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2783600000040

第40章 做人处世故事(2)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十九年,沈庆之又因讨伐蛮夷有功,升为建武将军,负责防守边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要向北方扩展,派王玄谟等人督师北伐,沈庆之向文帝劝谏,详细陈述了以前几位北伐将军失败的教训,文帝被缠不过,便叫左右两个文官和他辩论,庆之说:“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论耕田应该问实际操作的长工,讲织布便要问织布的婢女。现在陛下想攻打人家的国家,却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白面书生去商量,这件事能成功吗?”可是文帝最终也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遭到失败。

白云苍狗

“白云苍狗”比喻人生世事变幻无常。

此典出自唐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唐代丰城有个读书人叫王季友,他虽家境贫寒,可是他刻苦攻读,很有志气。可是,妻子瞧不起他,抛弃他了。杜甫听到此事后,写下《可叹》一诗,意在破除众人的愚昧和偏见。

杜甫,不是为王季友夫妇离异而叹息,更不是因为王季友怀才不遇而叹息在诗中,杜甫是在感慨世态炎凉,以及世事的变幻无常。

他写道:“天上的白云宛如圣洁的白衣,可是顷刻间变成毛色青灰的狗的模样。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啊,人生变幻莫测,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百闻不如一见

后人用“百闻不如一见”说明要注意实地调查这个道理。

此典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西汉时陇西人赵充国,年轻时善于骑马射箭,非常勇敢,他立志要当一员大将。后来汉武帝刘彻派他做假司马,跟随李广利攻打匈奴。没想到在战斗中竟被重重包围,情况非常紧急。关键时刻,赵充国率领一百多壮士杀出重围,使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逆转。因为这件事,刘彻提拔他为车骑将军长史。赵充国不但善于骑马射箭,喜欢研究兵法,而且十分熟悉邻国的情况,后来成了汉代有名望的将军。

汉宣帝刘询时,当西北羌族的贵族统治者侵扰边境,刘询派兵前往抵抗,失败之后,立即召集群臣一起研究对付的办法。之后又派御史大夫丙吉前去拜访年已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问他谁适合担任统帅带兵前往御敌。赵充国说:“现在还没有比我更适合的人?”于是他自告奋勇地承担率兵任务。丙吉问他需要派多少兵,他说:“不如亲自去看看,用兵,难在远离战场就能作出恰当估计。我要去金城看看,绘好地图,再和你商定作战方案。”赵充国于是就亲往前线了解情况。

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形容人记忆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应奉列传》:“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东汉人应奉,十分聪明,记忆力十分惊人。他二十岁那年,去彭城拜访袁贺。但袁贺不在家。他敲了许久的门,造车的匠人将门打开了一点,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说主人不在。应奉便离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一天他在路上碰见那个车匠,立刻认出了那人,并向他打招呼。对方表示不认识,应奉说:“你不就是在袁家门口露出半张脸的那个人吗?”

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比喻做事不坚持到底。

此典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战国时代,河南(古时泛称黄河之南)人乐羊。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去。他妻子说:“这金子来路不明,你怎么可以拿回来呢?”于是乐羊就把金子放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后来,乐羊到别国去访师求学,一年后,回来了。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他突然回来了,便问他:“你的学业完成了吗?”乐羊答道:“还没有,我因为很想念你,所以就先回来一趟。”他妻子听完,立即拿起一把剪刀把机上的丝线剪断,说:“这布的原料产自蚕茧,而由布机织成;一丝一丝的累织成寸、成丈、成匹。现在把它剪断了,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你在外求学,也是要日积月累地学习钻研,若中途而废,这不是与剪断织机上的丝线一样吗?”

