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23

第23章 军事战争故事(2)

这就是说,在军事行动中,可以没有行伍,不用严阵;可以不用袒露出胳臂,摆出争斗的架势;手里可以不持兵器,或许就不战而胜,要捉的敌人,或许根本没有了。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如果真有敌人进攻,则决不可轻视。灾祸莫大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要丧失我们的土地、人民和主权。两国打仗时,受侵略而怀着悲愤心情的一方,必将打胜仗。”

拔旗易帜

后人用“拔旗易帜”比喻取而代之。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双方交战前,韩信在赵军营垒附近预先埋伏两千名轻骑兵。交战时,汉军假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这时预先埋伏的汉军乘机占据赵军营垒,拔掉赵军军旗,插上汉军旗。赵军回来,以为汉军已经把赵军的兵将全部俘虏,顿时全军溃乱。

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形容没有打仗就获得了胜利。

此典出自《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议兵》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论述军事问题的一篇文章。

荀子说: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在于争夺。仁义之师统治的地方,就会出现大治的局面,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人民就会得到教化。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都是以仁义之师行于天下。因此,周围的人都喜爱他们的美德,他方的人都仰慕他们的仁义。如此一来,不必使用武力,人们就会来归服了。德行如果达到这样好的程度,它的影响就会遍及到四方。

兵贵神速

“兵贵神速”意思是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最为重要。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大祖将征袁尚……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乘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占据冀、青、幽、并四州(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

北面辽东、辽西、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三郡地区,居住着少数民族部落联盟,其中辽西单于蹋顿势力最强,袁绍采用和亲政策以笼络他们。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战败,不久病死。袁绍幼子袁尚乘机自立冀州牧,长子袁谭和袁尚发生矛盾。公元203年,曹操出兵讨伐,袁氏兄弟这能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曹军刚一撤走,袁氏兄弟,竞自相残杀起来。公元204年,袁谭夺取安平、勃海、河间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曹操乘机攻打袁谭。公元205年,曹军攻陷勃海郡城南皮,杀死袁谭。袁熙部将焦触、张南等乘机背叛,袁熙、袁尚只好投奔辽西的蹋顿单于。

蹋顿感念袁绍的恩泽,决心支持袁氏兄弟。经常派兵侵犯曹操,曹操深感忧虑。

公元206年,曹操决定亲自率兵征讨北方三郡,消除边患。曹军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曹操说:

“用兵贵在神速,使敌人难以预料。我们应当把辎重留下,派轻兵日夜兼程,深入敌境,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这样才能取胜。”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数千精兵轻装北进。在距离柳城还有一百多里的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数万骑兵相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曹军将士以一当十,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蹋顿军队大败,蹋顿和许多将领都死于乱军之中。

袁熙、袁尚听到这个消息,都慌忙向东逃跑,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占领柳城后,就下令班师南归。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曹操说“不攻自破,他们会自相残杀的。”不出曹操所料,不久,袁熙、袁尚果然被公孙康杀掉。

步步为营

“步步为营”形容进军谨慎;也用来比喻行动、做事谨慎。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刘备率领大军去攻取汉中。守将夏侯渊得知消息,便差人上报操闻之大惊,亲率四十万大军抵敌。

夏侯渊知援兵已到,仍固守定军山,未曾出战。曹操命夏侯前去诱敌。蜀将黄忠即派牙将陈式出战迎敌。尚诈败而走,陈式追击,行到半路,两山上滚木擂石打下来,无法前进。正准备撤回时,背后夏侯渊冲出,陈式被生擒。败军逃回,黄忠慌忙去找法正商议。法正说:“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

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战而擒之。”黄忠采纳他的计谋,把各种战利品赏给军士。黄忠军步步为营,生擒了夏侯尚。夏侯渊怒不可遏,立即要出战黄忠。张郃劝夏侯渊说:

“这是法正的计谋,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夏侯渊拒不听从劝谏,分兵围住对方,大骂挑战。下午,法正见曹兵倦怠,乃将红旗一展,鼓角齐鸣,喊声大振,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曹兵大溃,四处溃逃。

长驱直入

根据曹操《劳徐晃令》中的话,后人用“长驱直入”这一典故比喻军队快速前进,如入无人之境。这句成语有时也写作“长驱径入”或“长驱直进”,意思相同。

此典出自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直)入敌围者也。”

