸡群”的典故,就来自这段故事。后人用来形容仪表出众或品质、才能高于一般人。也作“出群野鹤”、“鹤举鸡群”、“嵇鹤”、“野鹤姿”。
鸿鹄之志
“典源”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释意”
秦朝末期,老百姓受到的压迫和剥削非常残酷。农民被迫把收获物品的三分之二作为赋税,交给朝廷。他们还要负担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很多人被迫去建造宫殿坟墓、修筑长城、镇守边境。秦朝的法律也很残酷,往往一人犯罪,亲属都要受到株连,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被押送去官府的罪犯。百姓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早已恨之入骨。
当时,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有个雇农,姓陈名胜,字涉。陈胜虽然出身贫贱,却从小就有大志,希望将来能干一番事业。他看到秦朝暴虐无道,百姓吃尽了苦头,便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一天,陈胜和一些雇工一道到地里干活。他们在田头休息时,一个雇工恨恨地说:“这种世道,真叫人苦得没法活下去!”
另一个雇工说:“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还得活下去呀!”
陈胜听了,连声叹气。过了一会,他对大家说:“今后如果谁富贵了,大家可不要互相忘记呀!”雇工们都笑着说:“你也是受人雇佣的帮工,哪里来的富贵呀!”
陈胜又叹了一口气,说:“唉!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天鹅)的志向呢?”
那些雇工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当然谁也不可能想到,后来陈胜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含义用法”
后来,“鸿鹄之志”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志向远大,而用“燕雀”指安于现状、平庸无能的人。
呼风唤雨
“典源”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
“释意”
周瑜与曹操大战于三江口。曹操兵多将广,防守严密,要进攻,困难很大。为此,诸葛亮和周瑜商量,决定以火攻取胜。一切准备工作顺利进行,但周瑜想起时至冬日,自己的船停在江南,曹操兵船却在西北,如果用火攻的话,西北风一来,岂不是引火烧身么?
周瑜眼见情势危急,无计可施,便病倒在床。诸葛亮去看他,周瑜不愿说实话,只是应付孔明说:“人有旦夕祸福,谁又能不生病呢?”而孔明却故意神乎其神地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么能料得定呢?”周瑜觉得孔明话中有话,便忙问有何良药可治好他的病。孔明写了十六个字递给周瑜。这十六个字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见孔明早已洞悉他的心事,只得以实情相告,并请孔明告之以解危救困之法。孔明笑笑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大风,助都督用兵,怎么样?”周瑜听了大喜,便令五百精壮兵士往南屏山筑坛。
“含义用法”
此典故用以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强大力量,有时也形容反动势力的煽动。
虎头蛇尾
“典源”
清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谁知闹来闹去仍旧闹到自己亲戚头上,做声不得,只落得个虎头蛇尾。
“释意”
清代,官场极为污浊混乱,尤其是捐例大开之后,官吏及候补官员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做上司的人,专挑那些有来头、有交往的人充任官职。而一些有真才实学却无门路的人则一辈子也谋不到个一官半职。鉴于这种情况,京城一位都老爷便上了一个奏折,要求整顿吏治,甄别贤愚,重用有真才实学之人。奏折呈上,皇上准奏。不久,湖南巡抚接到圣谕,认真对待,立即要对各级官员进行考试。众官吏慌了手脚,因为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人连字都不会写。为了保住乌纱帽,他们四处奔忙,想方设法请人代考。到了考试那天,巡抚大人亲临考场,严肃慎重,因而考场气氛十分紧张。试题发下之后,一时人头簇簇,言语四起,共同商量。正在紧张时刻,忽然听得一片喧闹之声,说抓住了一个替考者。巡抚大人得知,忙说:“冒名顶替,照考试定章办起来是应斩头的……兄弟今天定要杀一儆百,让众人当面看看,好叫他们有个惧怕。”说着,即叫传令。众官吏一听说要杀人,都跑来观看。哪知等了半天,一点响动也无。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那个顶替者正是巡抚二少爷的妻舅请来的。因为巡抚大人二少爷的妻舅用钱买了个知府的官职,他本人却一窍不通,逢着巡抚考官,都请人代替。湖南抚台本想借这事大作一番文章,“谁知闹来闹去却闹到自己亲戚头上,做声不得,只落得个虎头蛇尾。”后来抚台又怕招来闲言闲语,便装腔作势地叫手下人去斟酌办理。
“含义用法”
用以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画饼充饥
“典源”
《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魏明帝曹让卢毓去选拔中书郎,要求他不要去找徒有虚名的人。他比喻说,“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释意”
三国时魏国的大臣卢毓,是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十岁就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死去。卢毓为人忠厚,敏而好学,且学而不厌。成年后,即便在兵荒马乱中,卢毓依旧发奋读书,学识超群,同时辛勤地供养寡嫂和侄儿。因此他的道德和学问都受到世人的一致称赞。