乐羊被他妻子的话所感动,就又回去继续求学,一去七年,学成才回来。后来得到魏文侯重用,做出了一番事业。

豹死留皮

“豹死留皮”比喻留声名于后世。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封建割据势力到处横行,纷纷占领土地,在中原形成了梁、唐、晋、汉、周割据的小朝廷。(后)梁太祖(朱温)手下有一个大将,叫王彦章,字子明,为人骁勇有力,能光脚踏着荆棘行走百步,手使一杆铁枪,骑马冲突,迅疾如飞,没有人敢与他对敌,军中称之为王铁枪。王彦章与(后)唐军队争战,由于兵力单薄,被(后)唐军队打败,他身负重伤,当了俘虏。(后)唐庄宗(李存勖)嘲弄地说:“过去你把我当做小孩子看待,耍弄,今天被我抓住,你服不服?”王彦章回答说:“大势已去,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我有什么服不服的!”

(后)唐庄宗顿起怜悯之心,赐给王彦章药品,叫他医治创伤。王彦章是个武人,不懂得诗书,常常采用民间流传的谚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曾经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意思是说,生前建立功业,要留名于后世,绝不能干投降变节的事。他的忠义之心,是不可改变的。(后)唐庄宗怜惜他是勇武之才,想保留他的性命,派人劝他投降。王彦章谢绝了,说:“我与你(后)唐庄宗血战十多年,今天兵败力尽,被你俘虏,必须要死呢?况且我深受(后)梁朝廷之恩,非死不能报答,岂有早晨效忠于(后)梁朝、晚上又效忠于(后)唐朝的道理呢?这样的话,我还有脸见天下人么!”(后)唐庄宗又派李嗣源(明宗)去劝降,王彦章重伤在身,起不了床,仰视着李嗣源,大声叫着他的小名,说:“你不是邈佶烈吗?我怎能在你面前屈辱地活着呢?”李嗣源出身沙陀平民,没有姓氏,只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王彦章这样的不给他面子,李嗣源怎么会不愤怒呢?王彦章被杀了,时年六十一岁。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形容疑虑多端,自相惊扰。

此典出自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行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赢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厅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事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晋代人,乐广,字彦辅。有一天,他想起一位亲戚,已经很久没有往来了,于是叫人去问候。那位亲友回话:前一次他到乐广家里去拜访,在坐中乐广赐一杯酒给他喝,当他正要喝酒的时候,忽然看见酒杯里头有一条小蛇,当时引起他的不安,他十分勉强把酒喝下,没想到身体便生了毛病,一直没有痊愈。当时乐广家中厅堂的墙壁上面,悬挂着一具角弓,弓的上面,用漆油绘画成一条蛇的形状,乐广听过了那亲戚的回话之后,立刻想起所谓酒杯里的小蛇必然是因为那一具角弓,倒影映现在酒杯里,引起了那亲友的误会,竟把它当做是一条活蛇。于是他从此心里很不安,精神上受了威胁,便无病也生出病来。直到最后他再次邀请那亲戚,详细把这真相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心中如释重负,那搁在他心里很久,仍然没法治得好的顽病,也当场一下子好了。

比肩接踵

“比肩接踵”意思是说肩膀连肩膀,脚跟挨脚跟。

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人多,拥挤。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自己大国雄师,因此十分看不起齐国,他又看到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于是就便十分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别人了吗,怎么派了你这么个小矮子来?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到处都是人才啊,可谓是比肩继踵,大家扬起衣袖就能遮云蔽日,一齐挥洒汗水如同下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矩:体面能干的使臣,出访上国,去拜望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这样的人,只好派到这里来见您了。”楚王本想讥笑晏子,结果反而被晏子一顿奚落,自讨没趣。

变本加厉

“变本加厉”原意为比原来更加发展。今用以比喻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为,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基本上都有。由于《文选》是一部选取前人文学著作的总集,阅读各家代表作品比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必看的著作,甚至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对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标准作了介绍。他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就像冰是由水凝成的一样,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指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语言不妥招来的。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人事·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编撰《太平御览》一书,历时七年而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这本书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其中有一处写到:“福气的到来是有征兆的,祸害的到来也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纵情感多做不适当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说话。蚁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溃,小股的水流能够冲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语言不妥招来的。”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用以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大家庭就难以维系。