东汉末年,徐晃,当过郡吏,骑都尉,后来归顺了曹操。徐晃精通军事,智勇过人,曾为曹操屡建战功,深得曹操赏识。为了夺取汉中,曹操命徐晃和夏侯渊把刘备阻拦在阳平。取得胜利以后,又奉命助曹仁征讨汉将关羽。徐晃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大败关羽。事后,曹操给徐晃写信,赞扬了他大获全胜。信中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几年,所闻古代善用兵的将领,还没有长驱直入敌人包围圈的。你这次大获全胜,其功劳超过了古代的良将孙武和穰苴。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指的是在敌人的武力威逼之下,被迫签订屈辱的盟约。

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有一次,楚国派兵攻打绞国,楚军直逼绞国的南门。楚国大夫屈瑕(官居莫敖,又称莫敖屈瑕)说:“绞国只是一个小国,而且做事草率。做事草率,就缺少谋略。我看,我军砍柴的人外出打柴时,不用派兵加以保护。

这样,可以引诱敌军出城。”楚王采纳了屈瑕的建议。果然,绞军俘获了三十个楚军的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抢着出城,在山上追赶着楚国砍柴人。没想到,楚军早已镇守在绞国的北门,并在山下设有伏兵。楚军大败绞军,逼着绞国签订了耻辱的城下之盟,然后班师回国。

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比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此典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计篇》是孙子兵法上卷第一篇,是孙武军事思想的概述,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各种主要因素。

孙武在论述到军事家取胜的办法时说:

打仗是一种奇诡多变的行动,要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临机决断。本来能打而向敌人表示不能打;本来准备要打而向敌人表示不想打。准备从近处进攻,而表示将从远处进攻;将从远处进攻而表示将从近处进攻。敌人贪利就用利诱,乘敌人混乱而夺取胜利。敌人坚实,应严密戒备;敌人强大,应避开他们的锋锐。敌人暴躁易怒,就扰乱他,使之轻举妄动;敌人卑怯,就设计使之骄傲而丧失警惕。

敌人安稳,就设法使他疲劳被动;敌人内部团结,就设法离间。要以神速的行动,乘敌人不及防备、意料不到时进击。这就是军事家取胜的办法,不能预先作出死板的规定。

箪食壶浆

“箪食壶浆”形容老百姓对所拥护的军队的慰劳和欢迎。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据《孟子·梁惠王下》载:战国时,齐国和燕国是两个大国。一次,齐宣王讨伐燕国。由于燕国君苛政,燕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齐国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老百姓都用竹篮子装着吃的,用壶盛着喝的来慰劳和欢迎齐军。最后,齐军取得了胜利。

干戈化玉帛

“干戈化玉帛”,用以表示是战争双方化敌为友。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春秋时期,秦穆公对晋惠公很友好,晋国发生饥荒,秦国支援粮食,帮助晋国度过难关。有一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却不答应,因此,秦穆公派人攻打晋国。

晋国打不过秦国,晋国军队撤退到韩地。

晋军与秦军在韩地交战,刚打起来,晋惠公的战车陷在泥坑中,结果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想把晋惠公带回国都,他的夫人穆姬听说后,十分伤心。秦穆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秦穆夫人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丧尽天良,最终沦为阶下囚,是她极大的耻辱。所以她反对秦穆公将晋惠公带入国都。

一天清早,秦穆夫人领太子莹、儿子弘和女儿简璧,一齐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了柴草,准备烧死自己和孩子。她派侍者去通知秦穆公说:

“秦国和晋国本是友好邻邦,却不能玉帛相见,而是兴师动众,兵戎相见,厮杀不断,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我坚决不见夷吾,如果你领夷吾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而死;如果你领他晚上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早上自焚而死,请你自己拿主意吧!”