后来卢毓当了官,为官清正,受到朝廷重用,被升任为侍中,侍从皇帝左右,经常出入宫廷。任职三年,又做出不少成绩。魏明帝曹很信任他,升他为中书郎,掌管机要、政令等事宜。后来又提升他为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那时,选拔官吏实行的是“察举制”,即由地方政府向朝廷选送品行优良的人(称为孝廉)担任官吏。地方上选送的,往往是有名的人物,至于这些人的德行家境如何,是不太考虑的。不少选送上来的人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德行并不好。
卢毓对此极力反对。因此他在选拔和推荐人才时,总是先考虑德行,然后再考虑才能。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朝廷要人的才能,是为了用来做好事的,所以大才能应该做出大好事,小才能应该做出小好事。如果某个人有才能而做不出好事,那么他的才能就不应该是朝廷所需要的了。”
卢毓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后,他原来担任的中书郎一职出缺,需要有人补上。为此魏明帝对卢毓说:“这次朝廷选中书郎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关键就看你了。挑选人才,千万不要选那些只有名气而没有实际才干的人,名气就像是在地上画的饼,不能当饭充饥的。”卢毓回答说:“要选拔特别优秀的人才,当然不能单看名气。但是,名气毕竟反映一定的情况。根据一个人的名气,来选拔一般的人才,还是可以的。如果是因为修养高、德行好而有名的,就不应该嫌弃他们。为此,陛下也不要一听见有名气就讨厌。我以为主要是要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全靠名气来决定升降,必然会真伪难辨。”
魏明帝听从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核法。
“含义用法”
“画饼充饥”这个典故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来的。后人用来比喻徒有虚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也作“充饥画饼”、“画饼充肠”、“画饼”、“画地为饼”。
画龙点睛
“典源”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睛;云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见在。
“释意”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吴地有一个名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官居右军将军,擅长画龙,尤其善于画像。一天,他画兴大发,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偏偏不点眼睛。他说,如果点上了眼睛,龙就要飞走了。有人认为,张僧繇在吹牛皮,说大话,就请他给龙点上眼睛,看看龙究竟会不会飞走。张僧繇刚刚给龙点上眼睛,突然间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两条点上眼睛的龙腾空而起,踏着云朵飞上了蓝天。而没有点上眼睛的两条龙,依然静静地停留在墙壁上。
“含义用法”
原形容张僧繇文才出众,画技高超。今天用以比喻说话或作文章时善于抓住本质,一语道破,使言论或文章深刻、精当和传神。
毁钟掩耳
“典源”
《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范氏之亡也,而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意”
范氏灭亡的时候,老百姓中有一个人偷得了一口钟。他想背起逃跑,可是钟太大背不动。他就用铁椎把钟砸破,铁椎刚一落下,钟便发出了巨大的响声。他唯恐别人听见之后从自己手里把钟夺走,就赶紧用手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
“含义用法”
“毁钟掩耳”用以嘲讽那些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事,别人也一定不知道的蠢人。
火树银花
“典源”
《南齐书·礼志上·晋傅玄朝会赋》:“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一作《观灯》)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释意”
唐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懂得享受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不管大小事情,他总是大肆铺张,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元宵佳节,一定要扎起一座二十丈高的灯柱,点起五万多盏灯,称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此事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当时的情形。这首诗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热闹景象。
“含义用法”
用以形容辉煌的灯火。
鸡鸣狗盗
“典源”
《史记·孟尝君列传》:齐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尽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释意”
战国时,齐国的大贵族田文,号孟尝君,被齐王任命为相国,声望很高。家中蓄养了大量门客,《史记》说他有“食客数千人”。这数千人中,有不少是被认为颇有才学的,他们为主人出主意,想办法,忠心耿耿,尽力效劳。
一天,秦昭王邀请孟尝君访问秦都咸阳。昭王慕其名,想拜他为相。有人反对,说他是齐国的王族,怎肯心向秦国。劝昭王把他杀掉。孟尝君心急如焚,急忙托人去向秦昭王的宠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要孟尝君送她一件贵重的礼物才肯救援,而且指定要一件狐白裘(纯白的狐毛袍)。可是孟尝君仅有的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已经先送给昭王了,怎么办呢!