此典出自《北史·长孙平传》:“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代宗大历二年》: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唐代,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郭子仪,多次打败乱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为妻。小夫妻吵架的时候,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暧气愤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的吗?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宫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恐慌不已,郭暧的话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他连忙把郭暧捆绑起来,并向皇帝李豫请罪。谁知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不胫而走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开了。

此典出自《昭明文选·孔文举〈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三国时期,孔融的好朋友盛孝章住在东吴。吴国的孙策对有名望的人都很妒忌,常常找借口把一些有名望 的人杀掉。盛孝章是一个有名望的人,于是孔融就非常担心他,害怕他被孙策杀害,于是写信给曹操,劝他招纳盛孝章。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您要匡复汉室,首先就要求贤;而要求得贤人,就要尊贤,这样有才德的人,就会自然来到。这就像‘珠和玉本来没有脚,因为人们喜欢它的缘故,才落到喜欢它的人手中’。”

“无胫而自至”后被说成“不胫而走”。

不近人情

“不近人情”表示不合人之常情。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春秋时代,楚国有个狂士名叫接舆,他给肩吾讲了一个故事。

在遥远的北海中,有一座名叫姑射的仙山,山上住着神仙。那些神仙,皮肤像冰雪一样的洁白,容貌如处女一样的端庄。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需吸风饮露即可生活。他们驾驭飞龙腾跃于云气之中,巡游于四海之外。当那些神仙精神专一时,就能使宇宙间的一切正常发展,万物不病,五谷丰登。

肩吾听了这个故事,无法理解,就去对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故事,觉得无稽之谈,愈说愈离奇,无法反复印证。他所讲的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不切实际,太使人惊诧了;真是怪诞荒谬,太不近乎人情。”连叔沉思片刻,然后对肩吾说:“是这样。瞎子对于有文采的东西无法鉴赏,聋子对钟鼓之声无法判断。在智慧上也是这样,因为你不知道接舆所说的是高妙的至理,所以你认为他的话是荒诞的。听了你说的这番话,我感觉你和从前一样,没有任何进步。”肩吾听了连叔的话,默不作声。

不拘小节

“不拘小节”原指不为小事所限制的意思,现在则指人不注意生活小事。

此典出自《后汉书·虞延列传》:“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东汉人虞延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能举起做饭的大锅。虞延性情直爽、豪放,不太注意生活小事,但是却敢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不怕有权有势的人。虞延年轻时在家乡当亭长,王莽的贵妃魏氏亲戚,倚仗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老百姓虽然都非常痛恨他们,但不敢得罪他们。虞延却不畏惧,带着吏卒把他们抓了起来。老百姓人人称快,可是虞延因此而得罪了朝廷。

王莽垮台之后,虞延得到升迁,后来他在太守富宗家做功曹。富宗这个人生活极为奢侈,衣服、车马、器物都违反朝廷规定。

有一次虞延劝他说:“听说春秋时候,齐国的相国晏婴,做那么大的官都不穿皮衣;季文子在鲁国做相国,他的妻子也不穿丝帛做的衣服,可您却这样奢侈,可能不太合适吧。”

富宗听了他的劝告,不但不改掉这个恶习,反倒对他冷淡起来,于是虞延就离开他,回家去了。

没过几天,富宗果然因为奢侈过度而被朝廷捕获诛杀。他临近伏法的时候,痛哭流涕地喊道:“虞延呀虞延呀,你说的非常正确呀,我后悔没听你的劝告呀……”

虞延的名声逐渐传到皇帝耳中,皇帝封他为公车令,第二年又让他做洛阳令。当时皇帝的亲属阴氏有一位宾客,名叫马成,因奸盗罪被虞延逮捕入狱。阴氏便向皇帝告状,说虞延捕获的罪犯都是冤枉的。皇帝便亲自去狱中盘查囚犯。

虞延向皇帝报告说:“这里的囚犯有理可论的在东边,确实必须判罪的全在西边。”

这时马成连忙从西边跑到东边,口中在喊:“冤枉!”