秦穆公无计可施,只得把晋惠公留在灵台。有的大夫主张杀死晋惠公,有的提议留下晋惠公的太子当人质。秦穆公想来想去,还是决定释放晋惠公,同意晋国与秦国媾和。

疾风扫落叶

“疾风扫落叶”比喻军队力量强大,以迅猛之势扫除溃败的军队或腐朽的东西。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北朝时,初步统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打算一举消灭南方的东晋王朝,统一中国。他的弟弟苻融及一些有见识的大臣都说不可轻举妄动,主要理由是:东晋目前比较安定、强大,而前秦王朝的军队是各少数民族联合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少,但人心却不齐,这场战争是没有必胜把握。然而苻坚却非常自信,他说:“我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其实是九十七万),投鞭可以塞断江流,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落秋叶耳。”于是命令大军出发。军队的前锋已抵淮南,后军还未出都城,迤逦八百多里。苻坚和苻融亲临前线。东晋派出了它最精锐的“北府兵”,由大将刘牢之率领作为前锋;以谢玄为前锋大都督,率八万人迎战。在洛涧与秦军相遇。刘牢之说:“要乘敌军还未到齐的机会作战,等待观望必死!”于是大呼进击,一举杀死秦军一万多,大大地挫伤了秦军的锐气。这时符坚亲率援兵二十余万人赶到,两军夹淝水对峙。苻坚登上高山望敌,看见晋军队伍严整,脸上变了色,说:“啊!这也是劲敌啊!”谢玄请求秦军略微退一点,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来决战。苻融想到兵法中有“等待敌人渡过来一半时攻击敌人”的说法,便同意了谢玄的请求,挥军后退。这时,后面的部队根本不知道队伍后撤的原因,而秦军中的汉族官员乘机造谣,大呼:“秦军败了”,于是军队大乱。晋军乘机渡水攻击,苻融奔下山来整顿队伍,被晋军所杀。于是,秦军溃不成军,互相践踏抢逃,死伤不计其数。秦国的逃兵看到八公山草木都以为是埋伏的晋兵,听见风声鹤唳也以为晋兵追来了。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战后,前秦精锐丧尽,苻坚也被人杀死。

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指军事上的一种战术。意即加固城墙或堡垒,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目的是叫敌方既打不进来,又得不到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位重要的谋士,名叫荀彧(yù)。荀彧小时候非常聪慧,有一次客人夸他说:“你真是做宰相的材料呀!”

东汉末年,战乱不息,荀彧放弃了在朝廷的小官,回到家乡颍川颖阴。他对父老乡亲们说:

“咱们颍川这个地方,是块是非之地,如今天下大乱,如果打起仗来,颍川就是战场,大家赶紧想办法离开这里吧!”可是,乡亲们怀恋故土,不愿意离开。后来董卓的兵马来到颍川,结果许多留在颍川的乡亲都被杀害。

荀彧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立即封他为司马。荀彧给曹操谋划了许多计策,对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帮助极大。

曹操打算攻取徐州,荀彧出来劝阻,并且讲了一番道理:

“过去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是先保住关中;光武皇帝刘秀平定天下,是先占据河内。他们这样做,都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取胜,退足以坚守。他们虽然遭到挫折、失败,但终于获得成功。这些历史的经验不能不借鉴呀!现在你占领的地方,是军事要地,老百姓又愿意归顺你,虽说残破些,但很容易保存力量,你必须先把这些地方安定下来。再说徐州也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现在那里都收麦子啦,他们必定坚守城池,加固营垒,把庄稼都收藏起来,等着你去打他。可是如果你的兵马真的派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十万大军,就会不战而溃。

退一步说,即使你攻破城池,人家为报父兄之仇,必然坚守到底,那么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此权衡一下利弊,还是以不打徐州为妙,请你再考虑考虑吧!”

曹操听了荀彧的劝告,取消了攻取徐州的计划,果然稳定了自己的地盘,壮大了力量。

坚甲利兵

“坚甲利兵”用以表示武器精良,或借指善战的军队。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因自己地盘处在中原一带,四面受敌,经常感到国势日衰。

这时,孟子前去拜见他。他对孟子说:“我国的强大,过去是没有任何国家能赶得上的。可是到了我执政的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了一仗,我们打败了,连我儿子也战死了;西边一仗,又败给秦国,丧失了河西七百里的地盘;南方又被楚国抢去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啊!我希望自己能替我国所有的阵亡将士报仇雪恨,您说有什么办法呢?”

孟子说:“一个纵横只有一百里宽的小国都能够施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何况魏国是一个大国呢?如果您能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有吃有穿;又能在农闲的时候,对老百姓进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教育,那就‘叫百姓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减灶之计

“减灶之计”表示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借此麻痹敌人。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