这时,随行的门客中有个善于偷东西的人,在黑夜里潜入秦宫,偷出了那件狐白裘,立刻把它献给燕姬。在燕姬的劝说下,昭王果然答允放走孟尝君,让他们回国去。孟尝君料到昭王要后悔,就立刻逃去。逃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南),正是半夜。关上规定,每晨鸡鸣以后才能开关让商旅通行。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个善于模仿鸡鸣的人,他“喔喔”地叫了几声,引得附近村子的鸡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以为天亮了,便打开关门,让他们过关,逃出了秦国。等秦昭王派兵追来的时候,他们早已逃之夭夭了。
“含义用法”
由于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鸡鸣狗盗”或“鸡鸣狗盗之徒”,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只有些雕虫小技的人。多用于贬义。
急则抱佛脚
“典源”
宋刘《刘贡父诗话》:王丞相好嘲谑,尝曰:“投老欲依僧。”客对曰:“急则抱佛脚。”丞相曰:“投老欲衣僧是古诗。”客曰:“急则抱佛脚亦是俗谚。”
“释意”
北宋时王安石有一次与客人闲谈时随口说了一句“投老欲依僧”,客人马上对了一句“急则抱佛脚”。王安石冲客人一笑说:“我这是一句古诗啊!”客人也不含糊,答道:“我这‘急则抱佛脚’也是一句俗谚啊!”
“含义用法”
本指着急了才到佛前求救。后比喻平时不努力,事到临头才设法应付。
疾风劲草
“典源”
《后汉书·王霸传》: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释意”
西汉末年,有个名叫王霸的,字元伯,颍川郡颍阳(今河南许昌县附近)人。刘秀起兵反抗王莽,部队经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参加队伍,刘秀欣然答应了。从此,王霸忠心耿耿,协助刘秀,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下了功劳,取得了刘秀的信任。王霸曾请他父亲也参加刘秀的部队,他父亲说:“我老了,不宜过军中生活,你好好干吧!”王霸果然越干越积极,不久刘秀当上了大司马,王霸也就当上了功曹史。
可是,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一带镇压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时候,战事却并不顺利。当初和王霸一同入伍的那一帮朋友,都一个个悄悄逃走了,只有王霸还是死心塌地,为刘秀竭尽忠诚。刘秀因此更加信任他了,并且对他说:在颍川投奔我的人现在都走光了,只剩你还留下为我出力,真是疾风知劲草啊!
刘秀做了皇帝(东汉光武帝)之后,即以王霸为偏将军,又任命他为上谷太守(上谷郡,在今河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始终是光武帝刘秀的心腹将领之一。
“含义用法”
“疾风知劲草”的意思是说:经过了猛烈的大风,才知道哪些草是顽强有力、摧折不了的。人们都用它来比喻立场的坚定不移,即使遇到大难也决不变节。就是说,能经得起最严重的考验。
“疾风知劲草”,也可简作“疾风劲草”。
既往不咎
“典源”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意”
春秋时,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夏、商、周三代祭祀土神的牌位用的是什么木料?”宰我说:“夏代用松,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之所以用栗木,是想让老百姓害怕得颤栗发抖。”其实古代祭祀土神的牌位所选用的木料,应当是各朝最适宜生长的树木,取用什么木做牌位并无其他含义。因此孔子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宰我,最后对他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解释了,事情尚未完成但已成定局的就不再挽救,对过去做错的事也不再追究。”
“含义用法”
后指对过去的过错不再责怪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